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群文荷画之道
■陈林宝
提 要:艺术观不等于世界观,但是正确的艺术观,可以起作用于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四十年的这则艺术中的辨证法则,四十年的群文书画之路,以及重彩荷画区域特色品牌的确立和追求,让我的问道在师、求道在恒、传道在善的三大法宝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时代的要求,群文的需求,百姓的渴求,就是我的书画行动大道。
关键词:群文、公益、菏画、问道、求道、传道、辨证法
2008年江苏金湖荷花节上,我的百幅荷花作品展吸引了众多爱美人士前往观展,《淮安日报》记者当年以“真‘假’荷花竞绽放”为由头,报道了的这届别致独特的游人赞不绝口的荷花节。著名诗人欣然为画展题写的:“艺术家以手法不同、风格迥异的荷花作品完成了一个美学结构……艺术展览和金湖荷花节构成灵秀之美、巍峨之美、建筑之美”的序言,至今倍受鼓舞。回眸四十年的群文书画之路,荷画区域特色品牌的确立和追求,让我尝到了问道在师、求道在恒、传道在善三大法宝的甜头。
—、问道在“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我上世纪七十年中叶考上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临行前,父亲一再嘱咐我要学会问道求学的一句话。现在想来,正是这句看似寻常却包含深刻哲理的父子唠叨语,为我问道学艺找到了师前人,甘当小学生的正确之路。
记得在无锡求学书画期间,出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1899-1983),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的全才型画家很快进入我的视野。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特别让我敬仰和佩服。而他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个艺术阶段,即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让我刻骨铭心。其实,张大千的艺术三个阶段,也是他书画艺术的三重境界,常人虽然难以复制,能达到这种境界恐怕也不多见。但是古人说,取法呼上得其中,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甘当小学生,以古人为师,深入生活,敬畏传统”,我立下了青春的艺术誓言。
从无锡求学起,至毕业后在淮安市文化馆美术部从事从事美术书法创作和免费培训辅导群众书画工作的40年,能严格要求自己,刻苦专研本专业业务,积极吸纳相关的书画理论和书画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基础理论和书画实践渐趋扎实和成熟,主要得力于敬畏传统,学习历代名家名作的同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面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熟悉大自然,向生活向大自然找素材,去研究它,亲近它,也就是前人张大千的“师古”“师自然”。
“师自然”,特别是四十年前确立荷画区域特色品牌的学习和研究、创作课题方向后,我常被各地公园里的荷花景致吸引驻足而观,观而忘返,返而动情,画由情生,一个个难忘的荷思荷情荷事荷人荷文,成为一幅幅值得留恋而深藏心中的荷画见证。“荷花出汅泥而不染”这个经典名句,又使我不断加深了对荷花的了解和热爱,从而成为我小时候玩荷、赏荷,到青年、中年、直至行将退休的老年,好多书画爱好者亲切地称我为欣赏荷花、热爱荷花、用书画作品传播荷花文化的“荷花使者”。
“师古”画荷,缘于我少年初中语文于课本中学过的名篇《爱莲说》,缘于这一植物寄寓的美好品格,缘于历代大家“品高艺更高”的影响。我到文化馆工作以后,常将宋·周敦头的这一名篇《爱莲说》抄于案头,默记心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汅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还有,屈原、李白等历代文人学士的名句警言,都是我耳熟能详,常记在脑海,当作我习书作画的重要素材和为人为艺的座佑铭。像屈原的“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李白《古风》的“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竞相传,坐看风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所得,愿托华池边”等等。
“师古”“师自然”,直至“师生活”“师文学”等等,在我看来,荷花虽然不能与花中之王——牡丹,花中仙子——水仙来相提并论。但是,这位“花中君子”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更为可贵。
