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算什么?”海口海瑞后路街头“劲舞团”夜夜狂欢高音炮“直轰”居民
海口网2月26日消息(记者 卢海浪)广场舞是很多人喜欢的健身方式之一,但随之而来的噪音问题却愈演愈烈。日前,楠滨华庭北区附近的居民向海口网记者报料称,小区旁边的广场上,每天都有不少于六七十号人跳广场舞,在大音箱的“轰炸”之下,周边的居民苦不堪言。
狂欢的舞者。卢海浪 摄
音量直逼90分贝 跳者嗨、居民苦
23日20时,在海瑞后路楠滨华庭北区街口,一群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广场舞爱好者正随着劲爆的舞曲尽情热舞,旁边还有一个约半米高的大音箱,音乐声震耳欲聋。
跟着低音炮翩翩起舞。卢海浪 摄
“你也是来跳舞的吗?这儿的老师教得可好了,每天晚上都有,跳得好的有机会去表演,还能获得演出费。”记者一走近,一位大姐便告诉记者,她在这里跳了两年,每个月只需要30元,还向记者推荐了现场教授舞蹈的武老师,人称“武哥”。
领舞老师现场进行教授。卢海浪 摄
“我们收费很便宜的,第一个月100元,后面每个月30元,来呀,一起玩!”“武哥”一看到记者,便热情地招呼道。据了解,他们每天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都会在这里跳舞,还组建有广场舞群,群里约有200多人。以1人30元计算,“广场舞教学”也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我们都跳了几年了,投诉算什么?”对于记者提出的如此大声的音乐是否会打扰到周边居民,现场不少舞者表示无需担心,投诉也很正常。
据楠滨华庭北区业主介绍,广场离居民楼就隔了一条马路,家里关上窗户也能听到声音,大音箱加上热辣的舞曲,在家里能明显感受“咚咚咚’的节奏感。学生由于噪音根本无法静心学习,需要早睡的儿童、老年人因为这样的声响而辗转反侧。为此,常有附近居民不堪其扰,投诉到12345等热线反映此问题,均无果而终。
分贝测试仪现场检测音量达90.5分贝。卢海浪 摄
国家《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昼间50分贝、夜间(指22时至次日6时,下同)40分贝;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工业区,昼间65分贝、夜间55分贝;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内河航道、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当晚,记者通过分贝测试仪检测得知,现场分贝超80以上,舞曲高潮时分贝甚至超过90。噪音扰民成为了附近居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管、社区:管理被动,劝导无果
海口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龙华分局的工作人员到场协调。卢海浪 摄
当晚,在高音炮的“轰炸”下,附近居民再次拨打12345热线。海口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龙华分局海垦中队的执法队员赶到现场。“声音要调小一点,不要打扰到附近的居民!”该队副队长王不平介绍,此处已接到多起投诉,每次协调之后人一走,音乐又大了起来,管理非常被动。“最严厉的一次还没收了音箱,被投诉了上百次,但效果不大,目前也只能是劝导舞者调小音量,加大巡查力度。”
“哪有人会这么早就睡觉。”“我们也有跳舞健身的权利。”协调中,不少舞者表示,这是他们健身的方式之一,他们拥有跳舞的权利。“哪来的刁民投诉我们!”更有舞团成员情绪激动地说道。执法队员抵达现场之后,跳得正嗨的舞群停了下来,领舞“武哥”也不见身影。
“舞者”和“居者”真的不能和谐相处吗?24日上午,记者来到海垦街道滨涯社区反映此事。”滨涯社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曾要求其注意降低音量,尽量另选跳舞地点,做到不扰民,但由于没有执法权,无法强制执行,未能起到作用,噪音还是会“卷土重来”。
“目前在外跳舞的人群分为三类,一是营利性的,第二类为半营利性的,最后一种是完全免费。”该工作人员分析,楠滨华庭可能属于第二种,有老师带队,首月需缴纳入会费,后面每个月再缴纳一定费用,这可能也是其不愿意调小音量的原因,用劲爆的舞曲吸引人群,拉拢会员,谋取营收。
“广场舞扰民由城管部门来管理,市民可以向城管执法部门投诉,让他们先进行处理,他们也有噪音检测设备。如果城管部门需要环保部门配合,我们会积极配合。”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主任陈泽源说。
律师:因噪声给当事人造成严重后果 可主张赔偿
海口京师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监事委员会主任曾雷律师表示,对于噪声扰民,《民法典》规定了生活安宁权(属于隐私权包含的内容之一)来加以保护。居民可以直接依据生活安宁权来维权。
《民法典》第286条明确,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对任意弃置垃圾、排放污染物或者噪声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依照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请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业主或者其他行为人拒不履行相关义务的,有关当事人可以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或者投诉。
“居民还可以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并予以调解,情节严重的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对于有经营性质的扰民广场舞团,公安机关有责任进行查处。”曾雷表示,如噪音超过国家法定标准,还可向环保部门举报;如上述措施都不管用,居民还可以通过法院诉讼途径解决,有充分证据证明有造成损失或精神伤害的,当事人可主张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