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钱林专栏】
自律、自学、自立,让孩子幸福成人、轻松成才
原创作者|陈钱林
本文首发“陈钱林说家教”,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最近,我儿子陈杲在复微分几何领域取得学术成果,全国媒体纷纷报道。许多记者、家长联系我谈谈家教经验。
我过去曾发表过好多家庭教育文章,2012年-2013年在《中小学德育》连载48篇,2015年在人民教育公众号连载21篇,2016年在浙江新闻网连载20多篇,2017年在《南方都市报》发表26篇,2020年在《中小学管理》连载10篇,在今日头条、腾讯网、校长传媒等平台也开了专栏,欢迎大家阅读。
我家庭教育最核心的经验是自律、自学、自立。年前正好将一个讲稿整理成文,可以帮助读者以最少的时间了解我最核心的经验,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启迪。
家庭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重视与不重视不一样,得法与不得法更不一样。每个孩子都不同,所以教无定法。但是,教育是有规律的。
家庭教育,主要抓什么?许多家长都很纠结。请看,现在社会培训班,两三岁的孩子都排了满满的课程。东家幼儿学编程了,西家孩子获全国大奖了,听到这些传闻,做家长的免不了会焦虑。
我家龙凤胎小时,我是很淡定的。孩子没去培训班,也不刻意追求是否得奖。上学后作业自主选择,没参加晚自修,读高中时都有9小时睡眠。我深信,只要抓住最核心的素养,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陈钱林
我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
是自律、自学、自立
这几个关键词,是我读大学时广泛阅读取得的“真经”。
我中师毕业在农村学校任教五年,再回到大学读本科。大学期间,我读到民国时间学前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研究自己儿子成长经历终成一代教育家的故事。我当时还没有成家,但年轻人好做梦,产生了学习陈鹤琴先生也研究家庭教育专家的梦想。
要做好家庭教育,总得有些特别的方法。于是,我大量阅读教育著作,慢慢地,找到了这六个字。
自律,就是抓习惯。培养良好习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他律,大人盯着孩子;还有种是自律,让孩子明白道理,自己把自己管起来;显然,自律比他律更高明。陈鹤琴先生就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自学,先是学习习惯,再是自学能力。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跟着老师学,还有种是自学。孩子的学习,宏观上要听老师的,微观上要自学。为什么要听老师的?因为学科知识都有体系,如果没有老师的宏观引领,学习容易走弯路。为什么要自学?因为自学既能帮助孩子寻找最佳的学习方式,又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我读初中时就自学《数理化自学丛书》,中师毕业后我参加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大专学历,对自学有亲身体验。我认为当前教育之所以孩子学业负担过重,是忽视了自学。
自立,就是独立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内心精神世界。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学习成绩迅速滑坡,大多数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内心精神世界不强大,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怎样让孩子有持续的动力?从小就要树立孩子远大志向,要从小培养耐挫力,要引领精神成长。英国教育家洛克非常看重独立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写过一本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谈精神成长。
我孩子出生时,我在瑞安市教育局高中科工作。想到这么可爱的孩子,慢慢到了初中、高中,生活在应试教育大环境,做不完的作业,睡眠不足,眼光无神,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算得上成功吗?我觉得如果家教跟不上,孩子逃不出这个怪圈,于是决定把“自律、自学、自立”付诸实践。
此时,乡贤蔡笑晚先生培育六个孩子个个成才的故事已在民间传开。蔡先生的核心思想是早期教育、自学、立大志。与我的“自律、自学、自立”思想惊人的相通,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
自律,主要抓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培养有关键期。我的观点:幼儿期是黄金期,小学低段是白银期,小学中段还有所作为,等青春期开始再抓习惯,困难就很大,还往往是木已成舟、徒留遗憾。
我努力追求,在坏习惯形成之前,把好习惯教给孩子。我孩子俩从小很守规则。最重要的经验,是家规和评价。
孩子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必须遵守规则。包括道德规则、法律规则以及其他团体规则。有些教育者喜欢跟形势,说什么孩子的教育要释放天性。我认为是错误的。天性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对真善美的天性要弘扬,而对假恶丑的天性必须靠规则给予遏制。所以,教育的真理,不是释放孩子的天性,而是尊重天性、弘扬人性、培育灵性。
家庭教育,要把道德、法律规范及社会真善美的规则,通过家规的形式,对孩子强化教育。
如何做好家规?我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明明白白。家规,要让孩子听懂是什么意思。比如,我家孩子小学阶段上网的家规是“可以查资料、收发电邮、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看科学类网站、作文类网站、新闻类网站,但不能看无关的内容;一般一次不能超过半小时;单独一人不能上网”。特别是禁止之类的家规,不能含糊其辞。比如,“每天18:00-18:30可以看电视,其它时间未经父母同意都不能看”,这规则就很清楚。如果说成“少看电视”,孩子就不清楚,怎么是“少”?
