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NEWS
★
关注我们
有媒体报道称,国内著名成人英语培训机构——华尔街英语将于下周正式宣布破产。新闻热线8月13日报道,市民马女士反映华尔街英语因“续学合同不能退费”为由拒绝学员的退费要求,马女士13日再次联系到记者表示,看到新闻,学员们都很担心如果华尔街英语启动了破产程序,自己的高额学费就更加难以退回。
点击收听音频
Q
教育培训机构遇到什么困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教育培训机构困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在监管政策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培训机构的经营受到很大的影响,按照国家的规定,面向6岁以下学龄儿童,不能再进行相关的学科培训、语言培训,意味着6岁以下的少儿英语、学科培训、学前班、早教班可能都面临着无法进行经营的问题,整体业务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按照监管的政策,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也不能在假期里进行培训。这个培训的业务总量占到了培训机构大概百分之七、八十的收入,因此很多的机构陷入很严重的经营困境。
另一方面,机构本身可能就经营不善,之前就存在着亏损问题。如果这些机构之前亏损情况比较严重,加上这次双减的监管措施落实,可能会雪上加霜,机构就会快速的陷入破产关门的困境。
Q
培训机构是否可以转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转型是很难的。第一,对大型机构来讲,双减政策明确规定,禁止学科培训的资本化运作,不能上市融资。之前相当数量的头部企业,其实处在亏损状态,烧钱进行营销,靠融资进行生存。现在资本不能进入到学科培训领域,意味着靠融资生存的模式就不存在了。资本退出后,很多机构一下子无法生存,对头部企业来说,打击是很大的。
第二,按照现有的政策,如果机构上市,学科培训业务必须要剥离,甚至如果主营业务是学科培训就面临必须要退市,因为学科培训要求是非盈利的,如果将学科培训业务作为主营业务,基本上就不存在上市逻辑。因此这些机构未来整体的经营都会面临巨大的冲击。
第三,从目前来看,国家允许进行非学科培训,但是非学科培训空间在整个培训业务中大概占20%,而之前在非学科培训领域里,已经拥有了很多的机构,学科培训机构转型后马上占领市场是很难的。
另外,如果指望在非学科培训领域达到像以前一样的产值,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它本身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市场。第二,如果真正做出这样大的市场,等待着这些机构的又是现在的严监管,比如搞艺术培训、搞体育培训,搞到上百亿的产值,家长一定会质疑培训增加了家庭的负担,艺术、体育培训的钱都是从家长的腰包里掏出去的。因此对于机构来说,即便要转换领域,转换领域后未来的路都是不确定性的。不要在现有的基础教育领域里做相关的培训,只要有做大的一天,机构就可能有面临消亡的一天。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想从经营角度上转型,基本上是没有选择的。
选择做教育公益是欢迎的,投资教育不赚钱,不能做大生意,如果想做教育相关方面的生意,基本上是留不下多大空间的。现在对于学科培训,明确提到了搞非盈利,非盈利意味着所有举办者是没有股份,不能够分红。比如4、5个小伙伴面向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教育,可以通过收敛费用让自己过一个不错的生活,仅此而已。但如果要做成大规模是不行的。所以需要培训机构去理解这样的治理思路。
简单来讲,未来投资的机构基本上不可能在培训领域存在,想做大生意也不要选择教育培训领域,如果要做教育公益是没问题的。所以当前培训机构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跟以前资本炒作、大量融资、过度资本化到现在资本化全部叫停。要求整个思路要从以前投资经营转向非盈利,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个过程中机构自身肯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当然转型要平稳进行的话,必须要考虑两大问题,一是解决培训机构的员工就业问题,二是转型退出面临的家长权益维护的问题,因为培训业其实有将近万亿产值,而且基本上是以学科培训为主,从目前看如果严格执行学科培训的监管政策,机构可能是会面临着退出、关门的问题,这就面临大量人员被裁员,现在有的机构裁员达到50—60%,少一点是30—40%,是比较庞大体量的裁员。另外就是由此引起的退费纠纷等,这些都是需要各地监管部门在推进商业政策过程中必须要妥善面对的问题。
Q
