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团中央于2005年为沈阳命名的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机构。12年来,在团中央、团辽宁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团沈阳市委多措并举推进基地建设,形成了具有沈阳特色的建设模式和社会功能,打造出了“沈阳青年技能”的品牌,为青年技能人才茁壮成长、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12年的探索努力,基地建设效果显著;翘首崭新的征程,仍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打造技能青年成才摇篮
顶层设计高瞻远瞩。基于沈阳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团沈阳市委在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业已形成的做法和经验,团中央命名沈阳为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按照团中央和沈阳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安排,团市委将基地办与城青部合署办公,相继出台了《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结合团中央规定的工作职能和内容,相继命名建设一批“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站”,广泛开展青工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在沈阳形成了“基地办和各企业双向互动,各种培训资源广泛参与,各工种全方位覆盖”的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
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发展
青工普训,助力青工搭乘“技能高铁”。依托完备的工作体系,以沈飞、金杯等23个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6个技能鉴定站为重点,以基层二级普训和基地办一级普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数控、工具钳工等近百个工种的实操普训,12年来,共普训青工超过15万人次。
“双证”培训,赋予青工腾飞的双翼。帮助大学生取得技能证,共有近千名大学生取得数控车工高级技能证书和德国商会AHK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就业率高达100%。帮助青工取得学历证,命名沈阳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并与其联合开办国家成人高考学历班。
导师带徒,让“匠心情怀”薪火相传。在做好企业常项导师带徒活动基础上,组织对新分配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导师带徒活动,完善了考核激励制度,并形成了基地建设的国家级师资力量——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导师团,对沈阳乃至全国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长发展进行政策指导和职业生涯导航。目前,导师团已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100多名专家担任导师。
竞赛体系的改革探索
建立技能竞赛运行机制。基地竞赛体系主要分为国家级和市级大赛,其中市级“沈阳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由团市委联合市人社局主办,面向全市青工开展工具钳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100多个工种的技能大赛,前后共有青工15万余人次参与到竞赛中来。国家级大赛即2005年开始承办的“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12年来,全国各地共举办省级青工技能竞赛2953场,市级竞赛11984场,累计有1290多万名青年技术工人参加各级竞赛,21.1万名青年通过技能竞赛活动晋升技术等级。其中,决赛阶段共开展了工具钳工等33个工种的比赛,沈阳选手荣获21个工种的单项冠军,有力牵动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文化体系营造融合
积极营造青年技能文化氛围。基地建设注重青年技能文化的营造和培育,通过成立沈阳市青年技师协会,在沈鼓集团、沈阳机床等企业设立分会,形成了链条式结构,牵头开展报告会、现场技能论坛等系列交流活动,受益青工10万人次。组织评选表彰“沈阳十大杰出青年技能人才”“沈阳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并选树和推荐全市乃至全国的青年典型,在方文墨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刘刚、洪家光荣获了全国“最美青工”并广泛传播青年技能文化理念。
基地坚持把传承工业文化、弘扬技能新风的主题贯穿建设始终,依托沈阳丰富的工业文化底蕴,特别设计了青工简单易学的“我也来参与”技能实践项目,组织青工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工人生活馆等主体活动,让青工面对面感受工业文化。
在社会宣传方面,开展“技能成才我成功”主题演讲会、技能进社区活动,举办青年技能与自主创新报告会,把全社会的技能情感向技能文化升华。
全面融入沈阳工业文化建设。组织广大青工在各自领域开展“小建议、小革新、小设计、小改造、小发明”活动,积极参与岗位练兵、技能培训学分制试点、技术比武、导师带徒、抢救绝活绝技等活动,创造新兴的富有当代青年特点的工业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塑形等功能,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源头活水,在传承工业文化的同时,更是赋予了沈阳工业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与传播力量。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何强
通讯员 周文慧 张歆/文 王雁/摄 牛莉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