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巴顿术”:绅士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1893年12月,柯南·道尔的《最后一案》,给了当年的福尔摩斯迷们重重一击:福尔摩斯和自己最大的敌人莫里亚蒂教授,在莱辛巴赫瀑布边上激烈搏斗,最终一同落入悬崖……
影视剧中的福尔摩斯与莫里亚蒂
虽然柯南·道尔厌倦了写这个角色,想要福尔摩斯在决斗中光荣死去,但是读者并不满意。人们纷纷要求复活福尔摩斯,让这个角色继续陪伴大众。在经历了8年的巨大压力之后,柯南·道尔终于提笔写成了《空屋》,让福尔摩斯“复活”了。
而正是在《空屋》之中,柯南·道尔提到了“巴顿术”,这种19世纪末流行于英国的格斗术。在文中,福尔摩斯对华生说:
“真的,华生,我根本没有掉下去……他并没有掏出武器,却突然冲过来紧紧抱住我。他知道他的一切都完了,只急着对我报复。我们两人在瀑布边上扭打成一团,但是我懂点巴顿术,也就是日本式摔跤,过去有好几次都用上了这一手。我从他的两臂中钻了出来,他发出一声可怕的尖叫,疯狂地踢了几脚,两手向空中乱抓。尽管他费了很大的气力,仍旧无法保持平衡而掉下去了。我探头见他坠下去很长一段距离,然后撞在一块岩石上,又被弹出去,掉进水里。”
巴顿术,英文Bartitsu,是一种攻击和防卫的混合格斗术。虽然在《空屋》中柯南·道尔将其写成了“Baritsu”,但现代人普遍认为这是柯南·道尔的笔误,他所指的就是当时流行的巴顿术。
那么,巴顿术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巴顿-莱特
英国人爱德华·威廉·巴顿-莱特,1860年出生于印度,父亲是铁路工程师。长大后跟随父母来到欧洲接受教育,后来又在世界各地工作,阅历丰富。在青年时期,巴顿-莱特就对防身术非常感兴趣,在各地工作和游历期间,他接触当地的武术体系,尽量进行学习。
1895年至1898年,巴顿-莱特来到了日本神户工作。三年时间内,他深入研究日本武术,并且修习神传不动流柔术以及讲道馆柔道,成为当时少有的研习日本柔术的西方人。1898年巴顿-莱特回到了英国,准备在这里推广一套属于自己的格斗术。
为了能让英国人接受,他把日本柔术和其他武术相整合,加入英国拳击、瑞士摔跤、法国踢腿术以及杖术,打造成了一套混合型的格斗术。于是,大名鼎鼎的巴顿术诞生了——巴顿术(Bartitsu)即“巴顿”(Barton)和日本“柔术”(Jujitsu)的结合词。
1899年,为了推广自己的巴顿术,巴顿-莱特连续在报纸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详细解释巴顿术的技巧原理,这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展现强者之姿》和《崭新的自我防卫武术》。巴顿的武术俱乐部很快就声名鹊起,在当时一些上流社会的支持下,巴顿术也风光一时。
不过,我们这篇文章并非详细介绍巴顿术的历史和技巧,而是看看为什么巴顿术会流行。
巴顿术
1901年,巴顿-莱特在伦敦有过一次演讲,介绍巴顿术,他强调说:“巴顿术中包含拳击……脚法则进可攻退可守,杖术是自我防卫的手段,柔道和柔术是神秘的日本式摔跤……为了尽可能在他人袭击或口角争斗中免受伤害,必须要会拳击以认识到危险的到来进行躲避,并快速打出精准的攻击,有目的有意识的击打对方特定身体部位。当然,同样的理念也适用于脚法和杖术。”
我们可以看出,巴顿术虽然也包括拳法和脚法,以及柔道和柔术,但是巴顿-莱特强调的是杖术,这是巴顿术的核心。更为关键的是,巴顿术是作为一项近身格斗自卫武术存在的,是为了“尽可能在他人袭击或口角争斗中免受伤害”而训练的。
所以,杖术,以及近身防卫,是巴顿术最吸引人的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19世纪末自诩文明的英国绅士们来说,为什么“防卫格斗”能吸引他们?巴顿-莱特看中了绅士们什么样的需求?
