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杨广馨:学书法 青少年和成人不一样
文/闫春玉
有人说,欣赏书法家杨广馨的作品,似乎在听优美的乐章,节奏的轻重、高低,用笔用墨的疾徐、浓淡,其结构的抑扬、开合,都是那样和谐统一,又极具变化对比,令人陶醉。
的确,杨广馨在书法界确有一席之地。他长期从事书法美术教学研究,引领着北京市中小学书法、美术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他书风正统,创作严谨直率,强调书法家要正确认识书法艺术、深研书法传统,临其经典、悟其精神,在掌握传统法度和美学意蕴的基础上体现作品的“精气神”;他还一直抵制狂怪,拒绝丑陋,直言不讳地指出,“丑书”不是正途,恐怕随着时间的推移,“丑书”逐渐会退出人们的视线。
他的字为大众带来了审美愉悦,因此获得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奖,并被授予北京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行之有规 习书有法
杨广馨是北京人,科班出身的书法艺术家,曾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教研室主任,先后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少部主任,中国青少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客座教授等职。
杨广馨从多年的研习中悟出:“学书法肯定要讲究方法,也就是说没有‘法’是不行的。”他解释到,这里所指的“法”,一个是指学书上的方法和临碑帖的法,习书要取法高古,习其精髓,写出的作品才有神采。另外,创作也要讲究法度,书法的法度在于笔法、点画、结字还有章法等等,只有拥有了这些法度和规则才是书法。
杨广馨指出,学书法,青少年和成人是不一样的,首先选择碑帖不一样,青少年从楷书入手,先打好基本功,包括字的结构、笔法等基本章法;成人学书法可能觉得学楷书耽误时间,直接从行书入手也可以。
学书法选择碑帖很关键。初学书法必须从名碑名帖入手,比如,楷书选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和柳公权等人代表作入手。当然,也可以选北魏时期的魏碑。成人学书法,如若从行书入手,可以选择“二王”的名帖,尤其《兰亭序》是很好的帖本。
杨广馨建议,初学书法,最好以一本碑帖为主,比如米芾、文征明等名家的书帖。同时,临写切不可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而非一朝一夕之功。学习书法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需要正确的心态,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切磋交流 入古出新
当今是艺术创作多元化的时代,书法艺术的创作环境也相对多元和轻松。杨广馨指出,学习书法在于互动交流,共同提高,与规律的临帖相比,同文共书的活动,便于激发书友的创作热情,不论内容还是形式,思想还是方法,都要大胆尝试、探索和实践,比如笔法、结构等问题,看别人写或一起交流,直观便于理解,更能体现社会的包容和开放。
杨广馨以自己为例,青年读书时代,对文字的字意方面不太熟,老师对自己帮助不少,后来受益于创作。老师讲,有些繁体字,要理解字意,比如“发”字,在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里。此“发” 指头发,立起来了。但苏东坡《江城子·密周出猎》里,老夫聊发,是抒发。这两个简化字是一样的,但繁体字的写法是不一样的,因字意不同。这件事,对自已触动很大。
在上中学时,语文老师的板书对自已影响较大,由于经常模仿其字体,逐步走上书法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走上工作岗位后,与一些名家接触多了,如欧阳中石、沈鹏先生等,受他们的指导,书法得以进步。尤其书法家沈鹏先生,他当时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自已负责编写书法方面教材,得以有机会经常与他交流书法体会。另外,杨广馨的书法还受益于原中国书协理论部主任张荣庆先生及国展评委薛夫彬先生的影响,也是在频繁的接触中,自已的书法得到长足进步。
杨广馨告诫初学者,临写的同时,还要走出去多看展览,特别是书法多存于高大宽敞的展厅,点线面的运用得当,可以增强视觉冲击力。这不仅是学习的机会,也是交流的渠道,需要大众的回应与共鸣,不能被历史与大众认可的作品,不可能成为经典流传下去。观看展览,学习经典,就逐渐有了自己的东西,即是“变出”,也就是在沿袭经典的基础上创新,此过程要致敬经典,研习经典,体味经典。
规避弊端 不断修正
都说书法学习比绘画要难,比如楷书训练三五年,还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表现方法,或者说还没找到门路。杨广馨对此解读,所有汉字人人都认识,知道笔画如何摆放,稍有错位就得不到大家认可。而绘画不同,比如花鸟画,少棵树,缺一片叶没什么。因此,书法难很正常,要相信功到自然成。
据杨广馨介绍,自已学书法曾涉及各种书体,包括篆、隶等,后来就选择以魏碑和行草为主,尤其喜欢行草,因为它最能够表达人的性情。比如自己犹喜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帖)及大量的信札,可能艺术元素多一些之故。自已确定行草,就投入精力不断完善。怎么完善?就去找历朝历代名家名帖边练习边修正。学习过程就是自我不断修正的过程。比如字的大小或仪态处理的不太妥当要调整,还有行书写得过正,大小一致,缺少行书的表现方法与表现形式等要逐一纠正。
就初学书者存在的一些问题,杨广馨有自已看法,现实中,不少书家的字大小一样,状如算子,没有错落开。正确的做法,一行字应该有远近距离,合理安排,但有的书家这两个字近,那两个远,这是其一。其二,有的书家一行字一条线似的垂直。其实它应是左右摆动的,就像走钢丝似的,得在钢丝上做动作,让它摇曳多姿,彰显其表现力。一条直线走,肯定是死板,缺少观赏性。
