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有一座青少年宫
这是有趣郑州第348篇原创文章
全文字数: 3649
阅读时间: 9分钟
每天10:10,多爱郑州一点点
每个城市都有青少年宫。
前几天,我们更欢乐粉丝群里有人说青少年宫要拆了,希望能写写青少年宫。
不过有趣君搜罗了一圈新闻也没看到说要拆的消息,还是决定实地去看看。
先上结论:青少年宫没拆,拆的是西侧的一些旧房。
不过走了这一趟,倒是勾起不少和青少年宫有关的儿时记忆——那些年,我们在去兴趣班的路上撒泼打滚的日子。
从青少年宫楼上看到拆除的部分
虎头蛇尾的兴趣班
现在的小孩,几乎鲜少有不上培训班的,学个画画、舞蹈都不稀罕了,连高尔夫、编程也成了报班必修课。
没办法,生活不易,得多才多艺。
上培训班的孩子多,但真能把培训班坚持下来的不多,这一点,搁在一二十年前也是如此。
舞蹈教室里不知道留驻了多少孩子的童年
90后的罗玲就是纯把培训当兴趣的,学了2个统统虎头蛇尾。
大概五六岁上学前班的时候,她先报的舞蹈班,地方离青少年宫挺近,就在中原路的老郑大北门附近。
报了名,就缠着老妈陪她去幸福路上买舞蹈鞋,白色中间崩皮筋儿的小白鞋,搭配白色的长筒袜,她喜欢的不得了。
楼梯间刷成了清爽的蓝色,如坠入一个梦境
装备有了,开始学习,天天劈叉、压腿、下腰、倒立、打马车轱辘的,但是一直学艺不精。
在一次小考前,她蹲在舞蹈教室门口的台阶上,拿白粉笔在有些脏了的小白鞋上涂涂画画。把小白鞋涂满白粉后,她自觉不是学舞蹈的材料,蹬蹬跑回家跟爸妈说她不想学了。
青少年宫内部结构,斜面房顶和圆球状的房间很突出
舞蹈放下没多久,她又吵着嚷着要学电子琴,老爸跑去商业大厦扛了台CASIO回家,那年头电子琴的价格赶上父母不吃不喝俩月工资了。
每次学琴都是爸爸接送,为此专门在自行车后座上焊了个架子,电子琴的琴箱竖着绑在后座上,她坐在前头自行车杠上。
青少年宫的外型一直很抢眼,因为周围有围挡只能拍这么点露出的部分
一开始,罗玲学得挺认真,有一次下大雪,路面滑得不行,她爸骑得晃晃悠悠,结果还是在转弯的时候滑倒了,琴箱被压在自行车下发出「嘭」得声响。
父女俩跌作一团,从雪堆里爬起来,扶起自行车,又跌跌撞撞、摇摇晃晃地往培训班赶。
傍晚余晖中的座椅,看位置像是给那些等待的家长设置的
然后?她依然没坚持下来,上小学后,爸妈问她还想不想继续学琴,她那会儿正卡在双手和弦怎么都练不好,正好借这个「机会」放弃,从此兴趣班这事儿就跟她无缘了。
快30岁的罗玲最近在收拾搬家,搁在衣柜上落灰20年的CASIO电子琴重见天日,接上电,居然没坏,还能弹出响儿来。
研究了半天,也不明白为啥楼梯边上要整这一块区域
罗玲单手弹了段《欢乐颂》发给有趣君,感慨要是当年坚持下来了,好歹文艺汇演啥的也有个一技之长展示。
有趣君问她:是真后悔了,还是随口说说?想学电子琴,现在也有成人基础班,网上还有大把视频教程呢,拾得起来。
罗玲表示:干嘛拆穿,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知道么。
大门口有两个背着元宝的麒麟
小孩子兴趣来时的三分钟热度,兴致没了,不带一点儿留恋,说放弃就放弃了。虽然学无所成,但那些上兴趣班的记忆,几乎都是快乐。
长大后想想,无忧无虑的童年,往往也伴随着任性妄为,好还是不好,或许时间也没法儿给出答案。
院子里的银杏和桂花树,等到秋天该是另一番风貌了
在培训班门口等待的家长
青少年宫附近多年前有个很有名的拉丁舞班,就在中原路通往碧沙岗南门的路口,共青团青春家园边上。
晚上经过时,就能看到不少家长守在门口,透过灯火通明的舞蹈教室玻璃窗,看里面蹦蹦跳跳的自家孩子。
那些翘首等待的身影,是千千万万领着孩子上培训班的家长们的缩影。
拉丁舞班外的这条路上,曾徘徊着多少家长
有趣君认识一位李阿姨,孩子现在国外读艺术史。
李阿姨的孩子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起,周末的时间都交代给青少年宫的培训班了——古典舞、绘画、艺术表演,整个周末都是围着学习和练习转。
这位「别人家的孩子」舞蹈坚持到初中,因为学业压力不得不放弃,而绘画则一直坚持到了高中毕业,为她读大学选择专业打下了基础。
青少年宫以前有个侧门挨着碧沙岗公园南门
孩子学东西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从最初的新奇、到遇到困难的苦逼、再到不得不学的煎熬。
忍不了的就放弃了,而能忍下来的,多少都因为这份学习和坚持而受益。
小孩子也是有烦恼的
在这个过程中的家长呢?
