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3日讯(记者 栾微)“人都留不住、招不来,谈何专业人才。”说起养老服务业,黑龙江省多家养老机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心中的无奈。随着我省天鹅颐养联盟候鸟养老推介会在各地的成功举行,来我省夏季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多,随之而来凸显出我省养老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今日黑龙江省成立的养老人才学会将推出短期培训与职业培训结合的模式,逐步改变这一现状。
就业高招生难养老 人才想留不容易
记者从民政部门获悉,目前我省大约有640万老人,其中失能、半失能、独居等需要专业护理的老人约占20%,按照养老服务人才1:3配比的比例要求,我省至少需要40万专业养老人才,而实际上我省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的人才不容乐观。
“我们每年都有100名毕业生,但是真正能从事养老服务的不足一半。”已经从事12年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的黑龙江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马荣告诉记者,从2004年,该校开设了养老服务专业,每年大约有100名学生,已累计培训一千多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有用人单位来预约,有的直接可以留在实习单位。可是真正从事养老服务的毕业生不足一半,即便在实习单位留下工作的也不会太长久,要么跳槽到南方养老机构,要么辞职改行。
“连人都招生不上来,何谈培养人才。”面对高就业率的专业,哈尔滨女子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滕秀芝看到了养老行业的商机和前景,于去年开设了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计划招生五十人,并派专职教师去北京进行师资培训。但是直到开学也没招到一个学生,这让滕校长始料未及。“今年该不该继续招生,该如何去说服家长和学生报考专业,我们也一头雾水。”滕校长说。
待遇低职业认同感差是主因
“养老从业人员尤其是护理员就是‘伺候人’的,根本没发展。”马荣说,在专业选择和从业时多数人都对养老服务有着相同的观念,就是“做养老的就是伺候人的活儿。”并且工资也不高,照顾一位失能老人工资在三千元左右。
“待遇过低,职业认同感差,没有提升空间是目前养老人才紧缺的主要原因。”黑龙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人难找,人才难留主要也是由于社会上对养老服务的普遍认知,养老护理员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业,且养老机构等发展规模多有不同,大部分是“个体户”,管理上松散,有的“连部门都没有”,行业的发展缺少职业保障和职业前途,这让很多即将从事或已经从事养老服务的年轻人望而生畏。
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黑龙江省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数都是40、50的家政人员,养老人才的培养使用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养老机构如果聘用经过养老培训的人才,成本会增加,但经过培训的人才到养老机构工资,却享受不到特殊的待遇,因此专业人才也没有工作积极性,加之社会认可度不高、投入不高等多个因素直接影响了养老服务专业化的发展。
建立职业+短培模式完善人才机制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一名专业养老护理员,要具有理论和实训的基础,严格操作标准,还要有职业道德;而一名管理人员,更需要具备护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和从业经验,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走上工作岗位。 所以养老服务业要加速发展,必须人才队伍要跟得上,因此加强养老服务人才的建设迫在眉睫。
黑龙江省养老人才学会的成立将整合资源推出短期培训与职业培训结合的模式,解决人才紧缺的短板。我省将利用两年时间对全省养老从业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力争实现养老机构正式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同时要推动养老人才队伍的职业化,目前全省有15所大专和中职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依托大型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50多个。今后,依托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这个平台和养老人才学会,通过学历教育、联合办学、职业培训等,面向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在职职工和普通高校学生等人群开展定向培训。力争到2020年,全省形成每年13000人的养老服务业人才学历教育能力,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职业化水平。
“目前我们民政会同人社部门、教育部门正在研究出台咱们省的政策,从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各个方面来建立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