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万物竞茂,百舸争流。在安徽省会主城区东南,合肥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发荣滋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产业发展指引的正确方向,合肥市包河区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自身文化定力,激发创新创造动力,凝聚赋能产业合力,完成了从“文化名区”向“文化强区”再到“文化创意发展示范区”的三级跳跃。
如今,在79平方公里的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内,“一轴”(马鞍山路—包河大道轴线)“两核”(原省广电中心和滨湖卓越城)“三圈”(包公文化产业区、数字多媒体产业区、滨湖文旅区)“四片”(包公园、罍街、淝河数字文创小镇、滨湖文旅区)(简称“1234”)的空间格局已经打开,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创意设计“三大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正向全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数字创意产业高地的目标不断迈进。
思变:空间聚合 规划先行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全国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全国领先文化科技新高地,全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站在2022年的历史节点,回首过去十年包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壮丽画卷,栩栩绘就了一幅脚踏实地、奋勇争先的生动图景。
2012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和安徽省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在安徽设立“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同时,总局办公厅批复将基地设立在合肥市包河区。次年4月合肥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启动建设。
产业园在设立初期就明确了以创新、融合、集聚为动力,建设以数字文化内容生产为主,以创意设计和广播影视为辅的文化产业高地的发展目标。作为经济规模全省排头,“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一手托举着文化的传承,一手托举着产业的振兴,以创新资源作为纽带,扬大湖名城之所长,助文创产业之崛起。
2017年,由包河区区属国企文投公司打造的滨湖卓越城出水芙蓉,蕴藏着包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壮志雄心。这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区,全国唯一的“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全省首个“安徽省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合肥)基地”两大基地的核心区,生意盎然。
文华园一期、合工大智能院研发中心、金融小镇云台中心等产业平台项目相继投入使用,中建材合肥技术中心、 “金融链街”、ACG国际文创园加快推进,已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主平台,优质产业资源正在不断输入。
牵住龙头就扭住产业链关键。随着国家广电三院和广电实验室,北京电影学院、中科大、合工大背景企业陆续入驻,6个广播影视实验室,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产业上下游集聚效应逐步形成。
以卓越城为缩影,包河区先后打造了“中国视界”“皖新文化中心”“沈福文创基地”“淝河数字文创小镇”等高能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打好“平台+基金”招商引资组合拳。全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大力引育创意文化产业、广播影视业、创意设计与创意休闲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园区1家企业跻身全国文化企业30强,规上文化企业总量突破160家,文化类市场主体超6000家。
面向“十四五”,包河区高度重视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新业态,立足科技创新核心优势,主动顺应“宅经济”、短视频、直播带货和电竞行业发展趋势,锚定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创意设计、创意休闲四大发展方向,明确了“十四五”末创意文化产业超“千亿级”的发展目标。在包河,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空间分布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的文化产业生态体系加快构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应变:业态融合 突出“文化+”激发产业发展动能
坐拥合肥五河一带,位处全省行政中心的包河处于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的重要位置。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重大战略和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合肥“五高地一示范”打造等叠加效应正日益显现,集聚起更多优势资源让包河在竞争突围中更有底气。
前进,是活力的标志,是希望之所在。
踏着数字经济的节拍,包河区聚焦新兴文化产业,促使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形成特色规模产业集群;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行业、跨要素融合发展,精心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不断弥补合肥在三产方面与先发地区差距。
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包河区积极发挥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徽创新馆等资源优势,引导文化企业利用科技手段开发文化资源,建成全国唯一的EPG数据信息即时更新平台,覆盖数字电视用户逾2.3亿。蓁叶科技绘本、美丽科学数字教材、瓷说庐州等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长三角区域智慧广电、国家高精尖影视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文化创意和金融融合,持续释放发展潜力。
依托滨湖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滨湖金融小镇,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先导作用,推动文化与资本高效对接,发起数字创意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设立文创支行、开发新型文创贷,有效缓解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融资、投资、交易、风险管理等需求。
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携手奔向“诗与远方”。
整合包公文化、巢湖文化、创新文化、红色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用旅游兑现文化价值。提升包公园、千年码头万年埠等历史遗存的产业特色;对大圩镇、淝河镇、烟墩街道等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滨湖文旅岸十大文化场馆、融创乐园发展差异化的文旅产业;罍街、庐州坊、合柴·1972等特色文化园(街)成为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点”。
几年间,产业园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合肥主导产业,壮大合肥经济总量,为合肥 GDP 破万亿寻找新增长点,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据统计,2017 年园区文创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88 亿元,2018 年325 亿元,2019 年371亿元……2021年全年实现主营收入470亿,较上年增加18.9%。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是经济效益的凸显。
从“文化强区”到“文化创意发展示范区”,意味着包河将发展“文化产业”的根基向更深、更牢、更有营养的方向扎去。
求变:机制整合 做实服务不断优化产业供给侧
当文化创意恰逢城区发展的契合点、融入点、共振点,并逐渐内化成它的颜值、肌理和价值时,它将引得优质资源纷至沓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也将奔涌向前。
这背后,是包河人的争先气质和永不停歇的内在执着。
坚持和完善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服务企业机制,“省市区一体化”全方位服务……在包河,成立创意文化产业链专班,构建起全要素支持文化创意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围绕要素保障,专员负责,全程“贴身式”帮办代办;紧盯难点堵点,专项调度,拉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各有关部门集中突破,合力推进项目快审批、早落户。
培育发展潜能,包河不遗余力;加速政策落实,包河千方百计。
围绕“借转补”、事后奖补、贷款贴息、产业基金四种方式,重点支持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发展、场景应用等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努力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截至目前,累计为134个文化类项目兑现政策扶持资金7.8亿元,有力助推了产业园区建设和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引入专业机构,提升卓越芯等众创空间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安徽文交所的作用,积极开展成果小微企业孵化工作,为企业的成长和产业的兴旺提供着肥沃的土壤。
除空间的更新外,包河创意文化产业更加注重内在思维的碰撞。为了让更多优秀人才来到产业园,包河区不断畅通人才引进通道。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科大科技传播系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推动合工大、国家广电总局三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与企业全面深度对接,实现人才精准流动。
此外,围绕供给侧改革,包河区加快建设各级开发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产业园区试点,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和途径保障。坚持创作高质量精神文化服务和产品,电视剧《黄土高天》、电视动画片《大禹治水》、图书《经山海》、舞蹈《风起淮河》等一批精品创作,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包河区将持续实施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地域文化传承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深度融入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产业联盟,实施“文化+旅游”行动计划,继续激发文旅产业新活力,谱写文化事业新篇章。
十年精进促蝶变,奋楫扬帆谱新篇。文化创意,永不落幕。魅力包河,别样精彩。(记者 孟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