2.动态生成。我家家规的约定,都是在生活中动态形成的。如我孩子2岁多的一天,分葡萄干时吵架了。我先从女儿这儿拿一些吃掉,儿子的多了,女儿不肯;又从儿子那儿拿一些吃掉,女儿的多了,儿子不肯;最后两人的葡萄干都被我吃光了,这下都哭了。我借机教育他们,不相让的双方最终都会有损失,后来就有了“吃零食要相让”的家规。
3.民主讨论。我家家规大多是民主协商而来。比如,好几次孩子在楼梯上摔倒,我们就讨论了走楼梯时如何讲安全,后来有了“走楼梯时要互相提醒讲安全”的家规。比如,孩子俩吵架了,我想这是孩子的天性,吵吵哭哭没关系,经讨论后,有了“可以吵架、不能打架”的家规。因为孩子参与讨论,相对好执行。
4.奖罚分明。有了家规,要讲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奖罚要跟上。孩子毕竟是孩子,要表扬为主,表扬多了,对家规的执行力会更强。违反家规了,该批评时就要批评。多次批评无效的,要么是家规不合理,那就早点改;要么就要严厉批评,甚至进行必要的惩罚。
家规,要一条条书面写下来吗?我觉得,书面约定也行,但口头约定比书面更方便。我孩子小时的家规,基本上都是口头约定。不管哪种形式,让孩子明明白白知晓家规就行。
孩子俩对家规很自律。比如对“可以吵架、不能打架”、“走楼梯时要互相提醒讲安全”的家规,好几次在楼下吵架,都哭了,上楼时“弟弟小心”、“姐姐小心”互相提醒,上了楼后继续吵架。走楼梯互相提醒,这是义务;放心吵架,这是权利;这就是家规的教育力量。
如何保证家规的落地?我思考需要有个评价方法。蔡笑晚先生家,对孩子实施“存折”评价法:六个孩子每人一个“存折”,表现好可得评价分,表现不好扣评价分,年终到父母处“提款”,相应积分对应相应现金,孩子们可以自由使用这笔现金。
借鉴蔡先生的评价法,我在家庭教育中创新了“100个好”评价:表现好,加几个“好”;表现不好,减几个“好”;达到“100个好”时,满足两个孩子的一个合理要求,或吃些喜欢的食品,或买些喜欢的东西。
在加减“好”时,很多时候我总是与孩子一起分析,问孩子到底应该加减几个“好”,根据孩子的意见加减。
女儿4岁时,我计划着暑假带她去青岛玩,早早对她说如果达到“100个好”,就可去旅游。那段时间,女儿表现特别好。飞机票早就买来了,我设计好,等出发前一天正好达到“100个好”,第二天按时成行,女儿很有成功感。
女儿喜欢与儿子比谁的“好”多。平时,因儿子从小数学有天赋受到表扬多,我就考虑在评价中摆摆平,女儿的“好”一般都比儿子多一点。儿子没意见,反正姐姐达到“100个好”,奖励时同样有他的份,也就乐得让姐姐多几个“好”。有时,女儿表现不好,我减了她几个“好”,一下子比儿子的数量少了许多,女儿很受震动,会想方设法赶上来。
两个孩子总是记得几个“好”。这倒很好,每次我忘记了,就先问清楚,再做相应加减。
“100个好”评价,具有很巧妙的教育道理:
1.是多元评价,涉及孩子素养的诸多方面。我在宏观处观察孩子的表现,感觉哪个方面得评价下,就抓住重点评价,以表扬为主。这种方法,我打比方说是烧开水,“哪壶开了提哪壶”。
2.有奖有罚。教育的规律,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要奖惩并用。“100个好”评价,在奖励的同时,巧妙地创新了减少“好”的惩罚方式。有时孩子犯了错,我一下子减了几个“好”,孩子会“哇”地哭起来,发挥了惩罚的教育价值。
3.民主,与孩子商量加减几个“好”。我让孩子自主评价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自我反省,培养“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与孩子多商量,利于变他律为自律。
4.随时可进行评价,童趣,带有游戏味。
