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这歌声的翅膀,亲爱的随我前往,去到恒河的岸旁,最美丽的好地方……”3月4日晚,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热场环节,这首因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谱曲而广为传播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响彻鸟巢。
这首歌的歌词是德国诗人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纯净、充满诗意的东方图景。对于参与合唱的13名北京市盲人学校(以下简称市盲校)学生而言,虽然无法看见这美好图景,但并不妨碍他们用美妙的歌声奉献一场精彩表演。
记者了解到,当天在热场环节,13名学生演唱了《乘着歌声的翅膀》与《让我们荡起双桨》两首歌曲,其中在演唱《乘着歌声的翅膀》时还使用中文和德语两种语言。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参加仪式前表演的盲童演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图/新京报摄影记者 陶冉
13名学生组成“盲校合唱小分队”,最小的才7岁
“噜噜噜噜噜……”1月24日下午,伴随着钢琴声,市盲校的音乐教室里传来阵阵和声。教室里,合唱团老师于芳侧坐在钢琴前,边弹着钢琴边指导面前的十几个孩子,“声音大一点,稳住,好,非常好……”
2月24日,在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排练室里,校合唱团老师于芳站在学生面前仔细听学生的声音。图/新京报摄影记者 王飞
放眼望去,站在第二排的两个学生格外显眼,她们身高差不多、穿着一样的黑白条纹上衣。这两位是合唱团里有名的“姐妹花”,姐姐马亮今年16岁,是初三学生;妹妹马明13岁,刚上初二。
能被选中在残奥会的舞台上表演合唱,两姐妹都十分开心,马明比姐姐马亮早一天知道这个好消息。
“那天晚上,我妈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告诉我的。”马明回忆说,当时妈妈还让自己猜残奥会表演会不会有自己,“后来我妈跟我说‘不光有你还有你姐姐’。我真的特别开心。”
2月24日,合唱团“姐妹花”马亮和马明在认真唱歌。图/新京报摄影记者 王飞
由于保密需要,马明和马亮并没有将这份喜悦分享给更多的人,只是在心里默默开心。记者从学校了解到,接到表演任务后,学校先在校合唱队里挑选学生,因人数不足,又挑选了部分从未接触过合唱的学生,最后一共13位学生组成了“盲校合唱小分队”,他们中年纪最小的仅7岁。
在这个合唱小分队里,马明和马亮算得上最让于芳省心的学生,“她俩都是从一年级就开始进入校合唱队,音准、音色都还不错。”
从1月中旬起,每周四和周六下午,都是合唱排练的时间。虽然休息时间被占用了,合唱团的成员们却很开心。
在马明看来,参与冬残奥会合唱表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的周末生活也丰富了很多,而且,在假期里我也能见到合唱团的朋友们。站上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我的舞台经验也会丰富不少。”
从未接触过德语,歌词成最大“拦路虎”
得知合唱的曲目有《乘着歌声的翅膀》,合唱团成员、初一学生周冠祁觉得这个任务并不难,“这是一首老歌,都唱过好几次了”。
令周冠祁和小伙伴们没想到的是,这次他们要唱的是中德双语版本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听到这个消息,周冠祁“吓了一跳!我的妈呀,我可不会唱。”第一次听到德语歌的马明也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学不会学不会。”马亮说,自己听了一早上,只学会了一句。
周冠祁已经初一了,说起话来语速飞快。图/新京报摄影记者 王飞
和普通孩子通过看乐谱学唱歌不同,视障孩子学习歌曲只能靠“听”,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听,靠着记忆背歌词听节奏。对孩子们而言,从未接触过的德语歌词是最大的“拦路虎”。
如何教会学生德语歌词,对于芳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也不会德语。我也是先在网上找了这首歌的德语视频,反复地学。”当时,负责的导演也发来了德语版本的视频,给学生听。
在于芳的乐谱上,除了五线谱和中文歌词外,还附上了一页A4纸,上面用蓝色和黑色的签字笔标记着许多单词。“黑色的是德语歌词,蓝色的是发音。”于芳告诉记者,从慢节奏的分解的歌词、带音高的分解的歌词,到不同声部的旋律、带歌词的不同声部,自己把一首歌“掰开了、揉碎了”,录制成音频发给学生家长让孩子们学习。
但记歌词尤其是德语歌词,显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于老师跟我们一起‘抠’歌词,一个一个地细‘抠’,找了很多谐音记歌词。”马明举例说,“像歌词里有Rosen,是玫瑰花的意思,德语发音就像‘楼深’。”1月24日,从下午1点排练开始直到3点排练结束,在谐音的帮助下,孩子们终于能记住大部分歌词了。
在马明看来,除了谐音,与合唱团的小伙伴们一起练习也更容易记住歌词,“大家在一起很欢乐,所以记歌词也很轻松。”
对于孩子们的合唱水平,于芳心里有一本“明白账”:年纪最小的一年级学生,刚开始音准都不好,学了几次后已经好了很多,但还是要仔细纠正;站后排的那几个学生,问题不大,都比较省心……
爱接话茬、爱嬉笑打闹,比一般孩子更调皮
“同学们,你们就想象自己是个大胖子,大胖子唱歌的时候……”于芳话还没说完,周冠祁小声地开玩笑说,“我是280斤的大胖子”。
在合唱排练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时爆发出笑声。说起这群孩子,于芳心底满是骄傲。“我来盲校六年了,合唱团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我一手带出来的,看着他们能把一首歌唱得特别好的时候,我心里特别自豪。”
私底下和学生们相处,于芳也是温柔和严厉并存,“他们唱歌的时候真的特别打动人,有时候我都会听哭。但他们淘气起来有时候真hold不住,必须严厉。”
周冠祁就是个出了名的“小话痨”,会跟紧挨着的同学偷偷聊天,直到被老师点名才不好意思地停下来。但他也是个害羞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唱得不好,会低下头,用整理袖子之类的小动作掩饰自己。
排练时,周冠祁最发愁的是歌词发音,“于老师说我们要唱得像德国人唱的一样。”在被问及是否能做到时,周冠祁摇着脑袋直说“太难了,太难了”。
马明则是个隐藏的“编剧”。她把晦涩的德语歌词编成一个故事,“这样更容易记住,还不容易出错。我平时无聊的时候就喜欢编故事,还喜欢多角色扮演,一个人模仿故事里每个角色的声音。”
排练时,想到即将有机会登上冬残奥会开幕式舞台,马亮鼓励妹妹马明,“好好唱,不紧张就行。”马明则对姐姐马亮说,“课余时间好好练习,争取完美演唱,发挥出自己120%或者240%的水平。”
在被问及为什么是240%的水平?马明大笑着解释,“120%的水平就是最好的水平,240%就是双倍的最好的水平。”
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