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市民 舞跃琼州
编者按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海南民间许多庆祝活动,都是由一场舞蹈拉开序幕。民间舞蹈,原是体现各民族风情、性格、心理和丰富的民俗内涵的舞蹈艺术语言,在海南民间,有这样一群舞者,用他们各自民族的舞蹈,来守望我们的传统和家园。
2021,让我们走进海南的“舞”林世界,踩着“舞”点赴一场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新年之约。
舞跃琼州
文\海南日报记者 习霁鸿
《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从某些角度而言,舞蹈比语言更具表现力。
作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第一部总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海南卷)的常务副主编,海南省舞蹈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副主席蔡瑞仪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海南的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主要分为黎、苗、汉三种,“多年来,经过艺术工作者的不断加工、创新,这些舞蹈又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种山兰舞。
汉族民间舞可分祭祀性与娱乐性
“从内容而言,海南汉族民间舞蹈可以分为祭祀性舞蹈与娱乐性舞蹈两大类。”蔡瑞仪介绍,海南汉族文化中,人们主要信奉道教与佛教,但祭祀舞蹈受道教观念影响更大。
“过去,海南汉族民间的娱乐性舞蹈一般都在节庆日子才跳,比如春节时舞龙舞狮,军坡节时跳盅盘舞。”蔡瑞仪说道。
流传于文昌的盅盘舞源流已久。过去,舞蹈由一男一女(生、旦)分别扮作“新郎”和“新娘”,外加一位丑角。“新郎”以筷击盘,“新娘”双手各持叠置的瓷盅,上下相击,翩翩起舞,丑角则负责逗趣,渲染喜乐气氛。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盅盘舞曾远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歌舞会演’,并经大会指定为进中南海汇报演出的节目之一。”蔡瑞仪说,如今,古老的盅盘舞经过文艺工作者的不断加工,舞姿更加丰富、优美,反映的主题也更加广泛,群众在军坡节之外的欢庆日子中时常表演。
黎族苗族民间舞与其他民族民间舞关系密切
“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建屋迁宅、嫁娶、生育等等事宜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这些仪式主要就是通过舞蹈形式来表达的。”经过多年前的深入调研,蔡瑞仪得出这一结论,因此,黎族舞蹈主要分为巫术祭祖舞蹈和生活、劳动及娱乐舞蹈。
舞蹈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蔡瑞仪说,在时间的长河中,有一部分黎族舞蹈已经从最初的娱神祭祀性舞蹈发展演变为娱乐性舞蹈,例如猴子舞、钱串舞、打柴舞等等。
“作为黎族民间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打柴舞也就是竹竿舞起初是与丧葬、祭祀有关的,后来才慢慢突出了其娱乐性。”
在陵水、乐东、保亭、万宁等地的黎族聚居地,“钱铃双刀舞”也广受人民群众欢迎。“关于钱铃双刀舞的起源,民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蔡瑞仪笑道,传说从前有两位黎族青年,一个以种山兰为生,另一个则以打猎为生。他们同时爱上了一位黎族姑娘,于是决定比武。种山兰者手持钱铃(青竹制成,形如北方霸王鞭),狩猎者则手执双刀,进行了激烈的决斗。最终手持钱铃者获胜,这场决斗也被作为舞蹈流传了下来。
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蔡瑞仪长期关注着海南民间舞的发展。他指出,如今,黎族舞蹈的内容比过去更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除原有各类舞蹈外,人们还挖掘、创作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舞蹈,成为黎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起海南苗族民间舞蹈,蔡瑞仪认为其有两大特点∶一是舞蹈题材以祭祀内容为主,二是舞蹈时以鼓代乐,锣鼓点大致相同,但按舞蹈节奏而变化。
“海南苗族同胞自认是盘皇的后代,因此在众多的敬神祭祖舞蹈中,盘皇舞(也称三元舞、中元舞)最有代表性。”蔡瑞仪表示,每当苗寨举行群众性的“众斋”祭礼仪式时,人们都会跳起盘皇舞。
另一种典型苗族舞蹈召龙舞具有纪念英雄人物的性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苗族人都要设坛为龙皇招魂,以吹须、摆尾、游动及颤身等一系列动作,象征龙皇降福人间。
“海南岛在地理上是独立单元,气候上异于祖国大陆,文化上远离中原文化的中心,这导致海南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蔡瑞仪指出,然而,海南民间舞蹈的核心部分却与其他民族的民间舞蹈关系密切,例如黎族民间舞就与广西、云南部分地区的民间舞蹈一脉相承;苗族民间舞则是广西瑶族民间舞蹈的延续,同时融入了不少汉族文化因素;汉族民间舞则是在中原文化衍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海南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
蔡瑞仪告诉记者,在政府的重视和推广下,参与海南民间舞的人越来越多了。近几十年来,海南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了许许多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舞蹈,例如由钱铃双刀舞改编而成的《起义者》《三月三》《喜送粮》《野营大军过山来》等舞蹈作品更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