雨伞是绅士的标配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绅士们手中的手杖或者雨伞。从17世纪开始,手杖成为欧洲绅士们装饰自己的重要物品,18世纪英国诗人亚历山大·波普就在作品中提到过手杖,形容它们为“如盘绕云端的手杖”。实际上,很多手杖被工匠们加工成了内部藏剑的武器,不管是决斗还是自卫防身,都非常方便。与此同时,在19世纪的英国,绅士们手中更为流行的是雨伞。
现代雨伞于19世纪末开始普及,英国工匠Samuel Fox研究出可以收紧雨伞的钢制伞骨之后,雨伞的携带更为方便。实用性更强的雨伞立刻普及开来,绅士和贵族小姐们都喜欢出门携带一把雨伞,不仅可以挡雨,也能拿来防身。巴顿术的流行,自然加强了雨伞和手杖防身的功能性,所以备受好评。
而19世纪末的英国人之所以需要雨伞防身,是因为他们平时上街确实需要面对危险。
如果说福尔摩斯这样的大侦探,练习巴顿术是因为要面对罪犯,那普通的英国绅士们,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19世纪伦敦街头
19世纪末的英国城市中,遍布着贫困工人的住宅区——这在当时就是贫民窟,甚至有人称呼这里为“乌鸦窝”。越大的城市,贫民窟越多,不管是伦敦还是新兴的曼彻斯特。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伦敦街头,往往是满大街的绅士,而实际上并非这样。在当时社会调查家查尔斯·布思的笔下,伦敦街区地图被标上了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代表着贫富差距,实际上也能代表着每个区域的犯罪率。
贫民窟往往是犯罪滋生地,福尔摩斯时代的伦敦,圣·吉尔斯、塞夫顿山、兰特克里夫路、伯利克街、派尔街等地区,社会矛盾严重激化,犯罪事件不断发生,而且手段越来越残忍。
当时的英国警察数量严重不足,他们对于贫民区的关注度也不够,导致这里充满了罪犯。小孩子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在街头巷尾和商店剧院门口游荡,主要靠偷窃为生。成年人一旦失去工作,只能结伙犯罪——盗窃、抢劫和杀人,而且目标往往是上流社会的绅士们。
柯南·道尔一定是经常看到伦敦的犯罪事件,才能如此细致的描绘当时伦敦街头。《伦敦谋杀指南》的作者马丁·费多曾说过:“不列颠著名的谋杀案半数以上发生在伦敦”。
19世纪伦敦治安维持非常困难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绅士们来说,不仅上街不安全,就算是在家里也不安全。而当时新生的英国现代警察机构大苏格兰场(伦敦警察厅代称),最初只有3000名警察。更糟糕的是,酗酒和贪污腐败不断,导致被革职者越来越多,《伦敦百科全书》上说:“原本三千人,不到四年,只剩下不足六分之一。”
为了不让自己为了横死街头,绅士们除了睡觉前锁好门窗之外,练就一身防身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巴顿-莱特正是看中了英国绅士们这样的需求,才大力宣传巴顿术的“防卫格斗”属性:仅仅依靠手中的雨伞,就连贵族小姐们都能轻松击退流氓小偷,还有比这更实用的技能吗?
但是很可惜,巴顿-莱特并不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因为种种原因,1902年中期巴顿术俱乐部就关门了。风靡一时的巴顿术就此没落——但是绅士们依然需要防身术,所以其他形式的自卫武术依然盛行。
绅士会武术,谁也挡不住。在19世纪末那个犯罪横行的时代,英国绅士们不得不让自己成为武术高手,避免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