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风华·70年70人丨任德曦:一生奉献核工业事业 半生栽培核工业人才
编者按:在时间的碑林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铭刻在那里。
他们是革命者、拓荒者、奋斗者,更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但他们从来不是天生就矗立在那里。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激昂、坚守与担当。他们如丰碑般树达与铭刻,也如帛书般耐读与沉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衡阳市委网信办、红网衡阳站联合推出“衡阳风华·70年70人”网上展览活动,利用红网、“衡阳发布”等网络平台,通过系列报道、集中展览、网上互动、对外宣传、结集成册等,对历史致敬,发时代宣言,向先进学习,为衡阳聚力,将精神承扬。
为省域副中心而聚力,为最美地级市而奋斗,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让我们走近那些人、那些事——
红网时刻通讯员 夏文辉 记者 谭倩 衡阳报道
他致力核能经济学科与核电管理学科建设,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机(因)工程实验室(人因研究所)、我国高校第一个核电站模型室;他主持的“核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于1985年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于长期为祖国核工业建设做出贡献,他被评为中国百名管理科学杰出研究者。他就是南华大学原工业管理系主任任德曦。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飞向南方,飞向北方,越过峻岭,飞向边疆。祖国哪里需要,我就飞到哪个地方。”这是任德曦24岁大学毕业时在校刊上发表的一首诗。如今,任德曦已是耄耋之年,69年来,他一直践行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志向。
任德曦,1935年出生于湖南岳阳县。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任德曦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考入东北财经学院,1956年4月入党,1959年7月于辽宁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核工业部404厂、827厂工作。
1964年6月,任德曦调入核工业部,在西北祁连山戈壁滩工作了6年,参与建设了生产堆后处理厂与中间试验厂,担任指挥部计划调度组长,与团队成员一起研发出优于苏联的萃取技术,生产了我国首批钚-239,为1968年12月氢弹爆炸做出了巨大贡献。1966年秋,在后处理中试厂工程抢建中,因吸入放射性尘埃,致使肝硬化20年,多次住院抢救。1970年9月到鄂西山区参与建设,直至1982年调入中南工学院(南华大学前身之一),筹建工业管理系,潜心教书育人,为核工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党的话,就是我行动的誓言;党的指向,就是我的理想;祖国的需要,是我的第一志愿;组织的分配,就是我最愿去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论是保家卫国参军,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15岁起,任德曦去过农村、工厂、荒漠、草原、矿场,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梦想。
除了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任德曦还积极从事科研工作。
教学科研 服务社会不辍
1982年,任德曦调入中南工学院,筹建工业管理系,并担任系主任10年,曾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系硕士生导师。扎根衡阳高校期间,他负责核工业部厂矿长的全国统考培训、“三总师”培训、成人教育等工作,筹备了学院工业管理工程、会计、外贸等专业;建设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人因工程实验室、核电站模型室等教学体系,为核工业人才培养服务。
在1998年建设的人因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因工程(人类工效学)研究的单位之一,率先在国内较系统地开展了复杂人—机—环境系统中人因可靠性研究,为我国高风险领域的安全管理与运行做出了重大贡献。任德曦负责建设的核电站模型室现在依然摆在学校里,供南华学子学习熟悉核电站结构。
任德曦辅导学生学习。
除了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任德曦还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他主持的“核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项目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另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优秀教材三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核工业经济导论》等7部,参编3部。在《人类工效学》等刊物上发表《关于建立核电安全文化体系的探讨》等论文160篇。1985年任德曦获核工业部颁发的长期从事核工业建设做出贡献荣誉证书,1990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任德曦出版的部分作品。
2002年,任德曦退休了,他放不下教学科研,不改初心,依然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之后,他承担《核能经济》《核电项目管理》《核电技术经济》《核工业概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等多门课程,并定期为老师、研究生讲授专题课。同时,他积极参与国内重大学术会议,并持续发表论文、报告、文章等。2005年,他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为中国百名管理科学杰出研究者。如今,他还在南华大学老年科技协会担任要职,组织鼓励更多的离退休老同志发挥余热,为大学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