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清华园浴池(上)
最近,家的周围开了一家新型浴池,无论是在抖音上,还是在大众点评上铺天盖地的广告来作为宣传,这不禁使我怀念起了老北京的澡堂子文化。
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有很多大大小小、规模不等的澡堂子,而且都起个与水有点儿关系、挺好听的名字,如清华园、兴华池、玉泉池、宝泉堂等等。但是这些澡堂子大都只有男部,没有女部,并不是妇女不爱洗澡,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世俗习惯使然。前门外鲜鱼口里的兴华池是个设备齐全的高档浴池,大门里有小院,两层楼,除了大池、盆堂,曾经还有女部和可供男女共洗的“鸳鸯浴”。不过,这样的浴池在北京是少数。时光到了解放后,女部也就渐渐多了起来,且但凡有点能力的单位也都会自建澡堂子,以供员工及家属洗浴用,不过那真是洗浴,和街面上的那些澡堂子是无法比拟的。
为了招揽顾客,各个澡堂子都殚精竭虑谨慎经营,力求把服务做得更好,最突出的就是施行“一条龙”式的服务——从客人一进门直到出门,都为你服务得周周到到,满足你的各种要求,让你感觉舒舒服服,下次还愿意来。例如有老人介绍过:顾客一进门,立刻就有伙计笑容满面地热情迎接,接过你的帽子、包袋之类,并大声吆喝“X位,里面请!”这是给里面负责接待的打招呼呢,于是就有人把你引到座位。所谓的座位就是像火车卧铺那样的简易单人木床,两两相对,可坐可躺,中间还有个小箱可存放衣服。这个箱子也是个小几,上面可放茶壶茶碗等。床上铺着大白毛巾,看起来挺柔软干净(但是我想大概不会每天消毒,那时还不时行这样的习惯和要求)。
那时人们大都穿长衣服,夏天是大褂,冬天是棉袍、皮袍、大衣(穿短衣的穷苦人一般不进澡堂子),伙计用一根长约五六尺、顶端带铜勾的杆子把长衣服挂在高高的衣架上,衣架快接近屋顶了,你自己无论如何也是拿不下来的。(后来我反复琢磨,这是不是也含有防备顾客不付钱而溜之大吉的“奇妙用处”呢。)然后给你沏上一壶茶。讲究点儿的人一般自己带茶叶,如果你不喝茶,就送来一壶白开水。
洗澡的一切用具,如肥皂(没有香皂以及现在的洗发液、沐浴露之类)、毛巾、浴巾、搓身用的丝瓜瓤、拖鞋等都预备的齐齐全全。拖鞋是木头的,脚感很硬,叫“趿拉板”,不分左右脚。这些拖鞋乱七八糟堆在一起,你自己挑,所以当时流行一句话:“澡堂子的拖鞋——没对儿”。
洗澡间的屋子很高很大,屋顶有硕大的玻璃窗,既透光又可开关换气,所以室内光线充足,空气也不污浊。除了供淋浴的喷头、洗脸盆,还有好几个泡澡的池子。池子有大小两种。大池子是方形,专为泡澡用;小池子长方形,宽不到一米,长约三四米,都用白色瓷砖铺砌,光滑整洁而且漂亮,也好擦洗,可是很滑,溅上水更滑,我小时候就有好几次从小池滑掉到水里,幸好水不深(半米左右),所以“有惊无险”。池子按池中水温,分为温、热几种。小孩子都在温水池里嬉戏玩耍,不敢到热水池里去。可有的人不怕水热,专门躺在热水池里面有说有笑,一待老半天,出来时浑身上下就像煮熟的虾米。据说(如马三立的相声)这样他们才觉得烫得舒服,洗得过瘾。
好多人特别爱在澡堂子里放声歌唱,那时候大都是唱京剧,老生、青衣,咿咿呀呀的好不热闹。他们认为这里水雾缭绕,特别“拢音”,声音洪亮好听,一边洗(或是泡着澡)一边唱更是痛快过瘾。电影《洗澡》(张扬导演,姜武等主演)里也有这样的场面。一个胖小伙子,每次都在淋浴中高声大唱歌曲《我的太阳》,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来在舞台上演出时,没有水无论如何也张不开嘴,二明(姜武饰)用水管子把他浇得像个落汤鸡,他才突然找到“灵感”,纵情地一展歌喉,技惊四座。
除了洗澡,服务的项目还多着呢。有搓澡、捶背、按摩(同性)、拔罐子、修脚、捏脚、理发、刮脸等等。你想要做哪些项目,只要跟伙计一说就行了,非常省事。堂倌们不断吆喝“X号搓澡!”,“X号理发修脚!”不一会就有人来为你服务了。
搓澡的师傅都是年轻力壮,身体强健,而且干活认真细致,决不偷懒耍滑。客人坐在(或躺在)一个结实的木头条凳上,他把一条比较粗(糙)的厚毛巾(类似现在的浴巾)缠在右手上,左手辅助,从背部开始,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搓起来。不一会,身上的泥就一条一条地掉下来,他也浑身汗水淋漓了,可见这活儿是很费力的。我也曾尝试过一次,没两下我就要求“停战”了,实在受不了那份疼。