陪,全身心地陪。
孩子周末没得玩,家长也得陪着,孩子哭着不想学,家长还得哄着骗着鼓励着继续坚持。
放学后和家长一起去培训班的日子
不过李阿姨回忆起等待的时间,倒不觉得无聊和枯燥。她说,看着孩子一点点变化,一点点进步,更多的是欣慰。
聊起让孩子坚持上培训班这事儿,李阿姨很是自豪,本来也不指望能学出什么来,想着对女孩子素质和气质的培养都有好处,兴许还能给未来多提供一个人生选择。
在青少年宫门口偶遇来上培训班的小孩子
家长是有望子成龙的念想,但也没那么贪心。
可有趣君还是觉得,那些天气晴朗的周末,那些在培训班门口打瞌睡的时光,都全部奉献给了孩子,难道家长就真的没有自己的兴趣,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吗?
「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对于子女太说,实在太沉重了
消失的电影院
这次来青少年宫,发现有一个消失了很久的地方——电影院。
什么,你居然不知道郑州青少年宫曾经开过电影院?
在门口偶遇两位卖香囊的老太,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上世纪
那时候在住这一带的人们,想看部电影,能选择去的地方少得可怜,不来这儿,就得顺着中原路往东,去二七的东方红影剧院。
青少年宫的放映厅跟现在的电影院不一样,更像是礼堂,感觉能有上百个座位。厅太大,就显得人格外少。
青少年宫里不是只有孩子,几位阿姨在那里的书吧里学习插花
2005年,陈凯歌的《无极》上映,广告打得整个CCTV6都是,被各种宣传片吸引的罗玲,拉着小伙伴一起到青少年宫看电影。
两人看完后,朋友坚决表示以后别拉她看了。过了几天,罗玲自己又跑来青少年宫看了《金刚》,这一场人更少。
傍晚时间,青少年宫附近不只有上培训班的孩子,爸妈带孩子去碧沙岗公园玩儿的也有很多
后来,一个叫胡戈的年轻人,在网上发布了一则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短片,调侃《无极》是部烂片。
导演陈凯歌怒而将其告上法庭,并因为责骂对方的一句「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成为网络恶搞文化的一个标签。
这桩旧闻留给罗玲的印象太深,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无极》《金刚》,还有那个已经消失的空落落的电影院一起,成为属于她的青少年宫记忆。
青少年宫:童年记忆代名词
不变的青少年宫
上面都在讲和青少年宫有关的过去,它现在什么样呢?
变化当然是有,一二层变成了幼儿园,门口还多了个书吧,里面的培训班也与时俱进的出现了机器人教育等。
不变的,它依然是培训班的代名词。
谁知道现在青少年宫里还有多少个培训班?
曾经你在培训班里苦兮兮挨时间,门口家长盯着你一起熬时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或许,你自己也变成了那个固执出现在孩子周围的身影——家长。
兴趣班一词,想想很是准确。
对孩子来说,是把爱好习得技能的场所,而对家长而言,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地方。
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们永不懈怠的「兴趣」。
感谢MOLLY对本文图片的支持
把青少年宫变成大片拍摄背景
本文及摄影作品版权均归“有趣郑州”独家拥有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任何平台转载
法律顾问:河南兴言律师事务所 张冕冕 1853997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