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若有百年记忆,幸有百岁老者。缘于对许翰英传奇的深度发掘,由冯作明先生引荐,有幸拜望了94岁翁赵增金老先生,这位当年济南洗凡中学赵蔚芝的学生、刘聿鑫的学长,干了一辈子博山陶瓷厂会计的赵老先生,竟然是位铁杆戏迷,除了不彩唱不下海,能拉各种胡琴,哼各种板眼,念各种道白,最叫绝的还是看戏听戏。举凡来过博山的大小角儿,一代名伶,老人家无一遗漏,如数家珍,对博山梨园故事的回忆,堪称一部博山百年戏剧史。
作者与赵增金老先生
一
赵增金祖居南关街,父亲开一小铺,这种小铺,一根胡同能有好几家,青菜豆腐盒纸包烟,给老百姓逾急(救急),都是卖了给上家钱,买一条烟来还不知卖多时节。火柴不是买一封,只买一盒,刚够维持生活,不挣钱。赵增金好看戏,攒点零钱先看戏,年下老人给两个也是看戏,这一看就是八九十年。
赵增金夫妇1944年于泰云照相馆拍摄的婚纱照(背面盖有日本博山宪兵队蓝色审验印章)
赵增金看戏有条件,文化宫、人民剧场都在跟前。小时候,则下了私塾就钻戏院,草棚子把苇席掀起来就是,慢慢开始买票看。近九十年前在华安戏院迷上戏,才五六岁,还想着其中有个女角,也就十七八,唱猴子,至今忘不了,叫蒋云霞,后来在《中国京剧》上露了一次面。女猴子武生不多。李万春唱武生,猴戏也唱得很好,各自一种动作。江南江北的武生不一样,北京说南方叫外江派,动作表演幅度大,真刀真枪,北京是木头的,北京到上海去唱的就李万春、李少春敢去,唱《铁公记》,脱了衣裳光着脊梁,姐夫舅子,都是武生,赵增金小时候看武生就是真刀真枪,铁的。《中国京剧》1992年创刊,赵增金一直订阅了27年。
1953年,赵增金去博山陶瓷厂参加工作,星期天值班就带胡琴去。山头河南村有很多人在拉琴唱戏,一根胡同就好几伙,你拉一会我拉一会,你唱一出我唱一出,不一定拉得多好唱得多好,算不上票友,就唱着玩。赵增金那时候也唱,啥也唱,比如《武家坡》,薛平贵也唱王宝钏也唱,你唱薛我就唱王,你唱王我就唱薛。起码拉琴得都懂谱,西皮二黄板眼得会,有个孬好问题,简谱底下的唱词都有戏考,戏本子,带出场带白口,看着谱子就会这出戏,三五个人,一唱就是一晚上。1958年大炼钢铁,生活规律打乱了,赵增金想,毕竟玩物丧志,像忌烟一样格嘚(一下子)忌了,只剩下了听,好角一个跑不了。
二
戏曲发源于原始祭祀仪式歌舞,后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艺术样式,所谓一桌两椅,唱念做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因为高度抽象,所以高度概括;因为高度概括,所以高度凝练;因为高度凝练,所以高度形象。成为世界上最抽象又最形象的美学范式。
所有艺术皆起于民间。博山是宋元以来的中国北方手工业重镇,戏曲文化想必一定是城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0年前的博山,就有一个民间自发性质的戏曲学校——“子弟班”,班主是一位叫李三全(音)的老先生,他坐地为师,教习家乡子弟学习京戏,每四五年向社会输送一批,连续输送了好多年。李三全教出的这些弟子,散落在四乡各处,逢庙会节令唱戏,不逢庙会就唱野台子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粒粒戏曲文化的种子。
