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各地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北京等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扎实有效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校外培训热度得以降温、家长焦虑情绪得以缓解,“双减”的人民中心立场得到了社会认同、校内外协同育人形成了良好局面。
一、隐形变异防治成为校外培训监管的凸显问题
当前,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主要聚焦在合规机构规范管理、违规培训防范治理和爆雷机构化解处置等三个方面。合规机构数量已大大压减、无证机构持续“动态清零”、退费矛盾基本可控,过度培训的“虚火”基本祛除。但一些地方隐形变异的违规地下培训浮出水面,甚至形成新的增量、并有相对稳定的需求支撑,成为违规培训治理新的堵点和难点,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校外培训治理成效,并影响了“双减”效果的成色。
对此,教育部在“双减”之初就对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作出了科学研判,并部署各地开展治理工作。2021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要求落实属地责任、建立辨别机制、强化监管执法,并描绘了隐形变异的7类画像。此次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严打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对问题和难点的再梳理、对目标和要求的再明确、对方法和机制的再探索、对思想和认识的再动员、对群众关心、社会关切、领导关注问题的再强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真抓实干。
二、构建“防、查、打”的隐形变异立体化防治体系
从法律属性看,隐形变异地下培训的本质是未经许可的违法培训行为,表现为培训主体的无资质(法人或自然人举办),培训方式和培训场所的隐蔽性(“上天”、“入地”),以及培训内容的规避性(“换马甲”),这一问题不是新生事物,而是“双减”工作深入推进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阶段性现象,也必将随着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而得到有效解决。《意见》坚持“依法治理、疏堵结合,问题导向、精准治理,协同联动、形成合力”的治理原则,强化惩防并举、标本兼治,从预防、发现和查处环节实施全流程监管,着力构建“防、查、打”的立体化防治体系,显然是经历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和思考,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针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治理存在的“预防难”“发现难”“进门难”“取证难”“处罚难”“执行难”等监管难题,《意见》提出要加强对重点场所和重点网站的防控,盯住重点机构和人员,阻断违规培训行为发生,解决“预防难”问题;要实现重心下移,发挥街镇社区网格化和房屋管理人作用,解决“发现难”问题;各地要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统筹协调,解决“进门难”和“取证难”问题。还要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研制校外培训行政处罚办法等文件解决“处罚难”问题;要统筹市场监管、法院等部门加强协作执法,解决“执行难”问题。
《意见》在构建隐形变异的立体化监管体系方面,总结提炼了各地治理的有效经验和做法。比如,北京市作为“双减”全国试点城市,在大胆探索、深入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地下培训的组织实施方、协助方、场所管理方以及培训接受方(四方参与者),统筹有关责任部门协同执法,最大限度消除地下培训的存在和复发。北京市海淀区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双减”专班的牵头协调作用,瞄准培训场所管理方和出租方(即“房东”),借鉴群租房治理工作经验,在依法执法关停地下培训的同时,做通“房东”工作,配合做好违规现场的拆除、清除等工作,做到清理一处、清净一方,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着力推动隐形变异培训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经历了2021年暑期“双减”政策落地时的“遭遇战”,到一年来逐步组建队伍、明晰政策、建章立制、探索机制“阻击战”、“攻坚战”,在目前治理工具和手段尚有局限的情况,面对违规主体的“游击战”、“麻雀战”,各地要清醒地认识到隐形变异违规地下学科培训防治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将是一项长期且耗费大量人力、精力的持久战”,同时要理性分析隐形变异违规地下学科培训的成因和特点,攻坚克难,推动隐形变异违规地下学科培训的有效治理。
随着“双减”工作的持续推进,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机构由于存在无证无照、证照不全、师资力量不达标、场地设置不合规、价格收费不合理等问题,不能合规经营,有效供给大大减少,但家长的培训冲动和需求却未同步降低。这些家长不问机构证照是否齐全、不挑选上课地点,只看重超前超纲的培训效果和较高的“性价比”,隐蔽性强、对抗能力强,增加了“防、查、打”的难度。因此,《意见》提出要切实理解和坚持“问题导向”和“疏堵结合”的原则,在坚持地下培训“零容忍”态度的同时,还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实现治标与治本的统一。(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环境综合治理中心主任 宋瑞勇)
作者:宋瑞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