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水头有位老匠人,教南音做琵琶样样皆通
■海丝商报记者 陈振东 李想
通 讯 员 黄景明 文/图
在水头,有这么一位老匠人,多年坚持南音教学,并自制琵琶,从年轻时至古稀之年,他与南音的情怀依旧难以割舍。
这位老匠人名叫黄思逐。近日,记者来到水头下店村,寻访这位与南音结缘数十载的老人。
黄思逐老人
自己摸索 听声音学做琵琶
今年79岁的黄思逐住在水头镇下店村的老宅,这是一栋典型的闽南古厝。
提起这栋宅子,黄思逐十分自豪。“这房子已经有50年历史了,是我年轻时候建的,当时要找这些建房材料可不容易,东奔西跑了很久。”从黄思逐的话里行间,可以看出老人是个爱“折腾”的人。
和四处奔波搜寻木作、砖石建房子一样,在制作琵琶时,黄思逐也常为了好材料东奔西走,精益求精。
黄思逐的南音启蒙之旅,是在从水头南星中学毕业后开始的,回到家中务农的他,受老一辈人的影响,开始学习南音。他告诉记者,自己还学过“锣鼓吹”,也就是唢呐、锣、钹等乐器,那时候他才20多岁。
渐渐地,出于好奇心,黄思逐开始探究琵琶的纹路与结构,渐渐地能够自己进行小修小补了。再到后来,竟也能自行制作。
“没有找师傅学习,都是自己摸索的,经验哪里来?就是做好一把后听听声音,找出不好的地方,再来改正。”推开一间虚掩的木门,里面就是黄思逐的宝贝,墙上挂着的一排琵琶,地上收纳整齐的木作工具,还有桌子上放着的几本工乂谱,都见证着老人对南音的热爱。
黄思逐告诉记者,琵琶的好坏,原材料很关键。为寻找好材料,年轻时候的他经常骑着自行车从水头到泉州市场,那里有四面八方来的商家,可以好好对比选购。
“像琵琶的面板,用安徽的桐木就很适合,以前不懂,也吃过亏,后面久了才慢慢懂得看好木头和坏木头。”黄思逐乐呵呵地说,可以学到一点新知识,对他来说就“不亏”。
在黄思逐记忆中,他做过品相好的琵琶有近200把,在买家的口耳相传下,反响都不错。
开班收徒 他在村里教南音
除了制作琵琶,黄思逐最惦记的就是南音的传承了。
在黄思逐家客厅的墙上,放着几张他和学生们的合影。照片中,学生身穿统一红色传统服装,黄思逐则手持琵琶,坐在学生们旁边。“这些服装可是好东西,是我特意到惠安采购的。”黄思逐说。
黄思逐在村里的黄府大人王爷公宫开班收徒,成立了下店村南音组,培训了不少人。他收徒有个特点,大多数是嫁到下店村的媳妇,这也是为长远考虑,希望这些“媳妇”可以将南音继续传承下去。他还无偿捐出4把自己做的琵琶,供教学用。
“现在她们都出师了,平时自己练习就好了。”黄思逐告诉记者,其实他教的不只是南音,传统的唢呐也懂得,有些妇女当作兴趣,有些则当成了职业,不管怎么样,他都很高兴。
黄思逐的学生黄丽心告诉记者,黄老先生教南音特别认真,每次上课都带着厚厚的几本工乂谱,他们也会到水头南音协会去交流表演。
来源: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