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丨成都中医针灸推拿师的探索之路
提到成都,你最先想到啥?
飘着浓郁香气的火锅店?
人声鼎沸的麻将馆?
代表成都人生活态度的小茶馆?
还是
.
康复治疗的中医推拿馆
在成都的中医推拿馆中,从业人员里不乏“科班出身”的佼佼者。
他们中有不小数目正值“而立之年”,抓业务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中医针灸推拿行业的发展新方向:如何传承,如何与西医结合,如何开拓海外市场,如何走进百姓家中......
“刘医生在这儿开诊所有14年了,附近的居民都信任他,有点什么筋骨痛、头晕头痛,都跑他这儿来看。”在成都九里堤片区,刚满40岁的刘久桢被很多居民熟悉。 刘久桢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2000届的毕业生,毕业后一直从事针灸推拿康复治疗工作,临床经验颇为丰富,自创一套“刘氏手法”,骨伤、尤其是肢体上的骨伤,“很服”。
37岁的杨盛宇可谓正统“中医世家”,母亲、外祖父都是行医的,上溯至外曾祖父,还有一间叫“树春堂”的医馆,在宜宾小有名气。继承衣钵,杨盛宇成为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针灸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上海一家著名三甲医院从医了十余年,2016年回成都。“回来的想法很简单,父母在这边,想为家乡的针灸推拿行业做点什么。”
冯跃是杨盛宇的师弟,辽宁人,硕士毕业后,留校附属医院工作,今年已经是第10个年头了。每周坐诊一次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的“夜门诊”,三个小时里,他忙得没歇一口气。
刘久桢近些年来很“愁”,怕自己的手艺没人继承,更怕中医里很多绝学失传于民间。
幸运的是,刘久桢是个跨界的医者,除了行医,他还与一项爱好与绝学——收藏。 刘久桢的祖父一代往前,三代行医,从小受到祖上医药世家家风熏陶不少,也研读过一些中医方面的书籍,这为他开启中医文化收藏奠定了基础。
虽从事传统中医行业,杨盛宇对中医的理解和解释却很“西式”,他形容针灸推拿师“隔着皮肤在做外科手术”、“缓解肌骨对神经造成的压迫”,“其实用中医解释,就是‘化开经节’。” “大多数人对医学都有执念,他们认为拿针的就是中医,拿注射器的就是西医,其实不然,中西医完全可以无缝结合。”杨盛宇解释,“先诊断、再评估、最后治疗,该照片的就照片,该稳固的就上西医器械,该解剖复位的就上‘正骨’手法……”
与杨盛宇、冯跃专业相同,20岁出头的姑娘李思慧在读大四。
“当初报考这所学校、这个专业就是看好就业前景,想掌握一门技术。”她坦言,“中医里面,针灸推拿比方剂易上手。”
从小就怀揣行医梦想,但李思慧家并没有任何医学根底,她自嘲,“就是个中医‘小白’,但上手操作后,我经常会帮亲戚朋友治点小病。”“学医三年多,于自身也有很大改变,会更注重养生。几个同学夏季外出吃面,会避开风扇区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的后颈有风池、风府、风门三个穴位,会尽量避风邪。”李思慧笑了笑,“我是不是有点不像90后?”
李晓楫的曾祖父李斯炽不但是中医名家,还是中医教育家,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创建人之一。继承曾祖父的衣钵,李晓楫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了10年。2005年,李晓楫来到了新西兰。“一开始在本地的中医学院教授针灸,同年底考取了新西兰针灸师执业资格,第二年又获得了新西兰国家成人教育教师文凭及考官资格证,开办了自己的中医药诊所。”
“游医使用的串铃可能很多人都没见过吧?”刘久桢掏出一枚中空形如环盂状的铁器套在大拇指上,“铁器里有一颗铁丸,过去的游医,也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赤脚医生’,行医时以此铁器为标记,周转摇之以告人,‘医生来了!’‘有没有要看病的?’”“我想出本介绍中医文化方面的,通俗易懂的书,要普通百姓都看得懂的,看了后会发现,原来中医文化离我们既远又近。”他介绍,“前期,我已经按收藏框架体系将藏品分类拍照留档了,文字部分正在进行。”
刘久桢收藏类似于此的中医文化收藏品,通过近20年不遗余力,成果颇丰:药方子、典籍2000余件;天平秤、药瓶等器皿类500余件。上溯唐宋、下至近代。
强大的“手感”是杨盛宇的绝学,他能够体会患者身体的细微变化,精细评估到底哪块肌骨出了问题。 这门绝学在患者看来“的确神奇。”“脚扭伤康复后,痛了很多年也找不到原因,有点怀疑人生了,在杨医生这儿治了几次,竟好转了。”但患者罗女士最感慨的却是,“因为杨医生对病症的解释和预期易懂且客观,我的心态好了,感觉病症也减轻了。”
“中医针灸推拿的就业情况一直都不错”,估摸了一些还有联系的同学毕业走向,冯跃称:“差不多2/3都还在从事本专业。”“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针灸推拿作为学科的一脉分支,操作技能性强,本身就很有就业优势。加之国家又在大力提倡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社会对‘未病先治’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对于专业前景,他很有自信。
“在海外推广中医,起初困难重重。”李晓楫巧妙的利用了语言优势、中医教学经验和临床背景,去到家庭医生诊所讲课,改变了西医对中医的不当认识。
一位脑瘫患儿在针灸推拿的帮助下慢慢学会了走路,一位50多岁的货车司机,因为严重的坐骨神经疼痛,日不能食、夜不能寐,经过针灸后症状缓解,已能够胜任工作了;还有几位轮椅橄榄球队员,患上了严重的肩周软组织劳损,危及运动生涯,还干扰日常生活,针灸治疗后也得以缓解,重返赛场……
“脚崴了,冯医生帮我扎两针镇痛嘛。”“帮朋友咨询一下,针灸可以治咽炎吗?”“小孩儿这两天有点咳,做次推拿有没有效果呢?”和患者很熟络,冯跃在治病的同时,还当起了咨询顾问。
“现代社会,骨质病变呈年轻化趋势,伏案工作者最易产生颈椎、腰椎方面的劳损;秋冬季节孩童易生病,小儿推拿现在很火,但其实这种治疗手段只适宜病症初期。”“市面上推拿按摩馆是不少,但专业出身的技师却很少。”“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患者都可以有一套具有整体观,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冯跃建议“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位成员懂一些简单的中医知识和推拿手法。”
11年白驹过隙,通过家医转诊的一批批病人的良好反馈,李晓辑逐渐得到了西医同行的认同,有了固定的病源。 常年身处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她更着迷于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行医方式。
2014年,李晓辑获得了奥克兰理工大学临床学硕士学位,2015年当选新西兰中医药学会副主席,主管针灸培训及继续教育。她坚信也实践着,将“在海外,大行传统中医之道,大有可为。”
今年3月,李晓楫从新西兰回国,来到成都中医学院温江校区,再次来到了曾祖父的雕像前……
猜你还想看:
记者:邓童童
摄影:华小峰
编辑:牙尖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