5.强化奖励的荣誉感。洛克先生说,最好的奖励是给孩子荣誉感。我有意设计,两个孩子不管谁先达“100个好”,两人都统一获得奖励。同样是吃炸鸡,这次获“100个好”的孩子会感到荣誉感,“你这个炸鸡是我赚来的”。这样设计也淡化竞争。我觉得,蔡先生家有六个孩子,竞争更利于激励上进;而我家两个孩子,竞争过分了不利于亲情。这是我借鉴蔡先生评价理念之后的灵活运用。
“100个好”评价持续了8年左右,对两个孩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孩子成年后,常对我开玩笑说,“什么时候 100个好 ?”这说明评价带给孩子的是幸福童年的美好回忆。
▲陈杲博士(左)与沃尔夫奖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自学,是我家庭教育最大胆的探索
孩子俩的婴幼儿期,我就有意识地培养。比如玩游戏,小孩子喜欢听水龙头放水什么声音?桌子翻倒了是什么样子?我特意引导孩子多探究。我孩子五六岁的时候跟我说,“爸爸我发现地球是圆的,我们家一出来往八单元走,在后面转了一圈,正好又回到我们家门口!”我觉得,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这是重大的发现,我就鼓励他。后来,我好几次陪他们在家门口绕圈,帮助孩子研究这个圆的道理。
我儿子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非常认真,老师对我说,这个孩子真可爱,手一动不动,眼睛一眨不眨。我就想,男孩子刚性怎么办?后来写作业,抄写。读幼儿园的时候已经研究地球是圆的孩子,现在读小学在那抄写,有没有必要?我觉得不对。我就让儿子跳级,对老师说,跳级都跳了,作业就不用做了吧?我为我儿子争取了这个自由。跳级后,常常考90来分,这个分数在班级里是倒数。但我觉得,没有做统一的作业,90来分够了!后来,我儿子自学能力越来越强,14岁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我女儿,读小学时喜欢做作业,我也就鼓励。到初中时作业多了起来。一次晚上,一边写作业,一边哭,把写好的作业扔到地上。我想这样苦读书不行,于是与老师联系,少做统一的作业。刚开始时,是我家庭教育最纠结的时候,孩子成绩蹭蹭下来了。不过,我们还是坚持自学。慢慢地,成绩上来了。这时候我就不怕了。我女儿后来也不做老师布置的统一作业,自学。上高一时上午到校下午在家自学,高二是一周到校隔周在家自学,后来考上了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大胆自学,让孩子俩拥有了他人少有的轻松的中学生活。这是我的家教,为孩子争取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
培养孩子自学,首先是习惯,其次是方法。习惯,我家庭教育的核心经验是作息习惯。
我孩子幼儿时,就有口头约定的作息时间。上学后,我引导他们制订作息时间表。我的家教思想是:
1.必须制订作息时间表,这是硬性要求。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对孩子都严格要求。因为讲清楚作息时间的重要性,我孩子都很认真做,当尝试到甜头后,自然很容易由他律变成自律。
2.至于作息时间表到底怎么样,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会参谋,但仅仅是参谋而已,最终由孩子自己定。如果不好执行,随时都可以改。比如,孩子说早上6:00起床,8:00-9:00阅读,10:00-11:00锻炼身体……我都说行。过段时间,孩子说早上6:00起床太早,那就改嘛,直到孩子自己满意为止。
