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马岳思在位于鸭兰村家中的木工房为古琴髹漆。58岁的斫琴师马岳思是杭州余杭崇贤鸭兰村人,自小学习木匠,24岁时经浙派琴家徐匡华指导学习斫琴技艺。数十年间,马岳思对古琴的理解不断精进,做琴也越来越慢,从最开始的每年50张,到现在20多张。马岳思希望探索琴音的深度和厚度。“我觉得还没做出真正满意的琴,如果有那一天,想把这几十年的工艺探索写一本书。”马岳思说。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6月30日,在位于鸭兰村的家中,马岳思查看古琴漆面干燥情况。 58岁的斫琴师马岳思是杭州余杭崇贤鸭兰村人,自小学习木匠,24岁时经浙派琴家徐匡华指导学习斫琴技艺。数十年间,马岳思对古琴的理解不断精进,做琴也越来越慢,从最开始的每年50张,到现在20多张。马岳思希望探索琴音的深度和厚度。“我觉得还没做出真正满意的琴,如果有那一天,想把这几十年的工艺探索写一本书。”马岳思说。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6月30日,在位于鸭兰村的家中,马岳思抱着一把古琴走向木工房。 58岁的斫琴师马岳思是杭州余杭崇贤鸭兰村人,自小学习木匠,24岁时经浙派琴家徐匡华指导学习斫琴技艺。数十年间,马岳思对古琴的理解不断精进,做琴也越来越慢,从最开始的每年50张,到现在20多张。马岳思希望探索琴音的深度和厚度。“我觉得还没做出真正满意的琴,如果有那一天,想把这几十年的工艺探索写一本书。”马岳思说。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6月30日,在位于鸭兰村的家中,马岳思敲击一把制作中的古琴,听琴腹发出的声响。 58岁的斫琴师马岳思是杭州余杭崇贤鸭兰村人,自小学习木匠,24岁时经浙派琴家徐匡华指导学习斫琴技艺。数十年间,马岳思对古琴的理解不断精进,做琴也越来越慢,从最开始的每年50张,到现在20多张。马岳思希望探索琴音的深度和厚度。“我觉得还没做出真正满意的琴,如果有那一天,想把这几十年的工艺探索写一本书。”马岳思说。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6月30日,在位于鸭兰村的家中,马岳思展示一把正在制作的保留朽木肌理的古琴。 58岁的斫琴师马岳思是杭州余杭崇贤鸭兰村人,自小学习木匠,24岁时经浙派琴家徐匡华指导学习斫琴技艺。数十年间,马岳思对古琴的理解不断精进,做琴也越来越慢,从最开始的每年50张,到现在20多张。马岳思希望探索琴音的深度和厚度。“我觉得还没做出真正满意的琴,如果有那一天,想把这几十年的工艺探索写一本书。”马岳思说。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6月30日,马岳思在位于鸭兰村的家中取出一把早年为徐匡华的西湖琴社斫的琴,槽腹中写有“华斋监制于武陵,马岳思斫”字样。 58岁的斫琴师马岳思是杭州余杭崇贤鸭兰村人,自小学习木匠,24岁时经浙派琴家徐匡华指导学习斫琴技艺。数十年间,马岳思对古琴的理解不断精进,做琴也越来越慢,从最开始的每年50张,到现在20多张。马岳思希望探索琴音的深度和厚度。“我觉得还没做出真正满意的琴,如果有那一天,想把这几十年的工艺探索写一本书。”马岳思说。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