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大搏击赛事在国内遍地开花。通过他们,很多新晋粉儿认识了一票世界拳王,也让众多国内运动员看到了体制赛事之外的新希望。
但,每每散打风格明显的选手站在擂台上,看客区的声音就总有些违和。也许因为网络得以匿名的原因,很多话真是不堪入目。一点质疑就可能引起对赛事的隔空叫骂,进而唱衰整个中国搏击圈子。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让自小练习散打的科班选手还不如成年后跟随踢拳体系训练的运动员有张力?
其实,因散打与踢拳规则的差异,很多体制内运动员一时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可,需要时间过渡,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体制内的赛事自己可以形成闭环,但商业赛事则不然,如果观众不买账,赛事方大概率上也很难自作主张力捧某个运动员,哪怕你在散打领域已经实现了大满贯。而这一心态的转变很多转型期的散打选手并不接受,凭借自己以往斐然的战绩,为什么要去鸟这帮“不懂行”的观众?在这种“自信”和清高的唆使中,也就慢慢错过了转型后最容易塑造商业价值的阶段。曾有接受过2种训练方式的运动员承认,世界早就变了,体制内的人却还喜欢自我陶醉。
以昆仑决81为例,当时吴思翰在观众心中只是个会说大话的毛头小子,没人留意,所以郑召玉和张扬因伤退赛后,“野狼”焦富开被寄予厚望。不曾想第一场和祖爷的对抗后,直播里的观众就组团要求昆仑决封杀焦富开。平心而论,焦富开可能打的确实没那么好看,但和祖耶夫的胜利也并非偏裁。他可以用灵活的移动把祖爷溜到累,最后动作变形,可见也是把对手带到了自己的节奏中。而焦富开也不是没出动作,有单击,只不过不够重创,对观赏性来说确实打折扣,毕竟观众都喜欢看激烈的竞技,这也是散打运动员的通病,发力不够完整,重击和连击能力有限,技术单一、略显粗糙,游走之后往往找不准反击的时机。从普通观众的角度看,场面就像在满场跑。但从内行的角度看,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实用的战术。
上图:付高峰占优势的前提下,大意失荆州被对手高腿KO
再者,散打三局两胜的规则下,大多运动员习惯了前两局猛冲猛打、抢点得分,这也直接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散打转型的选手到了踢拳规则后,第三局体能不佳。最被观众熟悉的就是武林风的当家选手——“中国队长”付高峰。方便曾经在微博上点拨过付高峰的台风,他自己转型后打了几十场踢拳规则才尝试挑战有世界排名的选手,以此调整状态。这样能够把自己当做新人,稳扎稳打的态度,难怪方便可以被大众认可,转战踢拳后仍然是一代死神。
上图:把对手踢飞出去的侧踹仍然不足以造成大的伤害
此外,散打运动员尤其擅长侧踹而拳法不精,可是这是一个用来控制距离的腿法,所以KO率极低。这在昆仑决以往的很多比赛中也能看到,记得女子52KG级八人赛决赛上赢了张伟丽的关啊翠,从第一人第一场开始侧踹不停,对手无法近身,近身大抡摆,打完再撤到自己的侧踹距离。使得评论区口径出奇的一致:只能说身体素质真好,技术嘛,呵呵。
上图:2017年关啊翠参与昆仑决木兰传奇比赛,侧踹频繁,但请注意出拳时的曲线,非常不好形容
即使拿下了本为张伟丽打造的金腰带,但赛后还是消失在了大众的目光外。也许体制内的运动员还可以高冷的认为,这是我们不愿意和不懂行的人玩了,可明白的观众心里都清楚,这种类型的选手和赛事愿意花精力培养的明星选手完全是两条平行线。
想转型,改变是必然的,否则就算每场都能赢,也赢不了观众的心,毕竟,过于单一的战术有失拼搏精神。发散些说,体制内出身的运动员文化课一般,训练之外没有特别的闪光点,故事性不强,又缺乏受欢迎的技战术,要怎么体现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呢?没有商业价值,这条路想必很难走得长远。
上图:闫晓楠在UFC的八角笼内熟练的使用侧踹
上图:闫晓楠将在2020年2月的UFC奥克兰站对战级别排名第14的“波兰公主”卡洛琳娜
国内散打转型成功的运动员,除了方便,当属闫晓楠,虽然进步不及张伟丽神速,但却是货真价实的UFC女子第一人。稍微观察下就会发现,无论是自由搏击规则还是MMA规则,能在这方擂台或八角笼站稳脚跟的散打选手,无一不是精进技术、变化丰富、打出自己风格的选手。放眼世界上其他各种格斗源流,泰拳的博求和雅桑克莱虽然都擅长鞭腿,但组合节奏完全不同,欧洲踢拳训练体系下的运动员更是很多都有鲜明的标签。没有哪一派的运动员风格如此相近,近到可以忽略自身的身体特点,统称“散打系”,在这种统一的风格下,很多优质运动员本该被激发的潜力是否也被淹没掉了呢?
最后,还是要说,运动员的临场发挥除了自身状态,还受场馆、天气、饮食等等的限制,也许他们在擂台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也请观众嘴下留情,你喜欢的可能不是这项运动,而是这个运动员为了这项运动拼搏的方式。
最后,用一张范霍文的美好肉体镇楼。
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讨论,但不参与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