3.凡制订了作息时间表,就要严格执行。在我们家,学习时间玩游戏是犯错误,玩游戏时间在学习也是犯错误。
孩子俩从小养成作息习惯,该休息时就休息,该锻炼时就锻炼,该学习时就学习。规定学习时间到了,学什么?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这样无形中就引导孩子自学。
自学有方法。比如拓展学习、超前学习、探究学习、特长学习、实验学习等。我家孩子用的最多的是拓展学习、超前学习、探究学习。
首先是拓展学习。
什么是拓展学习?指不拘泥于课本,向课外拓展,向社会拓展。
1.基于大课程观的拓展学习。比如说语文,许多人认为就是识字、背诵文章。从大课程观看,语文最核心的要素是听、说、读、写。比如数学,许多人认为就是计算、做应用题,从大课程观看,数学不仅只是计算能力,还有数学规律、逻辑思维、空间思维、数学文化。比如科学,结合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要把孩子的视野拓展到观察自然界、观察社会现象。
2.基于社会情境的拓展学习。一些社会事件,经媒体报道之后,会营造强烈的情境氛围。这时候,特别适合拓展学习。
孩子往往喜欢基于情境的拓展学习。一方面,小孩子情感丰富,在特定情境中容易感动,感动了自然喜欢学习;另一方面,凡社会事件发生后,大家都喜欢议论,有了拓展学习,很容易在同学间表现得更“专业”,成功感就强。
3.拓展练习。现在书店有大量学习辅导用书,也有大量的习题集、试卷汇编。拓展练习,就是自己做些课外习题。我特别倡导不动笔的拓展练习:看习题—思考—看标准答案。为什么倡导不动笔?现在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比较多了,再动笔做习题,孩子学习负担过重,也特别容易反感。不动笔的拓展练习,锻炼的是思维,是解决方法,是知识点的巩固。而且不用动笔,可以明显节约时间,同样一个单位时间,练习的习题量会成倍增长。
拓展练习适合于语文、英语、数学、科学等所有学科。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其次,超前学习。
当前学校是班级授课制,教师上课都是基于中等生教学,不然大部分学生学不懂。每个班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是有能力超前学习的。只是没有谁引导,孩子根本没想到要超前学习。
一般孩子的超前学习,可以有个梯度计划。
1.预习。老师还没有教,先预习,这是低层次的超前学习。现在几乎所有教师都会要求孩子预习。
2.超单元学习。老师教第一单元,孩子超前学习第二单元、第三单元。这时候的超前学习,增强自信的意义,大于培养能力。我孩子刚开始超前学习时,也是不自信的,总感觉不可能。当慢慢地发现自己也行时,自信心、自豪感就来了,学习的兴趣大增。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时,几乎不可能学不好。
3.超年级学习。随着自学能力的提升,有些孩子可以超年级学习。老师教第七册,孩子自学第八册、第十册的内容;小学生可以超前学习初中知识点;初中生同样可以超前学习高中知识点。碧桂园实验学校有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英语已经达到高中毕业水平。这些孩子是典型,能特别超前的学生,各学校都不少。
超前学习,需要自学用书辅助。现在的教材编写总体只是提供个脉络,留很大空间给教师讲解。如果只看教材,许多章节难学习。好在有些自学用书,相当于教师讲解知识点,正好用于孩子超前学习。
很多人谈起超前学习,很自然地联想到拔苗助长。教育部门对超前学习也很顾忌。实际上,这是不客观的。每个孩子的学习水平不一样,怎么只能按统一进度学习?