赵增金小时候,光听老人们讲李三全是唱青衣的,一年一年打了若干茬戏,一直没见着面。日伪时期,赵增金终于见到了这个人物,七十多了,不能教戏了,从外头回来住到侄子家,他侄子恰是赵增金家斜对门邻居,赵增金来回走,看见个老人在门口小胡同墙根晒太阳,哪里这么个小干巴老头?父亲说,那是赫赫有名的李三全李班主,以前没回家一回,老了病了,没有子女,回来跟着他侄子。没待了半年,老先生没了。
旧戏班子
“子弟班”各个地方都有,区别于京城的科班如荣春社、鸣春社等等,手法不乏野蛮。体罚是家常便饭,因而教戏也叫打戏。除了打,还有个办法,晚上睡觉,地上铺一领席子,泼上水,湿漉漉的,学徒们睡在席子上,手丫巴(手指缝)、脚丫巴(脚趾缝)就长疥疮,黑里痒起来睡不着觉,正好起来背戏文。
中国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
三
过去,除了庙会唱唱戏,博山没有专门的戏院,武衙门戏院是第一个。
保留大拆迁以前记忆的人还会记得,大街中段西侧有个卖炭的院子,炭店,就是早先的武衙门。明朝时是地方治安机构驻地,故名。武衙门戏院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也就唱了三四年,赵增金记事的时候里头已经空了,老人们还叫武衙门戏院,日本占领时候也这么叫。武衙门戏院有股东50余份,委托瓜子房的徐登俊和李昌龙等人掌管。戏园坐北朝南,砖砌四壁,草棚顶,中间为座席。戏院东、南两侧砌一米二高平台,木板间隔,叫包厢,每一面有七八个包厢。戏院西边是站席。徐登俊是大街刘家胡同人,擅雅玩,劳工们称之为“青客”,亦褒亦贬,意思是不下力气,扎煞着手专拿青咬乖(蝈蝈)。这是玩家,玩小了叫“青客”,玩大了是王世襄,博山从古至今没少出这类雅客。赵增金和徐登俊的儿子徐宝梓共过同事,徐登俊、徐宝梓父子都好京戏,以后参加经建业余京剧团,这是后话。
四
博山第二个戏院叫华安戏院,赵增金就去看了。华安戏院建于1932年以前,地址在哪?由西轿杆胡同、东轿杆胡同往北,再走就是陈家胡同,聚乐村待过邮局也待过,路东就是孙家园,华安戏院建在孙家园。赵增金六七岁的时候,跟着大人去华安戏院看戏。华安戏院维持到“七七事变”前夕,被咏仙楼所取代。
1950年6月25日,博山工商联礼堂
五
咏仙楼,全称应是博山进德会咏仙楼剧场。进德会是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于1932年主持成立的道德团体,各地都有建立。博山进德会坐落在洪教寺,旨在戒除恶习,健全人格,有浪木、单双杠等运动器材和文艺设施,时在博山王荫桂县长时期。与民国国民教育运动“新生活运动”相呼应,咏仙楼1935年由政府投资组建,一楼联椅,二楼包厢,可容纳观众800余个。庆祝咏仙楼落成的时候,京剧演员王素芳演出了京剧,以后陆续来演出的名角有旦角张艳青、老生安书元、花旦王芸芳、武生邢玉昆、青衣黄桂秋、女武生盖春来等。
著名京剧女武生、戏曲教育家、女猴王盖春来
