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学生毕业后真正“会看病”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发展报告》。从今年起,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正式启航,这在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标准化”医生
医学生毕业后不会看病,这是我国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去,一名医学院5年制本科生,毕业前有1年在医院实习。但是,这种实习只是在各个科室轮转,而不是学习如何看病。到了研究生阶段,在医院实习半年左右,毕业后依然无法独立看病。
由于缺乏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医学生毕业后水平相差悬殊,分到县医院是县医院水平,分到大医院的是大医院的水平。面对同样的疾病,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水平。而在美国,无论大医院,还是小诊所,医生的诊疗水平相差不大。其根源在于,中国医生没有实现“标准化”培养。和发达国家医生相比,我国医生成熟期平均晚10年以上。
国际上,临床医师的培养必须经过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医学毕业生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之前,都必须接受住院医师培训,有的还要进一步接受专科医师培训。
2013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2014年在全国开始实施。2014年6月,教育部等6部门出台《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近期,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要采用“5+3”模式。“5”指的是医学类专业本科生,需要完成5年医学院校的教育;“3”是指医学毕业生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医院),接受3年的医疗实践训练,着重培养临床诊疗能力。培训结业考核通过后,颁发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今后,取得培训合格证将作为执业注册和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确定了559家培训基地医院,主要是高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司长秦怀金说:“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目的是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标准化医生’,解决我国临床医师水平高低悬殊问题。”
培训学员待遇不低于培训基地同等条件住院医师水平
根据规定,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象有三类:单位委派人员、面向社会招收人员、研究生。其中,面向社会招收人员是指未与单位确立人事、劳动、工资关系,自主参加培训的人员。
2014年,我国首批招收5.5万人(不含中医)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单位人和社会人。即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由用人单位选派或社会人自己申请接受培训。考试合格后,所取得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全国通用。
根据规定,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将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是一个“刚性”要求。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薪酬待遇如何保障?秦怀金指出,中央财政自2014年起按照每人每年3万元的标准,对培训对象的生活待遇和培训基地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2014年,中央财政的15亿元补助资金已经下拨各地,省级财政也给予相应补助。
秦怀金说:“不管哪一类学员,待遇不能低于培训基地同等条件住院医师水平。”
国家倾斜支持培养全科医生,目前招收缺口大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截至2014年底,我国全科医生数量接近15万人,每万人全科医生达到1.07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启动以来,国家对全科医生培养予以倾斜支持。2014年,在5万名住院医师的招收计划中,1万个名额用于招收全科专业学员,但由于各种因素,报名的只有5000多人。
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党委书记黄敏说,全科专业招录缺口大,与医学生对全科医师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不看好有很大关系,不少医学生认为全科医师将来到基层工作,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平台都与到大医院相去甚远。因此,除了完善政策设计,提高全科医师岗位的薪酬待遇外,还要为全科医师搭建高质量的继续医学教育平台,并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
根据规定,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可提前1年参加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培训对象到基层实践锻炼的培训时间,可计入本人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卫生单位累计服务年限。
秦怀金说:“无论是社区还是乡镇卫生院,都急需大量经过规范化培训的高素质医生。希望参加培训的医学生,能够到基层实现价值。”(记者 白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