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哪个大师会让我看他的书的同时,觉得自己没文化的话,那一定是南怀瑾大师。
对于南怀瑾,就算没看过他的书那也一定听过他的名字。他博览群书,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会深刻,有称“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之誉。
最早看他的书应该是读《庄子》的时候买了一套《庄子南譁》来作为解读用的。
看他的作品,怎一个“好”字了得!
好在哪里,却让人得思考许久,想来是他博古通今,又能融会贯通。在当今把儒释道传统文化讲得明明白白的,再搭上现今生活和西方哲学放在一起的,可能并没有几人吧?反正我是不知道的。
在《庄子南譁》中南怀瑾老师用佛学来解释《庄子》这并没有几人能够做到,而且把生活和佛学、老庄联系在一起,更让人回味。
对了,他的很多书都是由讲稿整理而成的。
在《学习之道》这本书里他说,“一切的学问,如果与我们人的 身心性命没有关系的话,是不会存在的......它会自然被淘汰。”
当然这句话也是他在《庄子南譁》中讲到的。
面对如今知识焦虑的当下,新名词、新方法、新思路层出不穷,我们往往习惯于专注方法论,因为有了方法论很容易解决一些问题,而且不用去操心其他的,但不知道是如何从本质上认知自我和世界。
南师提醒我们,我们更需要追本溯源,去触摸人类永恒不变的最高智慧。
所以他讲要从传统文化的学习之道中,获得应对的方法。
首先,专精诚恳。
传统的儒释道三家皆认为,开启智慧需要身心的静定修养,制心一处,一门深入,方能回归自性本源,开显一通百通的内在智慧。
庄子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要专精,要一门深入,方法不要学多了,方法多了,你没有智慧不能融会贯通,结果一样都无成。
其次,长远之心。
我们都喜欢追求速成速效,但学习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南师常劝人,凡事不妨慢慢来。
就像做学问的道理一样,《中庸》中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业,做任何事,考虑问题,都需要一个长远之心。
不但要什么知识都学习,而且要怀疑,“审问之”,甚至正面反面都研究了,还要“慎思之”,然后还要看是否符合逻辑,“明辨之”再“笃行之”,好好去实践,这是做学问的方法,也是做人的方法。
第三,次第明了。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他讲到成年人的第一个,就是生命心性的基本修养。
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讲“修心炼性”。
南师教给我们如何做,“知止而后又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中国文化的修身养性,是身和心的两个方面。南师在这里讲了该如何去学,学什么,学了怎么做。
第四,全局视角。
人生难题,其难非:生存、生活、生命。
和朋友聊天,她说起她突发心梗走的哥哥。满是感叹。为了生存去奔命,倒也能理解,但为了捞更多的 财富而孤注一掷,不管不顾,最后导致自己深陷巨大的亏损中,负债累累,自己也时不时地出现厌世的念头,结果......
这也是南师所说的,静定与觉察,身体与心灵,自我与他人,经典与历史,自助与天助,经典与历史,自我与他人,为学日增与为道日损,心性修养与世间治平,生命科学与东西方文化....
《学习之道》从以上四个启示中收录了七个主题的内容,分别是无为、专精、次第、读诵、语言、融通、策略。其文章摘选于南怀瑾先生已出版的书籍。
明师难遇,大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无师自通”的学习之道,值得我们好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