武生刘俊文一家数口常年在咏仙楼演出,相当于班底,大部分都是武戏,口碑不错。樊斌卿父女也常在这里演出,记忆中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骆马湖》等剧目。
四小名旦,梅派、荀派旦角毛世来也带着名丑郭元祥来咏仙楼演出,上演剧目《铁弓缘》《十三妹》等,亦轰动一时。
1948年3月12日,博山彻底解放,咏仙楼收归人民政府,改名“解放大戏院”,来此演出的名演员有程砚秋、毛世来等,后改为博山电影院。
从咏仙楼到博山电影院
六
四十年代初,博山还有个新华大戏院。草棚子,有点小上盖,一下雨就拉倒,但孝妇河只要别发水,来两个角唱两天。新华大戏院是河滩王李玉藻办的,白天唱白天看,没有灯戏,百八十人就唱。新华大戏院在福门桥以下,属下河滩,上河滩也有个草棚子戏院,离咏仙楼不远,杜金花就在那里演出过。
李玉藻属于河滩王之一。过去博山河滩都有摊主,叫河滩王,都拿着政府出让河滩地块的文书,这一块是你的,从哪到哪,那一块是他的,从哪到哪。河滩王有好几个,有的河滩王行事好点,有的差点,都敛钱。李玉藻的地面就在老鱼市街外头,现在的新华书店位置,他的新华大戏院就开在那里。那个位置原来叫葱市。河滩这一块,有葱市、鸡市、猪市、花椒皮市、香市,斜对面有箔材市,若干市,谁占河滩王的地得交地钱。新华大戏院前后来的主要演员有女老生徐韵生、老生杨景奎、麒派老生小麒麟童等,其中包括许翰英。
许翰英
赵增金知道许翰英,就是他在新华大戏院一唱戏。这时候,赵增金十四五,还上私学,已经很好看戏,且能看出门道,只记得二十来岁的许翰英唱的花旦、青衣,剧目也没印象,是个二三流水平,唱了半年多不到一年,不见了,但他留下的名声很大,博山人打这记住了许翰英。
七
敌伪时期,博山城区有一支业余京剧剧团,名为国剧研究社,负责人青衣朱济川,戏迷,天津人,日伪县长曲化儒的两桥(连襟),主要人员有马派老生黄金印,谭派老生孙和斋,青衣李玉藻、崔龙章,彩旦石玉恩,花脸姓刘,琴师贾子孚、刘宗文、李保华、张季陶,据说贾子孚的一杆胡琴值五十袋洋面钱。鼓师郎子和,人员行当皆齐全,贾子孚会戏多,啥也能拉,他的胡琴值钱,一把琴五十袋洋面。国剧研究社排演地点是城里文庙,县前街西首,净排大戏,在咏仙楼卖票唱戏。主要剧目《法门寺》《借东风》《三堂会审》《宇宙锋》《六月雪》等,填补了当时文艺生活的贫乏。
八
日寇投降以前,许翰英第二次来博山,是在咏仙楼演出,可谓载誉归来名气大振,演出剧目是《女起解》《玉堂春》等,配角白云生,大近视眼,后来的昆曲泰斗第二,侯永奎第一。这回的戏,赵增金都记住了。咏仙楼贴了大海报,扎了松门,贴着许翰英仨大字!博山人说,许翰英回来了!赵增金认为,在他看戏以来,许翰英带来的小生白云生最好。白云生太好了,四十多岁,戏里头笑了几次,次次不同。许翰英不到三十,赵增金一气看了他两晚上,《起解》《会审》。还有班底在前头的垫戏,一晚上净些班底在唱,等一晚上就为了看末了那一丁点《起解》《会审》。这一回,得说是许翰英没卖力气,博山人看戏得讲卖不卖力气,孬好不说得卖力气,这回许翰英就中下这么个名,但是水平提高了,带来的小丑也不怎么样,主要带来个好小生。往下赵增金没再看。那时候没有荀派的戏,敌伪时期不兴《红娘》,没有唱《红娘》的,来了那么些角没一个唱的。
