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佛系的家长宣扬要让孩子“一直玩儿”,不要让孩子失去了童年,觉得孩子太小的时候参加各种培训班,不仅费钱,而且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另外一些鸡血家长则宣称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要不停的上培训班。
这两种态度,到底哪种是对的呢?
实际上,如果在1,2线城市,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不可能是“一直玩”的状态,就算再佛系的家长,最晚等到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或多或少都会给孩子上一些培训班,除非是在当地务工家庭条件不允许给孩子报培训班的,但这种人在1,2线城市的比例较低。
家长给孩子上培训班有不同的心态,有的是希望趁孩子还小,给孩子多接触一些方向后找到孩子的兴趣爱好重点培养,我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家长,在孩子3,4岁开始给孩子报了各类兴趣班,看看孩子对哪些感兴趣,然后重点培养。这种方式对孩子是负责任的,毕竟每个孩子不同,找到兴趣爱好从小培养,事半功倍,但缺点是费时费钱,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这个实力,而且随着孩子成长,部分小时候的兴趣可能不再成为其兴趣;有的家长则是比较功利的目的,让孩子参加各种与考试相关的培训,比如语数外一类的,包括以前疯狂的奥数,现在疯狂的剑桥英语等等,都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加分,这种培训班有多大的作用存疑,很多孩子赶鸭子上架,并不一定有好的效果;还有的家长则是攀比心理强,今天看到这个小朋友学了数学英语,明天看到那个小朋友学了画画音乐,后天看到另外一个小朋友滑雪游泳,看看这个也觉得不错,看看那个也认为不要输给别人,于是各种培训班报满,孩子忙的团团转。
实际上,培训班当然不是越多越好,兜博士认为,培养兴趣爱好,或者让孩子能够边玩边学东西的培训班,适当上一些并无不可,对于孩子的启蒙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对培训班的品牌、师资等要提前做一些考察。如果你的孩子确实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天赋,通过培训班的提前培养,可能会让你有所惊喜,甚至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也有帮助。
而目的性较强的培训班,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报太多这样的培训班显然是没有必要的,上课学完后,到培训班继续学,甚至有家长把正常的玩乐时间全部挤占了,这是得不偿失的,我见过太多这种参加了很多应试培训班的孩子,到最后成绩有明显提升的凤毛麟角,绝大部分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孩子并不想学,但“为了父母”而去学习,学完了就当完成了任务,可想而知学习的效果会怎么样。即便有的孩子通过这种高压的方式提升了成绩,到上大学后,往往会出现叛逆、与父母关系变差、放纵自己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上的疾病,得抑郁症的也不在少数。所以,这类的培训班要慎重选择,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以及注意劳逸结合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孩子的短板,适当选择,但不宜过多。
综合而言,现代社会,如果家庭有一定的条件,适当的给孩子上一些培训班是有必要的,比如说,在孩子3-6岁时,进行外语的教育,对孩子的外语学习就会有极大的助力,因为这时候是语言的敏感期,学习外语事半功倍。此外,孩子的画画、音乐、运动等能力的培养,在5-7岁也非常的重要,而这些能力中,孩子如果对其中某些感兴趣的话,学习进度将会比成人要快得多,比如,丁俊晖的台球、刘宇婕(刘国梁女儿)的高尔夫球、郎朗的钢琴、柯洁的围棋等等,都是在相对较小的时候刻意培养的结果。就算孩子天赋上差一些,最终没有走到这些兴趣爱好的顶尖水平,但依然对孩子有很重要的正面影响。举一个例子:这些年有人对高考状元进行过统计,理科状元中,喜欢围棋和音乐的孩子不在少数,这说明围棋对于逻辑思维的开发,音乐对于左右脑的协同等,可能具有非常好的帮助。当然,最终确定的兴趣爱好培训班不能太多,1,2个就够了,最多不超过3个,孩子真正感兴趣,还要落实去苦练才会有好的成果,这方面对于孩子和家长是一个挑战。
除了兴趣爱好之外,以学习为主的补习班,我们并不建议多上,而是要注重训练孩子的学习效率和专注力(这方面我们以后会专门讲述),当然,这些情况不能一刀切,部分孩子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参加一些强化班一类的多学习知识也是可以理解的。多出来的这个时间,可以分一部分出来给孩子锻炼身体,并且去开拓视野,比如组织去旅游等,毕竟,人生是一场长跑,学习很重要,但身体和视野更重要。
————————
我是兜博士儿童习惯管理,专注于儿童的习惯养成和管理,好的习惯受益终身,欢迎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