当然,我反对在培训班统一的超前学习。比如,有幼儿园提早学小学知识点;比如,有些培训班提早教课本上知识;这些超前学习违背教育规律,基本上是有害的。
我倡导的超前学习,是一种自学方法。超前学习不是为了早点学知识,只有锻炼自学能力才有实质意义。
第三,探究学习。
孩子总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爱问为什么,这是引导探究学习的契机。当听到孩子提问时,大人总是习惯于以最快的速度,把最标准的答案告诉孩子。实际上这并不好。孩子的成长,知识固然重要,但探究习惯、探究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探究学习的具体方法很多。比如,观察法。孩子观察植物、动物、天文、地理、社会现象。比如,实验法。通过实验,反复验证。比如,文献法。小学高段就可使用。现在互联网上信息很多,为文献法提供了便利。但要注意,互联网上的信息,总体上不严谨,甚至有大量的虚假信息。所以,文献法的关键是引导孩子学会辨别真伪。
探究学习,一般遵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要在“提出问题”上做深入的引导。各学科都可以引导孩子探究学习。最好的探究,是结合教材学习,让孩子自主提出探究课题,教师给以应有的指导。
▲陈杲中学时的照片
自立,主要培养健全人格
人格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三位一体。相对于自然界,人就是自然人,是一个生命体;相对于社会,人就是社会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所以,人也是精神人。何为健全人格?我喜欢用坐标图来分析:横坐标为人格基础,包括自然人格、社会人格、精神人格;纵坐标为独立人格。
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在自然人、社会人方面已经相当重视,而薄弱环节在精神人和独立人格。于是,我特别重视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孩子独立人格。主要方法是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事。当屋外阳光明媚,我对孩子俩说,你们出去走走吧?孩子俩说“出去”,这是自己决定的。孩子说“不出去”,没有关系,“现在两点钟你不出去,那三点钟出去还是四点钟出去呢?”孩子说“四点钟去”,那我就等到四点钟陪孩子出去。
我陪孩子到外面去走走,不会在路上进行教育。路上,不是教育的场所。我一般的做法是,出去前与孩子讨论一个计划,如先去哪里,再去哪里;如碰到谁会怎么打招呼。孩子会有自己的设想,想好了以后,我就表扬孩子有主见。在路上走,孩子会根据自己的计划做。如果计划做不到,路上我也不会说什么,回来的时候我会跟他说分析,你刚才哪点做的好,哪点做的不好。
我孩子出生之后,三年不开电视。三年后,电视开禁。我父母亲在我家里看电视,小孩子喜欢偷偷看。我给孩子选择,如果你长期看电视,爸爸妈妈就会不舒服,爷爷奶奶就会到老家去,没人煮饭!“你们觉得是有饭吃好呢,还是看电视好?”他们说,“当然是爷爷奶奶在这里好,我们不看电视!”问题很好解决,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事。
我儿子上初中后,因自学能力已初步形成,我设想他下午就在家自学。问了几次,他都说下午要去学校。有一次,我儿子脚受伤了,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我说,“是不是下午都不去学校?”他说“也可以吧!”这下好办了,我就说,“好,就照你说的办。”后来我儿子下午都在家自学,在家很自觉,因为这都是他自己决定的。当然,背后我在那里宏观调控。
我核心思想的自律、自学、自立,都有一个字“自”。自主,追求的就是独立人格。
其次,引领孩子精神成长。我最近出版一本中小学教师培训用书《教育的本质》,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健全人格,重精神成长”。
我们家长也是教育者,家庭教育也要坚守教育的本质。最称职的家长,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不只是特长的培育者,而应该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呵护者,是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孩子的精神,是可以培育的。精神成长,靠的是精神引领,包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引导孩子阅读,能带给孩子精神食粮。我喜欢引导孩子读名人传记。孩子俩小时的偶像是爱因斯坦。我出差时看到爱因斯坦的书都会买来,肯定是孩子俩最喜欢的礼物。看到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感受到的就是科学精神;看到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写信,赶在德国之前研究出原子弹,看到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销毁原子弹,看到爱因斯坦放弃了以色列总统的提名,感受到的就是人文精神。
“读万卷书”外,“行万里路”也是好办法。我儿子7岁时,我带他到清华大学。我说,“地上的每一块石子,都曾经有名人走过。”我儿子说,“是的,包括今天我在走。”受到我表扬。我曾带我女儿到北京孔庙,看历代状元的书法石刻。有次冬天,我陪同我女儿到北大,看结冰的未名湖。当然,我更多的是带孩子到家乡的一些景点走走,每个地方都有特别人文元素的景观,基本上不花钱,孩子的收获也不小。
把长辈的创业故事告诉孩子,特别能传递精神力量。我有意把自己的艰难求学与创业故事讲给孩子听,并有意放大了“艰难”的程度。有次,我带孩子去飞云江边玩,我就说了件事:我读师范时,就是从这里渡船过江去学校的;在学校,我把父母给的一点钱买了书,晚上常饿肚子;晚上,每天都会有卖馒头的人到宿舍叫卖,同学们都买了吃,我肚子很饿,却舍不得。我对孩子俩说,“现在大鱼大肉吃不了,却常梦到吃馒头,什么时候写篇《馒头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