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越来越低,
炎炎夏日渐行渐远,
即将迎接我们的是丰收的季节。
每到这个时候,
苏州芭蕾舞团都会
为观众们献上
挥洒汗水后取得的累累硕果,
今年虽情况特殊,
但“一年一剧”,
依然如约而至。
今晚(12日)七点半,
苏芭年度新剧《2020春之祭》
正式上演!
由苏州新时代集团出品、
苏州芭蕾舞团制作的《2020春之祭》,
几乎可以称得上是
苏芭有史以来最“磨人”的一部作品。
演出分为上、下半场,
分别是由苏芭艺术总监
潘家斌编导的现代作品《一呼一吸》,
以及从国外引进的
美国著名编舞大师格伦·泰特利的
现代芭蕾《春之祭》。
整场演出用一颗
对生命充满敬畏的心,
把截然不同的身体语汇
和舞蹈形式在舞台上
淋漓尽致地呈现。
机缘与实力,促成大师作品首度亮相中国
《春之祭》和传统舞剧
最大的不同在于,
传统舞剧是编舞家根据文学台本
有了舞蹈构思后
责成作曲家去写音乐,
是编导主宰音乐。
而《春之祭》则是
斯特拉文斯基先创作出音乐,
随后尼金斯基再配合音乐编排出舞蹈。
复杂的音乐,
反而给舞蹈创编
带来了无限可能,
从1913年首演至今,
名留史册的改编作品已不下30部。
而格伦·泰特利则是借鉴了
美国现代主义先驱
玛莎·格雷厄姆的经验,
并结合古典芭蕾语汇进行了舞剧编排,
《春之祭》因而成为他
最具技巧难度的芭蕾作品之一。
作为苏州芭蕾舞团
自建团以来的首部版权引进作品,
《春之祭》也成了格伦·泰特利
首部亮相中国的作品。
看苏州记者了解到,
苏芭的两位艺术总监
李莹、潘家斌早年任
美国匹兹堡芭蕾舞剧院主要演员时,
就曾在格伦·泰特利的指导下
参加了《春之祭》的演出。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李莹还是感慨万千:
“那是我第一次被编导告知,
要像猴子一样跳舞,
作为芭蕾演员,
这样的舞蹈要求其实非常有挑战性。
需要你将身体全部打开,
挖掘更多的可能性。”
版权合作方GTL公司表示,
多年来,
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向亚洲观众
介绍格伦•泰特利的作品。
通过对苏芭的深入了解,
认为舞团可以胜任,
所以才将珍贵的“第一次”合作机会
给了苏芭。
希望通过苏芭的演绎,
让中国观众了解并喜欢这部经典之作。
坚持与创新,排除万难实现“一年一剧”
自2010年原创芭蕾舞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诞生后,
苏芭“一年一剧”,快速成长。
然而在完成了多部大舞剧制作后,
苏芭渴望更多的突破,
通过探索更多元的舞蹈表现形式,
把更丰富的舞蹈演出呈现给观众。
作为《一呼一吸》的编导,
舞团艺术总监潘家斌说:
“受疫情影响,
我们原计划引进的三部作品中,
有两部因为外籍艺术家
无法如期签约而暂时搁浅。
为了能够保证新剧的顺利完成,
我们推出了原创作品《一呼一吸》,
我跟舞团一样,
渴望在更大的领域展开新的尝试。”
受疫情影响的,
还包括《春之祭》的现场排练。
由于原计划的外方排演老师无法前来,
苏芭排除万难、几经争取,
终于在8月初首次开启
跨国线上排演新模式。
曾担任斯图加特芭蕾舞团
首席舞者的亚历山大•扎伊采夫是《春之祭》的排练老师,他说:
“《春之祭》是非常
具有挑战和难度的作品,
有时很难在连线时
通过语言给出详细的更正,
但苏州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很有悟性。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
我们找到了实现首演的方法,
真是太棒了!”
不讲故事,用肢体语言为观众演绎舞蹈本身
这次,
《2020春之祭》 “不讲故事”,
且舞者们也不穿足尖鞋,
无论是《一呼一吸》
还是《春之祭》,
更多的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
来展现与古典芭蕾风格迥异,
却同样具有无限魅力的现代芭蕾之美。
“疫情之下,
人们经历了对呼吸敏感的过程,
而呼吸本身也体现了
人们对生命的感受。”
潘家斌谈及《一呼一吸》的创作时说道,
“我们借以此命题,
通过舞蹈语汇来致敬生命,
感恩与珍惜有呼吸、有温度、
有爱的每一天。”
如果说《一呼一吸》
是现代人对于生命的思考,
那么《春之祭》则穿越时光,
为观众展现了一场古老的生命仪式。
在近四十分钟的音乐声中,
演员自始至终以最大的身体限度
来完成肢体的伸展与力量的传达。
“舞蹈是现代社会中最原始的美,
它的美妙来自人体的动感,
舞者身体的每一块肌肉、
每一条韧带、
每一个关节的律动,
都会渲染出一种情绪。
作为一个专业院团,
我们有责任
将多元化的艺术带给观众,
也有责任去挖掘演员更多的可能性;
《2020春之祭》是苏芭的一次
全新探索与尝试,
致敬生命、感恩同行。”
在历时半年多的创排与打磨,
苏州芭蕾舞团总经理张亮
希望这场“生命之舞”,
能够让更多观众
静心观看、用心思考。
【看苏州 文/陈楚珺】(摄影:韩江)
编辑:李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