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不断变革,外部环境不断变幻,对于企业培训而言,其重点亟需快速转移至业务层面,关注业务赋能,重寻培训价值。
在CSTD发布的《2023中国企业培训行业发展前景调研报告》(本报告收录于《2023中国企业学习蓝皮书》)中有71.2% 的受访者表示,2023 年培训工作最主要的策略是“聚焦业务痛点,加强业务赋能”。此外,报告还显示:业务赋能专家成为企业培训部门最紧缺的人才;业务赋能项目成效高于其他项目。以上结论充分说明:业务赋能已成为企业学习的主流价值!
但在业务赋能相关项目开展方面,企业仍面临较大挑战。
业务赋能是什么?业务赋能的方式方法是什么?业务赋能与传统培训有何不同?培训人如何转型成为业务赋能者?
面对以上重重问题,原京东零售学院院长王顺捷在2022年CSTD业务赋能大会上,从”破题-解题-转型”三个层面对“业务赋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
01 破题
能=能力+能人+能否+能量
大家对业务赋能的理解有些不同,为了拉齐认知,我想首先对业务赋能的边界进行澄清。
一、什么是“业务”?
什么是业务,业务赋能和其他赋能有什么区别?
首先往大了看,从公司整体经营角度出发,从策划、计划、到组织、再到治理,很多组织层面相对大型的培训会涉及到这些内容,这类培训可以归为经营赋能。
再看通常提起业务,我们会想到的销售。可以说销售是一种狭义上理解的业务。如果只针对销售,那可以看作是销售赋能,本质上是个体层面销售专业能力的提升。
而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业态,它既不属于组织层面,又不属于个体层面。就像各种事业部,它不是一个注册的法人实体,但也有可以独立核算的业务。这种业务区块,就是业务赋能重点服务的对象。它和销售直接相关,但不会过度关注个体;它能锁定某个业务领域,或者聚焦与商业合同直接相关某个环节,它覆盖的范围不会太大。
二、什么是赋能?
对于“赋能”,大家的观点不是特别一致。我的理解:“赋能”中的“赋”,意为给予。“给予”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有的给别人;另外一种是自己没有但通过整合资源,赋予别人,这些都可以说是“赋”。
“赋能”中的“能”,大部分人理解就是能力,我认为这种理解不够全面,应该包括“能力、能人、能否、能量”。除了能力,业务层面还要考虑人本身,就是需要有擅长某项业务的能人;其次,如果从系统整体考虑,那还应该有“能否”,就是机制层面是否允许。因为有些业务问题并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机制问题,需要借助机制的优化赋能业务;此外,还有一个相对底层的东西“能量”,就是在文化层面,能否激发激发个体能量,激发组织能量,让整个赋能过程更加深入和持续。
三、什么是业务赋能?
因此,综合前述两点来回答“什么是业务赋能?”。我认为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增强业务能力,二是提高业务效率,三是给予业务能量,四是激发业务潜力。
四、业务培训与业务赋能
提业务赋能,我们肯定会想它和传统业务培训的区别,我认为可以做一下区分。
业务培训一般是解决一些常规性问题,是能找到可借鉴、可参考的标准答案的。例如在知识结构、经验方面,都有现成资源可以利用。
而业务赋能,更多是控制业务增长的各种因素,让它得到一个裂变式、爆发式的增长。它不是单纯的培训,教完即走,而是跟业务指标紧密相关,是深入到业务链条中的。尤其是新团队、新业务,特别需要业务赋能。老业务中的四“能”会有更多的固化,改变难度大,因此一些纯新的业务反而容易通过业务赋能的方式引入一些新模式。
02 解题
业务赋能一定不是解决单一问题
明确业务赋能定义之后,接下来就要看组成业务赋能的各个要素。
一、赋能的主体与客体
首先要看的是赋能的主体与客体,也就是“谁赋能?赋能谁?”。赋能的主体有两类,可能是内外部的业务专家,业务管理者,也可能是我们培训设计者,或者说是业务赋能者。
而赋能的客体,同样有两类:一是业务团队,二是业务人员。
综上,业务赋能的主体和客体可以界定为:企业内外部的业务专家和业务赋能者共同构成一个团队,来给业务团队或个人进行整体赋能。
二、业务赋能者的三点要求
其次是成为业务赋能者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至少有三点:第一是理解业务,认知方面先满足要求;第二是深入一线,理解之后到一线去作战;作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第三点:挖掘需求,明确对象,找准需求。
三、业务赋能的方式方法
找准需求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方法,到底如何业务赋能?
