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联合印发《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主要从招用条件、招用程序、从业禁止、行为“红线”、监督检查、处罚制度等方面做出规定,旨在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坚持用人标准,规范招用程序,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培训服务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办法》首次提出了建设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黑名单”管理制度,对触碰“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损害国家利益,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严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歧视、侮辱学生,存在虐待、伤害、体罚或变相体罚未成年人行为”等11类行为“红线”且情节严重的,经查实、审核后,纳入全国统一监管平台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黑名单”进行管理。
“双减政策”落地,在刚刚开始的秋季新学期,学生、家长以及公众已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作业减量增质、不再频繁“考考考”、课后校园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休息日不用无奈在补习班之间“赶场”,让中小学生卸下了往日的沉重负担。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的推出,也使得校外学科培训机构日益“懂规矩、守规则”,校外培训市场日益清朗。此时,两部门共同推出《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列出行为“红线”,推出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正是在前一段政策落地取得良好效果后,对于治理校外培训环境、保障学生和家长的权益的进一步精准发力。
校外学科培训,如今基本喧嚣散去、找准定位,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那么,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的行为列出红线,则势在必行,不仅能够保障校外培训的师资质量,更能够杜绝行为失当者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侵害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因为管理松散,校外机构培训老师曝出不少负面新闻,有人学历造假,有人在课堂上大放厥词,甚至发生过猥亵侵害学生的恶性案例。
无论校内教学还是校外培训,都是当下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既然身为人师,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遵守应有的行为规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恪守师道,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助力他们的学业与人品;不能守规则、明法理,自然不配为人师,被列入黑名单,自然也就没机会再误人子弟。
近日,北京多家校外培训机构因违反“双减”顶风作案被点名。这无疑释放出更加明确的信号:任何企图越红线、钻空子的机构,都必须及时止步。虽说“闻道有先后”,但是,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应该争先恐后。对于校外培训机构以及从业者来说,只有守法度、不逾矩,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正道。(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