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高中后的罗甜甜,在业余时间总会拉一拉她的大提琴,让自己劳逸结合。过去4年的大提琴学习,让她从不懂到近距离接触,再到登台表演,到现在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她说,自己虽是大提琴家王连三的直系亲属,但真正亲身接触大提琴却是在县里大力推广大提琴之时,若是没有县里的推动,自己和很多同学都不可能认识,更无法知晓和触碰到大提琴。
在清流这样的山区小县,孩子和成人对艺术文化的追求与热爱跟任何地方的群众一样炽热,但却需要更多的机会。
2010年7月,清流县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上,把“文化兴县”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发扬苏区精神,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建设“中国大提琴之乡”撒播种子,让琴声在这座小城传得更久远……
基础设施大力投入
王连三,清流县城关人,作为中国大提琴民族化最热忱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大提琴教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这股热忱的赤子之心,在清流家乡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2010年7月9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清流县第一期大提琴培训班开班,20多名兴趣爱好者自愿报名参与。
县委县政府为此先后投入80多万元,购置180架大提琴和相关设备,供培训者免费使用,县财政每年拨出大提琴专用经费10万元用于培训、演出活动。
之后,培训班又陆续在文化馆、城关小学、实验小学、城关中学、实验中学和老干局开班,培训班从原来的一个班20余人发展到现在6个班百余人。
2012年8月,清流县成功举办第五届“爱琴杯”大提琴比赛,建立“中央音乐学院·福建清流·艺术实践基地”,同时,在中央音乐学院也设立艺术实验基地,不定期进行驻地的学习和培训。
专业队伍从零基础到百人乐队
“只要有兴趣的,我们都会招收进团里。”清流县王连三大提琴艺术团团长王小刚说,在普及和推广大提琴方面,营造氛围很重要,有一人接触了大提琴,与他相关的周围至少3个人也会去了解大提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论是师资还是学员的培训,不在于是否能有第二个大提琴伟大人物从清流走出去,但是,播下的种子,却可能为他梦想的起航开出艳丽的花朵。
县水利局干部肖水文是一名大提琴发烧友,“之前只在电视里看过和听过大提琴的声音,觉得很抒情,很有感染力。”肖水文说,自己虽然很喜欢各种乐器演奏,但是这么有“贵族气质”的大提琴,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够拉上,并且与众多的名家同台表演。
肖水文还说,那时候自己像着了魔一样,除了在单位上班的时间,只要一回到家,拿起琴就放不下来,从刚开始学习,按弦按到手指起泡起茧,拉琴拉到手臂酸痛,还热情不减,到现在已经完全离不开大提琴了,这应该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肖水文是2011年底报名参加大提琴培训的第四批学员,是学的最认真最刻苦、平时上课最早到下课最迟走的一个学员。”王小刚说。
因此,肖水文也成了众多学员中进步最快的人,并逐步成为师资力量之一。
王小刚说,培训班从刚开始的零基础,到现在的10多名骨干师资,从刚开始只能大齐奏,到现在能够独奏、重奏、合奏,需要感谢的人很多,有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更有来自中央音乐协会、福建师大音乐学院和大提琴同行的大力支持。
高雅与民俗的碰撞
在基础设施与人才培养的后续上,还有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员数量的稳步增长,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各种活动的开展、节目的创新都时不时地牵动着王小刚的心弦。
“每年暑假我们都会派老师去福建师大音乐学院进修1个月,平时也会邀请国家、省、市的大提琴专家到清流进行培训。”王小刚介绍道。
在演出方面,清流县成功举办第五届“爱琴杯”大提琴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共192人报名参加,为期8天,分非专业组和专业组进行比赛。大赛期间,还举行了大提琴学术讲座、教授专家公开课、王连三作品研讨会和各地演奏教学座谈会等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当地群众对高雅音乐的渴望。
每年还会组织举办王连三大提琴艺术团习奏会,参与人数200多人,在全县普及和推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习奏会不仅有全县的,还有各个分班的,例如实验中学、老干局的习奏会等。”王小刚说,习奏会后,总会有不少人来咨询有关报名培训的事宜。
在清流拥有众多群众追捧的民间艺团,如北里好声音、红歌会、十番锣鼓、阳光艺术团、老人协会、京剧团等,都有了大提琴的融入。从高雅殿堂走到百姓身旁,大提琴这颗种子,以另一种方式成长,在清流这块王连三之乡的沃土上,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下一阶段,清流大提琴演奏还将进入市、县公共文化服务配送的“半台戏”节目库中,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之一。(吴火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