韩世昌、梅兰芳、白云生(从左至右)
白云生(右)《断桥》
今回,赵增金见了素颜许翰英。许翰英出门拜码头,衙门、警察所,地方上的乡绅。他从西关街张焕宸家出来,三五个人。张焕宸家就是西关街张家大门,后来拆迁以前的财政局、法院,房家井也有同宗张家,还有牌坊。正好赵增金和一个邻居从那路过,一看,许翰英!穿着大褂,小分头,素装就很有女人态,走道有点飘悠,这是要上哪?一直跟着,跟到衙门口,许翰英他们进去,赵增金他们等着,等着出来再看,三五分钟他们出来,似乎是算打了招呼,并没有官员接见。
九
赵增金见过好几回“闹园子”,最厉害的一回是日本投降前一两年,他十六七岁,就在上河滩那个草棚戏园,福门桥往南河西靠墙,白天唱,没有灯戏。梅派第三代传人李胜素的奶师、启蒙老师、京剧旦角齐兰秋,打炮戏唱《十三妹》。赵增金去看,没有一些人,盛四五百人的戏院不过百十个人一二百人,哪里也能坐,他坐在前头三四排之后,正演着,冷不丁进去一个人,瘸子,带着护兵,一瘸一瘸走到前排,前头坐着罗麻子、警备队韩大队副,还有几个女人,他一进去就停了戏,全场没了动静。瘸子走到那些人跟前,就说:“是你不是家?是你不是家?”(家,语气助词,类似啊、呢)赵增金就听见了这么两句,意思是不是你惹的饥荒?接着枪就响了,“叭”地一枪,一个女的把他手腕一托,子弹打到天上,园子炸了,赵增金往边上一趴,扒开草棚的秫秸就往外爬,又响一枪,韩大队副离着台子近,跳过台子从后台跑了,顺着南阁回了家。后台朝南,齐兰秋等也从后台躲了。外头有个买粥的,炸了窝的人把人家粥缸撞倒,弄得到处是粥,底下各人靠近哪扒哪,各人抢各人的,一跑四散。到了明日才听别人说,那位瘸子是伪博山警备队队长伊来浩,等于城防司令,警备队小兵和警察所小兵打了仗,各人告状,有的告到韩大队副韩玉坡这里,有的告到观音堂派出一所所长那里,派出所他们不是武装人员,不如警备队硬实,认为韩大队副有偏有向,自己吃了亏,于所长又告了警备队长,这才大白天找到戏院,放了两枪。人家齐兰秋是头一天唱戏,一看没法唱就走了。戏迷说,齐兰秋成了烂气球,倒霉蛋。赵增金还记得《十三妹》唱到能仁寺,还不到一半。
十
抗战胜利以后,北京的付世兰来博山,在咏仙楼唱老生,付世兰是北京富连成社世字辈弟子,与袁世海同辈。北京的戏校顶数富连成社最好,前后七辈,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庆字辈刚开学北平解放,只成就了前头七辈也就是七科或七科半。那里教出的角儿和地方班子不一样。梅兰芳、马连良都从那学校出来,唱好了又回去教过。解放战争三年,博山战乱“拉锯”,山头窑业工人都好戏,山头庄蒋守正、王延义的“咏雪同乐会”把付世兰请了去,在山头庄街西头打戏,就是教戏,住在街西头吃在街西头,戏里头的生旦净末丑付世兰都会,这一手厉害,毕竟科班出身,两三年里教了《失空斩》《孔雀东南飞》《大保国》《荒山泪》《宇宙锋》等多出全套大戏。同时,山头矾沟街还有一个戏班子,绰号“曲黑子”曲吉胜在那里教戏。他们都是成年地教,文的武的啥也教,是正经业余剧团,不是几个人自娱自乐。曲吉胜唱武生,也能打生旦,曲吉胜就是李三全教出的武生,当年一气就是30个跟头,其时他也四五十了,不能唱,也蹦不动了。
富连成连字輩学员大合影,第一排右起第三人为马连良
