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客之道(Hospitality)指主人接待客人的方式,一般会出现在服务行业。
但从广义角度来看,社会上很多场合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会有一方占主导地位,这个时候关系双方也可以被看作"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去银行办理业务,柜台员工就是银行的主人;去医院看病,医生就是医院的主人;去参加培训,讲师就是教室的主人。一个好的培训师,不只是会上课,还要懂得如何照顾课堂的学员,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让学员更主动、更享受培训。
本文会借用邀请朋友到家做客的例子,以及过去我心中一位模范培训师Fiona的行为,来分享做培训要注意的三点待客之道。
1. 做好充分的准备
每当有朋友要来家里做客,我们都会提前做很多准备,比如打扫卫生、购买食物、准备活动等等,来让客人有一个美好的体验。
同样,要让学员有一个良好的听课体验,培训师除了授课内容之外,还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准备。
我认识的Fiona是一位非常负责且有爱心的培训老师,她每次授课都会提前一天到达现场,首先测试电脑、投影仪和音响等相关设备,看看视频和音乐能否正常播放。
接着她会坐在每张桌子的部分学员座位上,从学员的角度去感受是否能看清屏幕。
最后Fiona会根据上课所在的日期,准备一些相关的小礼物或零食放在学员桌子上。比如圣诞节前后她会放一些姜糖,夏季会放一些小风铃,没什么特殊的日子她会放一下旅游买的特产。
这些小礼物都会给学员带来惊喜,让他们对培训师有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参与培训。建立一个让学员感受舒适的培训环境,会让学员对培训产生美好的体验,更有利于推动培训的开展。
2. 了解你的"客人"
招待客人只靠热情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投其所好,尽可能满足他们所喜欢的事务。客人喜欢吃海鲜,晚饭就多做一条鱼;客人今天胃口不好,就不要一直给他夹菜。
做培训我们同样要全方位了解我们的学员:他们的专业能力在什么水平?他们的性格如何?他们喜欢哪种授课方式?
培训师的课程内容设计得再高大上,若学员不能有效的吸收,那就是一次低效的培训。因此我们会在培训前展开对学员的调研。一般大家会通过课前调查问卷来收集学员的信息,但不太会重视对于培训现场学员状态的了解。
Fiona在培训当天也会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场地,除了再检查一次设备外,还会和先到的学员聊聊天,进行一次短暂但更直接的沟通,去了解学员的性格和当天的状态,然后对课程内容安排进行调整。如果学员活力满满,她会深挖理论的部分增强学术性;如果学员略显疲惫,她会分享更多经验故事,再从故事中穿插知识点。
比起"把所有准备的内容都灌输给学员",这位培训师更看重"让学员尽可能多的吸收所准备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像了解客人一样了解你的学员。
3. 额外的关心
招待朋友做客时,除了关注看得到的物质因素,精神上的关心也非常重要。即使准备再美味的食物,但没有展现应有的关爱,客人也不会愿意再登门拜访。
除了工作要求的授课赋能之外,培训师也应该给予一些职责之外的关爱。
有一次Fiona在课堂上看到一位学员睡着了,她没有把这位学员弄醒,反而让周围的学员不要打扰他。
因为在课前她了解到,这位学员昨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今天依然早起来参加培训。他的学习意愿是高的,但身体实在撑不住了,这不能怪学员。
与其当下叫醒他,强迫他带着不佳的精神继续听,倒不如让他休息一下,精神恢复之后再好好听下午的内容。Fiona这段话让我醍醐灌顶。
我们一直在强调培训师的专业能力,强调如何有一个好的课堂呈现,但却忽略了对于培训师人文关怀方面的要求。除了传授知识和技巧,学员在教室这段时间是否觉得舒适自在,是否感到被尊重和关注,其实也是一位优秀的培训师在授课时需要考虑在内的。
同时这种情感的建立,会让学员对培训师有粘性,有自动传播口碑的积极影响。谁不喜欢通情达理的培训师呢?
培训是一份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这就要求培训师除了专业能力之外,也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待客之道便是一种让学员倍感舒适的高情商行为,使他们有跟高的意愿投入到培训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