二、求道在恒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文革一度失去群文辅导阵地的教训应当铭记。而改革开放之初,对社会开放式书画培训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必须要直面,不能再痛失阵地痛失机遇了。为此,作为淮安市文化馆的专职美术工作者,我率先在市区办美术书法培训班,以积累经验,扩大影响,虽然一时不能全方位在全市、县、区展开,复制推广,但我们有这个职能和责任,也有这个恒心和愿望。因为公益办班培训,覆盖和拉动县、区文化馆、站,形成“一呼多应,齐抓共培”,意义深远且重大。于是,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如今坚持了四十年,受获了四十年的苦乐酸甜,而终于迎来了我市群众书画培训苦尽甘来的美好的艺术春天。而增师资,强公益,重基础,抓特色,少儿、中老年书画培训齐上阵,使书画培训成为淮安市文化馆服务百姓的一大知名的公共文化品牌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1、增师资。经过和各县、区、镇(乡)文化站协商,我们淮安市文化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采取请进来,请名书画家来馆对市辖文化馆、站相关美术工作者进行专题师资培训;走出去,一是到省馆等取经、学习和交流,二是深入县、区、镇文化馆(站)传经送宝,和最基层美术专业人员建立业务往来与技艺交流的互帮互学制度。师资强了,有可持续性资源了,培训的目标和劲头就足了,参与学习书画艺术的爱好者也越来越多。
2、强公益。文化馆的宗旨就是“公益为本,服务百姓”。我们淮安市文化馆公益培训书画,已坚持四十多年。培训计划、安排师资、设置课程,还有培训用的教室、书画工具、纸张笔墨油彩等,都是馆内专项资金,负担了所有的费用,确保书画培训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我个人也坚持了馆内外社会义务培训书画四十多年,专业引领,公益服务,不仅文化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个人也从通过培训、通过主动强化服务意识也提升了自己的公益情怀和整体素质,“义务”“公益”“志愿”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和担当!
3、重基础。群众文化公益辅导的课程设置,在充分体现主流培训的专业性权威性的同时,更多的应当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即传书画艺术之道,从而得以弘扬中华书画艺术的文化;授书画艺术之业,从而得以普及书画基本技法的技能;解书画艺术之惑,为百姓书画爱好解难添乐。为此,我们的培训既要讲解中国的书画之道,如书画史、书画理论、书画名家、书画文化等,更突出群文的普及性和基础性,还要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和年龄,设置不同的教案和内容,而相同的是夯实基础,激发兴趣,深入浅出,将书画艺术的培训由“技”入手,强化基础技能的训练,将临摹名贴名碑名画和地域生活的风土人情人事人景等创作主体相结合,培训效果日益见好。
4、创特色。特色是品牌,无特色,就没有真正的书画艺术。如,根据学员的具体水准和能力的需求,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开展专题性基础性书画培训。如对高三高考的学子,就要研究美术书法高考的指导意见和方向,确立灵活而又针对性地教学个案,进行一对一地指导、点拨和提升。由于教案调整及时,个案针对性强,辅导有方得力,我们十五年前的美术高考就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好评,深得高考学子和家长的好口碑。如2005年淮安日报教育专版就曾对我专题报道,对开辟高考成功之路的书画学子培训,誉为“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仅那年前后的几年高考,就有淮州中学、清江中学、淮海中学的学生周游、杨帆、黄静、王超、刘敏等分别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艺、南师等高校录取。
三、传道在“善”
传道在“善”,首先要有群文工作者“公益为本,服务百姓”的一颗善良的爱心。