程砚秋《荒山泪》
十一
第五个戏院是1948年的民众大戏院,是博山第五次解放后第一个民办戏院。税务街王家店,冬天有菜农从北边推着小车来店里住下,大车小车地卖白菜。贩子买菜农的,串四乡再卖,戏院开在王家店后门,靠河滩,也是草棚子,有点小院墙,四面秫秸,糊点泥,上头披上草,舞台西接就一块墙,大高高地,像在楼上。前后来的角也不少,旦角有李玲云、张美玲、王宝珠,武生长靠短打有王鸣仲、张鸣宇,是李万春创办的鸣春社高材生,演出武戏《金钱豹》《铁公鸡》等,水平很高。
十二
第六个戏院是胜利戏院,1949年由私人创办,在新建二路路南,就是老印刷厂外头,今天的清梅居西头,唱到1953年人民剧场建成。陆续来这里演出的有旦角黄少华、孔婉华、滕步云,老生梁一鸣,徐东明(老生)、徐东来(旦)姐妹二人,还有李万春带队的内蒙古京剧团,以及荀派旦角李蔷华、李薇华姐妹,李蔷华又是第二代“程派”私淑弟子。平时,淄博市京剧团、五音剧团也来演出。
李蔷华《西厢记》
荀慧生于1952年来博山,也在胜利戏院公演,这时候有灯戏了,晚上也唱,有名角朱斌仙,常演剧目《红娘》《红楼二尤》《丝萝带》《钗头凤》等荀派代表作品,特别是《丹青引》,其中有四句唱腔配合绘制水墨画,一气呵成,令人叫绝。荀慧生虽已50多岁,但唱做俱佳作,身手不凡,尤唱腔俏丽甜润,嘹亮如珠玉落盘。
荀慧生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付世兰教出的戏派上了用场,全套人马都是山头人,包括龙套,在胜利戏院卖义务票演出,支援前线,红票坐票一块,绿票站票五毛,一般的戏坐票顶多卖到五毛。单位上派,票价比平时翻了一番。这次义演,为抗美援朝募捐旧人民币五百万元。赵增金父亲开小铺,几天能派一张票,也算支持了抗美援朝。赵增金看的是《法门寺》《龙凤呈祥》,记住那个旦角姓袁,是运输站的工人,演孙玉娇、宋巧娇,还想着钱声贤,大他七八岁,演小丑贾桂,演得很好。有人问小丑是谁教的?都说是付世兰,怪不得!就是不一样。《临江驿》也是一出大戏,还有《孔雀东南飞》,也是大戏。付世兰从山头走了以后,病故在周村,据说是喝酒吃了柿子犯了相冲(禁忌)。蒋守正、王延义、蒋俊行他们跑到周村帮助料理后事。
十三
1951年左右,许翰英第三次来到博山,这下轰动大了。
博山人早知道许翰英名声,等着看许翰英,况且许翰英已经成了“后四小名旦”。胜利戏院路口扎了松门,山上采来柏枝,弄上彩花,大金字,横着是许翰英,上首是沈金波(后来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当中扮演少剑波),下手是于金奎,是一样大小的字。第二层是小生,姜振发,还有其他班底。
赵增金都是看 “打炮戏”,第一天最卖力气,戏也好,票也难买。头一天是沈金波的《定军山》,谭派老武生的戏,沈金波也不过二十多,正当年。《红楼二尤》是许翰英的,压大轴,各人都想看他的《红娘》,《红娘》就是不贴,一贴三天只有《红楼二尤》,啥原因?说是小生姜振发结婚没来,班底里没有好小生,配不上。《红娘》没法唱,许翰英只有躲着好小生来唱。
十四
许翰英光躲着《红娘》,唱《丹青引》《玉堂春》《钗头凤》,唱了五六天姜振发还没来,唱了一嘠拉(一大圈)唱完了还没来,博山戏迷要炸锅,这咋治?
