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课堂丨这场蹴鞠与闽南音乐结合的舞蹈,吹来千年古韵之风
台海网4月13日(记者黄荣亮图片/刘彦玫)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这首《蹴鞠》是明代状元钱福的一首诗,描写的是古代的一场女子足球赛,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在古风浓重的闽南地区,也有这样一种舞蹈,它以蹴鞠为舞,表演者除了司球者,其余均为女性,表演雅俗共赏,妙趣横生。
非遗大课堂合影
今天上午,由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台海网协办的非遗大课堂——传统技艺系列讲座“踢球舞的传承和艺术特点”,在厦门文化馆精彩开讲,原厦门市歌舞团著名舞蹈演员杨琳珍老师到现场解说与表演,一起回溯“踢球舞”源流。
要探究踢球舞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游戏“蹴鞠”。“蹴鞠”最初为一门军事体育运动,用于是在娱乐中训练士兵。自汉代始,“蹴鞠”逐渐成为上至皇宫达官显贵,下至普通平民百姓所喜爱的游戏。它逐渐朝两个不同方向发展衍变。一是通过在游戏竞赛中不断增设各种规则,使比赛更加激烈,朝着足球方向发展,成为现代足球运动的鼻祖。另一个发展变化是在娱乐游戏中通过与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结合,逐渐舞蹈化,从而成为一种“蹴鞠舞”。宋元时代的泉州人文鼎盛,大批赵氏皇族进入泉州。他们带来众多原属宫廷的歌舞伎,推动了泉州民间的歌舞、戏曲等艺术繁荣和发展。据有关资料记载,自宋及清,踢球舞在泉州已十分普遍。踢球舞源远流长,保存了2000多年来我国古老“蹴鞠”的面貌和风韵,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让踢球舞极富观赏性,也极具艺术价值。
原厦门市歌舞团著名舞蹈演员杨琳珍老师
杨琳珍老师从事文艺事业数十年,是踢球舞的资深表演者。据她介绍,表演踢球舞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表演过程中常常需要做武术、杂技等动作。在非遗大课堂上,杨老师载歌载舞,不仅生动解说了踢球舞的来源,还带领现场的大小朋友们,通过一系列标准而优美的动作,亲身诠释了踢球舞的精髓。
杨老师细致地讲解踢球舞的动作要领
示范动作
手把手调整动作
大家很快能熟练地跳出优美舞姿
别看杨老师已经退休了,但表演起舞步来,依然有着年轻时婀娜的风采,特别是通过表演小碎步依然能表现出姑娘家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形态,堪称一绝!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内,通过杨琳珍老实细致的示范教学与讲解,大家已经慢慢能跳出一段连贯、优美的踢球舞。
为了让非遗大课堂的听众们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踢球舞,现场还邀请了一支民间舞蹈团体,为大家表演了一段“踢球舞”,只见舞蹈者用竹竿舞动着固定在上面的球,伴着音乐节奏前后跳跃,旋转舞弄;女丑舞动着花带,翩翩起舞,她们或踱小碎步、或叉腰返身、或托球、或捧球,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表情十分丰富,妙趣横生。专业的舞姿也让大家大呼过瘾。
原汁原味的踢球舞
原汁原味的踢球舞
原汁原味的踢球舞
原汁原味的踢球舞
作为踢球舞的传承人,杨琳珍表示,在过去,每逢有红白喜事,踢球舞艺人就会上场表演,将传统的民间舞蹈展现给观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踢球舞面临着没人接班的难题。现场的孩子们舞蹈都非常有悟性,她非常期待踢球舞能在下一代继续传承下去。
非遗大课堂由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台海网协办。带你深入绚丽多彩的非遗世界,了解鲜为人知的“守艺”故事。在4月27日非遗项目非遗大课堂上,我们将欣赏到漳州舞蹈家协会的老师带来的《大鼓凉伞》表演技法,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