1986年起,为了响应上级号召,文化惠民政策,我主动担任了市文化馆的美术、书法免费培训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几十年如一日,还被当地大中专院校、中小学聘请为校外辅导老师。最近几年我又担任了淮安市文化馆老年大学成人国画班的教学工作,经本人教过的学员累计达万余名,在教学上,无论是硬笔书法、毛笔书法、国画课等,我都精心的安排,一丝不苟。为了教好学员,给他们学到知识不掉队,我连续多年放弃了公休假。2016年6月20日至7月20日,本人因劳累过度,血压、血脂、血糖都高于正常人,我不得不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我还在思考创作,惦记着学员培训,思考怎样为社会服务……2017年9月6日至11月15日,我的家属生病住进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唯一女儿在外地工作,身边无人照顾,每天挂针、吃药、吃饭都需要人,可我还是每天坚持上班、上课,从没有缺席,没有少上一节课。家属当初埋怨不理解,好多人劝我你图什么,上课一分钱报酬没有,你这么认真。我说:这是群文工作者的职责,是我的任务,我要对得起老老小小的学员对我的信任,对得起馆领导对我的信任。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经本人培训的学员中有百余人在全国各类书画大赛中入选、入展、获奖。如文化部主办“中华百叟群童书画作品联展”大赛活动中,本人亲手辅导的学生有5名获得本次大赛的前三名,在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建党八十周年”活动中,有1人获得金奖,2人获得银奖,2人获得铜奖,9人获得优秀奖。文化馆国画班的学员中,沈飞、贾松林、陈前喜、刘桂兰、朱榕、汪家林、左言贵、刘文彬等同志多次在全国省市书画比赛中荣获金、银、铜、一、二、三等奖,多次入选、入集、入展,每当喜讯传来的时候,我的家属,我的亲朋好友们由不理解到转为支持,这就是美好的艺术作品、精品的艺术魅力。
传道在“善”,还体现在倡导市、县、区的书画家、书画推广志愿者,积极开展“将书画送到寻常百姓家”等公益活动。
特别是十九大召开后,我主动携手淮安市前进书画院、淮扬书画家联谊会等书画家,开展了十多场群众性的书画艺术公益活动,而且在目前书画市场许多书画家的作品竞相涨价的形势下,我们很多书画家主动放下身价,自觉走群众路线,仅在群众家中免费举办现场笔会的讲解、赠字画活动就有好几场次。有的群众得知书画家到他们家现场书画,全家早早就到所住小区门口迎接,那个场面想起来都很感动。
传道在“善”,还要与时俱进地善于更新知识,善于创新书画作品体裁和题材,为百姓和时代多创作书画艺术精品。
创新,是中国画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善于学习传统,突破小我,解破以往画作匠气有余灵气不足大气不够等瓶颈的关键所在。“师古人,师己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先辈走过的足迹,对于我们后人仍然是极宝贵的。一个民族的艺术要振兴、要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的现代中国画,除了继承、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还要吸收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等诸多有益的养料,况且,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之本,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无尽的创作源泉。比如,在我确立以荷画体裁目标后,师古不拟古,师自然不复制自然,师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重彩荷风画的定位。另外,画荷要胸有成荷,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接天莲叶无穷碧”至“莲子已熟荷叶老”,都要我们去观察,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在不断了解的同时,通过速写积累创作素材。创作时,不为前贤所囿,机抒独出,直抒心声,力求荷风暖人性,荷香溢纸上!
我早年毕业于无锡书法艺专后,又赴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可谓负笈四方,转益多师,沈鸿根、吴柏军、华拓、吴国亭等书画名家让我获益良多。在艺术上,我没有拘守一偶之地,而是于金石书画诸艺广涉博取,以期融于一炉,相得益彰。而且几十年临碑临贴不缀,特别醉心行草书研习与创作。我又把行草笔笔法施于绘事,特别是运用到写意花鸟创作之中。而重彩写意荷花,成了我书画艺术由高原向高峰目标奋进的课中课,值得一辈子为之努力和奋斗。
总之,艺术观不等于世界观,但是正确的艺术观,可以起作用于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四十年的这则艺术中的辨证法则,四十年的群文书画之路,以及重彩荷画区域特色品牌的确立和追求,让我的问道在师、求道在恒、传道在善的三大法宝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时代的要求,群文的需求,百姓的渴求,就是我的书画行动大道。和百姓同呼吸,和时代同命运,就是我矢志不移地做好群文书画美术工作的不竭的源动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