这一天,又贴出海报,《红娘》,沈金波反串张生。这一弄了不得了,小生应该用小嗓唱,沈金波用大嗓唱,这事还少有。人家沈金波长得好,做得又好,这一弄挤满园子了!大嗓白口,表情生动,博山戏迷大开眼界。《红娘》连着唱了两三晚上,炸锅了,赵增金就看了一晚上,再等,好歹到了十来天上,姜振发总算来了,更厉害了,厉害到啥程度?胜利戏院是草棚子,石头镘的墙,上头弄上檩杆搭上草,后墙上靠走道有男女茅房(厕所),上头露天,买不上票的观众不顾一切都跳了茅房,男茅房女茅房都跳,园子里济着挤,挤成个蛋,连着唱了三四天才饶了他。许翰英总共唱了得俩星期,其中赵增金看了四五天,赵增金的兄弟小他十岁,南关街在戏园里头净熟人,不问他要钱,天天在里头看。
十五
许翰英代表作除了《红娘》,还有《钗头凤》《杜十娘》《红楼二尤》《绣襦记》《大劈棺》《霍小玉》《金玉奴》《香兰拜》等,《丹青引》其中有一折子当场绘画,许翰英来博山都唱《丹青引》,画的画都不重样。再一个就是《蝴蝶梦》,庄子梦蝶,也叫《大劈棺》,有糟蹋圣贤、恶搞庄子之嫌,那时还没禁演,在胜利戏院唱了好几天。
《大劈棺》咋还唱红了?胜利戏院班底有个小丑叫赵安业,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他的文丑很好,忘了他老师是是贾多才还是艾世菊,不像其他班底住后台,两口子单独在南关街赁房住,来回走赵增金父亲的小铺门口,买个洋火、卷烟啥的。《大劈棺》赵安业扮男童,穿上纸糊衣裳,光头,脸上全是白油彩,画得铮明剔亮,人又瘦小,把后台扛出他来(童男不会走道,得扛出来),安在那里,他不能随便动,一站就是10分20分钟,还得看赵安业的动作,赵安业演得好,他那个架把(姿势)就像一个真童男,许翰英唱得好,产生了互补效应。《大劈棺》里的童男叫“二百五”,戏迷给赵安业起名叫“标准二百五”,他俩连着唱了好几天,博山人都来看“标准二百五”,场场爆满。老博山人都知道,赵安业在别的戏里演小丑不出名,这一个出名,以后有别人扮童男“二百五”,也不行。
天津名丑赵春亮在《凤还巢》中的表演
十六
1950年6月6日,程砚秋率“秋声旅行剧团”来到博山,住在鱼市街“卫生池”(旅馆),第二天开始在解放大戏院(原进德会咏仙楼)演出。海报一贴五天,依次是《王宝钏》《春闺梦》《窦娥冤》《荒山泪》《锁麟囊》。
程砚秋剧照
第一天的《王宝钏》,赵增金看了。《王宝钏》也叫《红鬃烈马》,也叫《武家坡》,程砚秋为啥贴《王宝钏》?以前没有这种写法,是为了树程派的头牌!配角是二牌老生于世文,演薛平贵,不是孬,就是不能高于程砚秋。如果马连良演薛平贵,它就得叫《红鬃烈马》,不能叫《王宝钏》,这里头有讲究。《王宝钏》还是《红鬃烈马》,在折子剧目上也各有侧重。
程砚秋的五场戏,赵增金挑着看,咋挑?挑博山人有唱的、熟悉的。先挑了第一天的《王宝钏》,买的站票,一张六毛。买票,开门以前得挤,挤上啥是啥,卖净了拉倒,不对号,谁占下是谁的。地方上的名人如山头的刘宗文,陶镇富商刘澍沣家大少爷,这些大户人家也是戏迷,有钱,爱好听戏唱戏,就待迷煞,买上票就蹲在园子里,一坐一天,吃点心,喝茶下棋,一直熬到晚上看戏。
赵增金又挑着看了第三天的《窦娥冤》,买的坐票,一张一块二。《窦娥冤》早先就叫《六月雪》,还有叫《金锁记》,又是程派头牌。第二天是《春闺梦》为啥没看?博山人没有唱的,唱不了。第四天是《荒山泪》,博山戏迷也没有唱的,第五天是《锁麟囊》,也没有唱的,赵增金也没打算看。
6月11日,临近五月端午,赵增金家在后地(今电业局)种着点小地,他父亲说,地里麦子快熟了,你去过睬过睬(看着点),边上有条小道,别叫小孩给扑隆了。下午,赵增金就去打个逛,刚去了不多时,来了俩朋友找,搁伙去看程砚秋的《锁麟囊》,赵增金说前头已经看了两出,《锁麟囊》又不会唱,还去吗?经不住劝,就跟着俩朋友下了河滩,去了解放大戏院。这样,程砚秋演了五场,赵增金看了三场。
程砚秋《锁麟囊》
十七
头一天《王宝钏》,赵增金见了演薛平贵的于世文、演西凉代战公主的李丹林。代战公主不一定是程派,谁也能顶,也能荀派也能尙派,各人唱各人的腔,李丹林却是程派,扮相也好,最后一折“大登殿”,有一个花腔叫“十三拐弯”,程砚秋、李丹林师徒俩一起唱,都是程派,一片叫好!