首先要做的,是搭建一个场,一个能将“能力、能人、能否、能量”这四种“能”汇聚在一起的场,就像华润的行动学习、中粮的团队学习一样,搭建一个场域;之后通过授之以渔的模式(这里的“渔”指的是一套标准的工作方法、工作模式,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套路),解决四个“能”的问题,并得到相应产出。简单而言,就是紧密围绕业务痛点,通过标准方法,得到相应答案,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团队业务赋能”的过程。
具体如何做,我认为可以分为五步:
量化现状,为赋能打下基础;
梳理问题,为赋能方向指路;
筛选方法,为赋能优化效率;
监控进度,为赋能保驾护航;
总结经验,为赋能积累成果。
业务赋能一定不是解决单一问题,或者面向单一个体的,而是要解决多维度的系统问题,并借助我们赋能者的能力,将辐射范围扩大到组织层面。
四、业务赋能的针对性
最后谈谈业务赋能的适用性。
在公司层面,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转型期,业务场景都有很大差别。由于业务赋能紧贴业务,因此具体的解决方法会有很大不同。但要注意的是,业务赋能的底层逻辑不会变,仍旧是上述提到的五步。业务赋能的目标也不会变,就是满足业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赋能需求——业务需要什么,赋能就做什么。
在具体对象层面,赋能要因人而异地设计。赋能对象不同,赋能手段也就不同,要因材施教,对于越上层的领导,越需要总揽全局的工具,能帮他们看清形势,灵活调配资源;越基层的执行,越需要简单、直接、可复制的武器,直接套用在流程中。同时要以效果为导向,并通过结果考核,真正看到通过业务赋能助力业务的成长,展现其价值和作用。
03 转变
业务赋能不是培训人的“专利”
一、从人才培训师到业务赋能者
刚才一直提到业务赋能者,那我们现在做人才发展的到底能不能转型,又该如何转型。我认为想要成功转型,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个是复盘,就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很多业务都是一直在往前跑,很难沉淀下来东西。如果在过程中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复盘,帮他们总结经验,并转变为组织内部可传承的东西,那这个复盘就可以帮助领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作为一个业务赋能者,复盘这个工具一定要用好。通过这种方式,你就跟业务有了链接,就能跟业务走在一起,就有机会陪着业务去开会。当你能够了解业务、了解业务痛点,也就知道什么工具方法可以介入。
第二个是创新,要有新东西、新方法。因为在现有业务里老套路很多,并且管理者对常规套路非常自信,但也容易忽略新东西。所以想要成为业务赋能者,引入新工具、新方法,推动新业务孵化,以及老业务变革,是一项非常必要的技能。
第三个是智库,业务赋能者要急老板之所急,老板一定会遇到问题,要么是常规问题,要么是新问题。常规问题有套路、有标准,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资源库,帮老板快速解决问题;面对新业务、新问题,我们可以请外部专家作为外脑,为解决问题提供最有效的信息和方法。综合起来,就是建立一个既有常规套路,也有非常打法的智库。在此基础上,还要整合内外部资源开展研究,做公司业务垂直领域的研究型智库。
二、从业务管理者到业务赋能者
业务赋能不是培训人的“专利”。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业务管理者,在接受一些新工具、新方法的赋能后,同样成为了业务赋能者。套用曾国藩的一句话:“百战归来再读书”,我想说的是“百战归来再教书”。随着经验年龄的增长,角色定位的改变,业务人员不可能永远冲在第一线,总有一天从战场撤回来,这时候我们可以“再教书”,扮演一个传承者、赋能者的角色。你会发现培训是一种工作方法,赋能是一种业务手段,它就是业务的一部分。
最后我想说,“千秋邈以独留我,百战归来再‘教’书”。希望每一位在培训这条战线上的朋友,都能成为最实战的业务赋能者!
本文整理自CSTD2022业务赋能大会,原京东零售学院院长王顺捷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