写草书更要强调其性情,有时候笔划甩的比较远,当然怎么跑你也不能跑出中轴线。这中轴线很关键,特别是在写竖条几个字或十几个字的情况下,字必须在一条线上,但这并不是垂直的线。历史上大书家王羲之或米芾,他们很多信札,一行十几个字都有宽窄的,小的字就窄进去了,大的就宽出来,都不是一边大,这些都是书者要关注的。当然,做好这些不是短时间的事,要经过长期训练。
关于如何写好魏碑,书法家杨广馨深有体会。他之前为多位逝者写过墓志,采用的多为魏碑。魏碑比唐楷灵活灵动、字的仪态更丰富一些。不同时期,魏碑风格不一样,至少百种甚至上千种,从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看,魏碑属于大众书法,用于很多地方,比如墓志、塔铭、砖铭、摩崖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源。
提到小楷,杨广馨提到清代钱泳:不习小楷者不能称为书家。可见书家研习小楷的重要性。楷书的创建者是三国时期钟繇,他搜集民间的写法,研究章草的笔法,在隶书端庄优美的字形基础上,统一隶书所有的横;用竖直工整的撇、捺,代替曲圆、拖展的隶书撇、捺;加强钩势,小楷就此诞生了。小楷跟大楷不太一样,讲究宽绰,小中见大,具有遒媚、古拙、率意的美感。
记和背是关键 要养成书法记忆
杨广馨告诉初学书者,首先,临帖不管从哪种字体入手,都要记和背。以楷书为例,哪个横长横短要记住。比如横划比较多的“书”字的繁体字,上边有五个横划,其中有长有短,要记住哪个是长短,哪个是主笔、次笔,记着了,时间一久,就会把古人东西变成自己的了,此时也就出帖了。
第二,出帖之后仍要坚持记和背,初学者在对该字体的写法印在脑子里后,平时还要加强训练,巩固观念,否则,时间一长又忘了,这一点很关键。
第三,在临帖或创作过程中,一定会体现出自已所临出的东西,并顺其自然的地表现出来,这一点是不用担心的。
关于第一次临写甚至更多次的临写有什么不同?杨广馨体会是,首次临写或者初次临写,总感觉字形或结构与帖上不那么像,有距离,这属正常。但在经过反复临写并揣摩后,逐渐感觉自己所临写的一些笔划与过去有变化了,并有新感悟。这种变化是长期临写的结果,随临写越多,体会越深,此时还要坚持下去。
杨广馨指出,临写不能以次数多少为标准,要看临写质量,即是在临写中是否抓住其本质,包括字形、笔划、结构及其特征等,都具备才算合格。
好书法要有好气象、好风貌
怎么去衡量或者判断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杨广馨谈到,首先要看作品整体气象,所谓气象是指字的气韵和风格,通俗讲是性格和气质。当然,每种字体都有其不同的气象,但仍有相似之处,比如行书与行草有通用性,它的特点是易于辨认。它跟草书不一样,草书讲究草法。行书一般都能认识,为什么很多书家创作的行草,还能把内容读出来,这就是通用性的作用。
其次看局部,落实到每一行是怎么处理的,包括笔画、结构、大小以及墨法等,所有这些都应该统一于一个环境当中。所以,看一幅作品怎样,首先看其宏观的,然后再看微观的,其中笔画、结构和章法尤为重要,要想写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懂得这些是不可能做到。
当然,书法中表现的主要书写者的文学气质和性格及心境。另外,还有书者落款盖章等。以上种种,为对一幅书法作品好否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当然,书界对此也有不同说法,要求也不尽一致。但是,合格的作品字体是规范的,且有出处,是从古人吸取过来的,加上个人理解。
杨广馨指出,让书法彰显正大气象,体现时代精神,已经成为当下书法界的共识。正如清代石涛所言“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由此实现形式与内容、意境与意蕴相统一,成就书法艺术内在精神品格。
加强书法教育 提升书写技法
杨广馨多年来一直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对此有不少体会。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即是把书法课纳入到义教阶段的语文课程。学生书法强调的是实用性,尤其是低年级,做到先认字、识字和写字。学生写好字,自三年级开始,之后便逐渐进入到书法艺术阶段,其基础软笔书法一直延沿续到初中阶段。
作为高等教育书法,特别是师范院校类皆设有书法专业,课程也很多,包括书史论、书法美学,碑帖鉴赏、碑帖临习、诗词格律、书学杂识等等10来门课程。学生通过4年专业学习,书法基础有所掌握,但技能方面仍很薄弱,需要再度提高。比如今年首都师范大举办一场学生书法大赛,从专业和业余两组的书法作品来看,也许是学习时间短的原因,临摹和创作两方面水平都不是很理想,尤其书写技法等方面不足,学校应该引起重视,建议学校应加强这方面课时。
杨广馨强调,要解决书法教育问题,要重视书法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把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种子,埋藏在人们的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书法对人们的生活、性情和习性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让更多的人重视传统文化的回归,重视书法艺术健康的发展。
艺术名片
杨广馨,任中国书协六、七届理事、第五届北京书协副主席,北京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参加国家级书法展览数十次,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收藏,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首届“德艺双馨”奖、2017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评为“进万家先进个人”,主编中小学书法教材美术教材多部,中国书法文化丛书(行书卷),在中央数字书画频道主讲“米芾蜀素帖16讲,一日一书15讲。为中国书法大字典书写魏碑范字600余例等。
作品欣赏
《滕王阁序》十二条屏 180cmx50cm x12
《沁园春·雪》
《念奴娇·鸟儿问答》
上一篇:2019年书法专业报考指南
下一篇:揭露“书法速成班”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