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援疆火炬 厚植教育沃土——吴登云为新一批援疆教师上岗前培训第一课
“我在乌恰县工作了四十年,尽管我已经退休,但我仍然和我的战友们站在一起,因为我离不开我热爱的这片土地和淳朴善良的各族群众。”83岁的吴登云老人话音刚落,整个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2月20日,在“克州援疆教师岗前培训班”现场,吴登云老人分享自己在乌恰县的援疆经历,为新一批江苏省、江西省援疆教师上了岗前培训第一课。
1963年,毕业于原扬州医学专科学校的吴登云响应党的号召,来到祖国西陲,用36年时光书写了一段援疆佳话。
当时只有23岁的吴登云没有因为高原戈壁和恶劣的环境而后退,他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在祖国边疆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吴登云回忆,自己是扬州人,习惯了吃大米,来到乌恰后,每个月只有一斤的供应量,他想向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多要些,工作人员告诉他这已经是县里的特别关照了。由于当地饮食习惯和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乌恰县的大米产量并不高,这每月一斤大米还是从阿克苏特意采购回来的,价格是平时的三到四倍之多。年轻的吴登云听完无比感动,想着只有勤勉工作,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这份关爱。
在援疆的时光里,吴登云多次放弃了回家乡工作的机会,他把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方式表达出来。
为了抢救少数民族同胞,吴登云先后无偿献血30余次累计8400毫升,为抢救烧伤婴儿,他从自己腿上割下13块皮肤移植到患者身上。
手术后,有人跟他说小患者移植了他的皮肤后暂时没有排异反应。从医多年的吴登云怀着严谨的态度提出质疑:“即使是近亲也可能会有排异反应,我们还是应该谨慎观察。”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家,亲得不能再亲了,当然没有排异反应了。”听到这个回答,吴登云特别感动。
吴登云到乌恰县工作以来,每年都要花三到四个月的时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深入牧区巡诊和防疫。
乌恰县每个乡镇都留下他的足迹,当地的群众对他由衷的爱戴,亲切地称呼他为“马背医生”。
一堂生动的岗前培训课在吴登云朴实的回忆中结束。会场再次响起掌声,老人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感人肺腑,令人敬佩。
进疆火车的时速,援疆经历中每一个重要时刻的时间,每一个他救助过的病人……所有在这里的细节都铭刻在这个83岁老人的脑海里,凭借的全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来自江西抚州的高中英语教师林荃说,来新疆是她的一个梦想,从教三十余年,有机会被选拔来到祖国的边疆从教,自己十分开心。
由于南疆与江南水乡巨大的气候差异,刚到克州的林荃还未完全适应,但抵达援助的学校时,前来迎接的领导和教师如火般的热情让林荃感受到了温暖。
林荃说:“今天聆听了吴老的分享,我对教育援疆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学习吴老的奉献精神,为克州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记者 熊宣然(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