还有修脚师傅坐在小马扎上,在一个小灯的照明下,用大大小小的修脚刀细心轻柔地给顾客修脚刮脚。从那么小心谨慎、一丝不苟的神情看,仿佛他手中的不是脚,而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修完脚还要捏脚,当然不是随意乱捏,那部位、手法、劲头都是有分寸有规范的。此时那些刚刚洗完澡,感觉很舒服又有点儿疲惫的客人,往往带着享受和惬意的感觉而酣然入睡了。修脚、捏脚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却有点儿神奇,它真能治好多脚病,如鸡眼、脚钉、脚垫等等。我亲眼看见一些顾客龇牙咧嘴一瘸一拐地走进澡堂子,可经过修脚师傅的一番“修理加工”,居然满面轻松步履轻盈地走出澡堂子。现在清华池也有修脚的,不过价格不菲,且需要看是不是能碰上老师傅,会修的,要不然,您就等着疼去吧。
这里的修脚师傅也都是有传承的,“大儿猫房檐睡,一辈传一辈”,即连我现在每个月去修脚的师傅也都是有师承的,现而今,每个月去修脚的时候,还总要和师傅念叨两句,您也不再教个徒弟了,这身手艺以后不就失传了嘛,最主要的是,以后您真是不干了的话,我们去哪里修脚呢?现在街上林林总总开的那些个修脚店手艺可真是不成,疫情期间不能出远,只能在家周围找了一家,结果两个小师傅,后面那个还是他们的店长,给我修烂了,最后还是周师傅给修好了;再换了一家,结果直接给我整到301医院去了。
301医院也有意思,最初看的是外科,看完后告诉我应该去看骨科;去了骨科之后,告诉我应该是皮肤科;再去皮肤科,告诉我还是应该去外科,本想着就是这么点子小事,这么大的医院,还不是手到擒来,结果最后一狠心,挂了一个专家号,专家看了之后,直接让我去拔大脚指甲,到了手术的时候,多亏了护士长看了半天,告诉我你这个不用拔,回到专家那里,和他讲了护士长的话,他倒也不置可否,只是开了点药,就打发我回来了。前前后后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进出301医院的时候,还和他们的保安怼了一通,实在是伤财惹气。
此外澡堂子还给洗熨衣服,卖糖葫芦、冰棍儿、汽水儿,出借象棋等,甚至还管代买简单的饭食(炒饼、烩饼、烧饼、火烧之类),服务实在是够全面、够周到的了。一些有钱又有闲的人,常常在这里洗完了睡,睡醒了再洗,洗完了吃,能待上一整天。等出门的时候,头剃了,脸刮了,衣服也干净了,真是浑身清爽,精神焕发,心满意足,也算是那时候一种时髦的休闲和享受了。
我生得晚,自然没有赶上过老北京澡堂子的时代,八九十年代算是抄上了一个尾巴。那时,去得最多的是西四大街南边西安门大街路北的那家,大约在现今美廉美超市的西边一点,我们那时一般几个同学一起,在澡堂子里练过跳水,潜泳,憋气,游泳等等,那时候年轻,耐不住热池子,一般都是上了岁数的在40多度的水里泡着,也真是见过有晕堂子的,我们都是在凉一点的水里。都是穷学生,洗澡也都是“脱筐”,就是几个人将衣服放在一个柳条筐里,洗完直接穿衣服走人。
只有偶尔的情况,才会躺在带有柜子的床上躺回子,泡上一壶茶,那茶水一般也都是比较次的茶叶,就是茶叶给得多,酽酽的,颇有些苦味道。记得有句歇后语,“澡堂子的水沏茶——怎么喝怎么不是味”。还有的直接就在这里杀起来了,摆上棋盘,车来炮往,很快就会围上一圈人,瞬间分为两派,场上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两派的嘴仗,也是唇枪舌剑,各不相让。闹中取静,闷上一觉,醒了过来,精精神神地出门去。现在回想起来,恍如昨日!更是怀念那个好时光!好地方!
老北京林林总总的澡堂子,要说能流传至今的,可能也就是“清华池”了。不过,自从清华池从虎坊桥南路东搬迁之后,新址是虎坊路17号,我就没再去过,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也是莫得知道,不敢乱说。要说起来,当年拔头份的要算是王府井大街的清华园了,清华园和清华池可不是一家,清华园的老人们也有过一些回忆的文章,可以将我们带入清华园往昔的岁月。我们可以跟着他们的回忆,来重温一下这家老字号的峥嵘岁月。
据史书记载,北京元代即有澡堂,但多为寺院僧人所开办,“凡内官皆于皇城外有堂子之佛寺内沐浴,并有专人为之擦澡讨赏”(引自《北京经济史话》)。明永乐年后,北京出现浴池业,清代时,澡堂的分布已扩展到西直门、朝阳门外。城内著名浴堂清华园的前身是东兴园,坐落在王府井大街八面槽路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