程砚秋、李丹林《英台抗婚》
《王宝钏》开头出了个故事。
人们光知道梅程尚荀张,程砚秋程老板,没有见过他的面。程砚秋的舞台形象以每个人尽情想象的完美存于心中。王宝钏出场前,有一个导板,听声不见人,台下一片叫好。这时角出来,应该再有个碰头彩,就是演员一亮相,接着得再叫好,才算正常。结果程砚秋一出来,嗯?没叫好,为啥?颠覆了大家的想象,程砚秋咋是个大胖子大个子?观众席倏地闷住了,一小阵没有动静。程砚秋接着又唱,人们稍一顿惛(瞬时反应),接着就起了巴掌,哗哗哗一片。毕竟都是戏迷,这叫懂得,就沉住气看起戏来。程砚秋是一米八几,来的时候46岁,发福了,比不了二三十岁时候。人有青年、中年、老年,各阶段有各阶段独到之处,当好的年龄就是三四十岁。王宝钏剜菜,提着个小篮子,唱完了以后,薛平贵调戏她,她换过手来,抓起一把沙土一扬,转身就走,这一走叫好了,不和别人走的一样,别人走是绷直过去,程老板是S型,这一个S,显示出身段的灵动,飘飘摇摇,把一个不好惹又风情万种的王宝钏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是一片叫好!没寻思这么胖的程砚秋竟然这么灵泛,妥妥的静花照水、弱柳扶风。
四大名旦,前排为程砚秋
十八
咏仙楼过去也有班底,就是武生刘俊文他们,没有角来就自己唱,《三岔口》、猴戏、《周瑜归天》都能唱,请了角来,他就弄二牌,程砚秋第五天大轴戏《锁麟囊》,刘俊文就唱的二牌。
那天的压轴戏(倒二)是程砚秋侄女婿、武生钟鸣岐和刘俊文唱《三岔口》。钟鸣岐的任堂惠,刘俊文的刘利华,长靠和短打,俩人卯上了(过不去,始终纠缠),刘俊文打上了瘾,比方说应该打三个回合,打了六七个回合还不散伙。钟鸣岐不到三十,刘俊文比钟鸣岐年轻一点,再加上刘俊文是短打强项,钟鸣岐是长靠强项,就像有意识使坏,刘俊文打起来没完没了,把钟鸣岐赘得出了一身大汗,台下喝彩如潮,过足了戏瘾!
钟鸣岐
演《窦娥冤》,程老板没带彩旦来,班底的彩旦也不行,没人唱解婆,有人推荐了石龙子石毓恩先生,石蛤蟆的一个本家兄弟,大赵增金十来岁,票友,老生老旦丑角啥也能唱,戏院没了合适的配角他就上。这天晚上解婆一出场,赵增金就替石龙子捏着汗,心想,你可别给人家砸了。解婆与窦娥在狱中有个对话,石龙子对得遛淌(熟练),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起码没失场,这下子抬高了石龙子身价,博山票友能给程老板配彩旦,赵增金亲眼见的,二二乎乎(一般)不敢。据说到了后台,程老板给了石龙子五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