家长与机构存在纠纷,监管机构应做什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监管机构只能提醒家长,不能帮家长做判断。以前机构破产关门,经营不善,监管部门会找另外的机构来消课,但是现在连消课的空间都没有了,比如以前A机构破产,考虑到家长权益的维护,会找B机构、C机构帮忙消课。但现在A机构要破产了,B机构、C机构也面临同样问题,所以最后如果出现大量机构关门,家长交的钱无法退出,最后只能由家长承担,这是机构和监管部门都要考虑的问题。
监管部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一个缓冲期。缓冲期是指不能一刀切,机构没钱加上经营困难而解散,就面临着家长维权无门的问题。这时无法去找机构,因为机构已经破产,且破产是政策性监管的原因。所以政策监管要留出缓冲期,比如假期已买课的,要让机构消课,告知9月1号开学后就不能再卖课,而且要把已经卖的课全部消掉来保障的家长权利,使得培训机构也可以进行平稳的过渡。因此监管部门绝对不能急刹车,一刀切会留下一堆烂摊子。烂摊子应该监管部门收,不能由机构收,因为这跟政策执行有关。
从国家政策方面,以前提到非常重要的原则,任何政策都要提前三年发布,即今天发布的政策应三年后执行,当年发布当年执行一定会出问题,即便不能做到提前三年知道,至少要让机构有缓冲期。如果没有缓冲期,昨天开始收费,今天突然告知所有培训不能进行,随后必然会导致纠纷,因此监管落实政策时应理性尊重各方权益。同时社会也不应对双减政策有过高的期待,昨天发文、今天就施行是不现实的。任何政策的执行都应有一个缓冲过渡期,绝对不能来个急刹车。
Q
为什么国外少有上市的教育公司?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实际上这跟国外对教育的整体认知是不一样的。首先来讲,国外最早的教育很多是民办教育,民间力量举办教育是一种慈善行为,捐赠做教育,不靠教育赚钱,所以国外并没有严格的法律。但真正进入教育领域的选择盈利性的相当之少。像美国很多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基本都是非盈利性的,可能有少数盈利性职业教育,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是私立大学,都是非盈利性的。所以国外的学历教育阶段,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基本上都很少有盈利性机构,全是非盈利性机构。
第二点,从整体教育评价体系来讲,受教育者对培训的需求没有国内这么旺盛,校外培训那种非学历教育是参与化选择,尤其像德国根本没有培训机构,因为没有培训市场,家长没有培训需求。这是因为学生在初中毕业后选学术高中、职业高中是完全平等的,有的学生即使选择了职业高中,高中毕业后也可以进入普通大学,互相融通,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跟普通教育是一样的,而且基本性人才的工资很高,没必要为了要进入学术性大学去进行培训,完全没有这种诉求。
在美国也是同样如此,很少有这种消费培训机构,像美国可能亚裔会去选择校外培训,但美国的大部分的州没有去选择校外培训的,因为美国本身大学是多元评价,也没有什么所谓三六九等。到现在为止,苹果公司的员工中有一半是高中毕业生。它没有要高学历,高中毕业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本科生。但现在我国各种企业里一定要是博士,即大家都追求高学历。
亚洲国家比如日韩等还存在校外培训,他们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用人等级化等,但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没有这种教育培训。即便在日本和韩国可能有教育培训,但没有我国这种大量的上市公司。原因在于他们非常限制培训机构的规模,另外这些培训机构也想着怎样去做好教育。
但是过去在我们国家,很多人把互联网思维移入到教育培训行业,尤其去年在线教育风起云涌。有的机构进入在线教育领域后,马上决定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即烧钱思维。开始用低价课,免费课来吸引用户注册,然后做大量广告,由此抬高营销成本。其他机构则必须跟进,而培训机构的营销成本极高,最后剩下一家独大来垄断利润,这就是互联网思维。所以去年可以看到焦虑营销,虽然在线教育机构是亏本的,但机构不断涌入,超大规模的独角兽平台,实际上跟做教育的本质是背离的,所以今年引入了严格的监管。
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因此治理可能会面临很多难题,但必须要进行流转,要从以前做生意、投资、赚钱的心态转向公益的心态,这是必然面临的转变。这个过程可能比较艰难,因为以前进入教育领域的机构,大部分都是想赚钱的,现在要求机构来做公益可能就比较难,但是当前我们国家教育发展到现在必然面临一个转型。
微信编辑/杨洪、王玮(实习)、王添(实习)
编辑/郑晨
采访/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