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母系社会,又称女系社会,这种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一个存在。
不可否认的是母系社会时期,女性所从事的采集活动的确要比男性所从事的渔业活动要更加稳定,更有经济价值。
且由妇女在生产活动中所发展的农业以及间接促进的畜牧业,极大的增加了古代人类的存活概率。
另一方面,高死亡率让族群为了繁衍和传承形成以女性生殖能力为主的生殖崇拜,从而促成了母系社会的产生。
随着现代人的形成,新石器时代到来。农业的发展进程中,男性的身体水平明显优于女性,其地位也随之提高。可以说是劳动力的重要性突显改变了这一状态。
但对于生活在云南省和四川省交界处泸沽湖一带的纳西族分支摩梭人来说,母系社会已经融于他们的血液中。
这个已经存在一千多年,并至今还留存的族群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母系社会族群。而在21世纪之前,他们都还保留着一种名叫“走婚制”的婚恋模式。“男不婚,女不嫁”,实现了真正的恋爱自由。
那么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婚姻文化究竟是怎样的呢?
保守与现代的碰撞
摩梭人的历史,最早起源于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甘青高原的古羌族。
后来在经过不断的由北向南的迁徙之后,一支队伍来到了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等地,并于滇、川的崇山峻岭之中,寻找能够繁衍生息的土地。
最终在距今1500多年的时候,即公元125年将定居之所选在了今天四川省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的沪沽湖。
而之所以选在这里,水源的重要性自不用多说,主要是因为摩梭人自身的文化。
沪沽湖,又被称为鲁枯湖,摩梭人称其为“谢纳咪”,“谢纳”一词意指很多的水,而“咪”一字却有着女、母的意思,整体翻译过来,便是女湖、母湖的代称。
可见,单是从生存之地的取名之上,就能看出摩梭人的母系社会特点。
可惜的是,虽然由于摩梭人对于脚下土地的孕育,使沪沽湖这枚镶嵌在滇川大地上的明珠,成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社会形态的活化石。
但对于定居此地的摩梭人来说,生活在沪沽湖母亲的怀抱之中,历经千年,却一直未能将扩大族群的任务予以实现。
在现代发展的今天,伴随着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这个古老族群在同现代发展的碰撞中慢慢消逝,摩梭人人口数量仅有不到十万人。
而这一切都和摩梭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形态有着紧密的关联。
首先就是摩梭人的生产方式和自然态度。
时至今日,摩梭人仍旧处于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的状态,农业、畜牧业和渔业是该民族生活来源的主要途径。
怀着一种对自然抱有浓厚感情的意识,摩梭人自古就认为他们是大自然的儿女。
其所需要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母亲所赋予,理应去保护自然、热爱自然,采取保守的手段从自然之中获得资源。
也就是源于这种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造就了摩梭人人单一却较为丰富的日常活动。
在平时的饮食习惯上,受限于生产活动的单一,摩梭人对于食物并没有过多的种类选择,加工过程也是非常简单,只求保持基本的温饱就好。
而其余的休闲时间,她们多会进行游湖、唱歌等一系列宗教、娱乐活动。
难以想象,在现代化这个对于人类文明进程极其剧烈的今天,他们没有如同现代人般对大自然进行改变和建设,而是在另一种方式上实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
他们信奉藏传佛教,通过自然经济生活在大山湖泊之中。
而她们自给自足、不求财富的生活态度与大自然保持一种接近完美的和谐共生平衡,在没有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同时,延续着族群的繁衍。
在摩梭人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尊重女性、尊重母亲可以说充斥在摩梭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奇特的走婚制度
不论是生存繁衍的种种独特制度,还是其流传下来的歌谣、谚语等,都体现了摩梭人对于母亲的热爱和赞美。
即便是在遭遇天灾时,摩梭人也不会认为那是大自然的过错,而是养育者对于儿女的考验和教导,并仍旧虔诚的保持着一颗感恩之心。
所以,得益于这种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共存方式,泸沽湖的生态环境在摩梭人的千年历史中从未遭到破坏,并且完好无损的保存至今。
除此之外,再加上摩梭人以女性为主导的社会分配环境,使得摩梭家庭中的资源利用达到了尽可能节约和充分利用的平衡支配状态,从而形成了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程度较高,老少养育观念充足的良好家庭氛围。
换句话说,母系社会也是摩梭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减少自然资源浪费的最有力保证。
但与这些摩梭人在保守与现代的碰撞中,依然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方式相比,最令人惊奇的还是该民族的“走婚”制度。
每当摩梭人女子13岁成年的时候,她们就会将以前的儿童长衫褪下,换上由母亲亲手制成的只有成年女性才能穿着的成人衣物。
双排扣短上衣上常会绣着彩色花边,领口处和袖口处为彩色滚边,腰间辅以各种颜色的线编织而成的腰带,下身则是一条以蓝白为主要颜色的,缀有一道红边的双层百褶裙。
但从服饰来看,摩梭人之间也不是没有等级差距的。对于女性身份的彰显,着装上也有划分要求。
富家女子的衣服用料多为丝绸制成,不仅有着各种金边、彩色的点缀,扣子还要选用金、银、玛瑙等珍贵材料,可以说非常奢华。
而贫穷家庭的女子却只能身穿粗白麻布的衣服,脚穿布鞋。
最后在头饰的选择上,摩梭人的传统与苗族有着些许相似。
与苗族的玉器配饰相比,摩梭人女子则会在头发中插入一支牦牛尾巴的毛的同时,挂满各种由珍珠制成的挂件,并将面部包裹的只剩下一双眼睛裸露在外。
而不同于女性装扮的隆重,参加走婚的男子基本上则是以简朴为主,头发上留小辫或者戴帽子,耳戴银环,脚穿长靴,整个人要显得非常精神才行。
最后,在男女双方做好外出的准备后,她们就会走出家门参加由摩梭人特别举办的大型聚会。
之所以采用这种聚会形式的见面,主要是因为处于母系社会之中的摩梭人,大多数时间都会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很少有男女单独相处的机会。
只能通过在族中特别举办的聚会上,用幼时起就学习的唱歌、跳舞方式,达到相亲恋爱的目的,且歌曲、舞蹈都是带有摩梭人特色的。
从侧面也能看出,许多少数民族的独特婚恋制度都和唱歌、跳舞等娱乐方式有着较深的联系,所突出的即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少数民族的淳朴和善良本性。
而在摩梭人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后,不同于现代人会进行“婚礼”“结婚登记”等确定合法夫妻关系的手续过程,她们则是直接就开启了情人相处模式。
夜晚,确定关系的摩梭人女子会在摩梭人特色建筑的二楼“花楼”上,打开窗户等待另一半的到来后,男子就会从打开的外窗中爬进女子的房间,并将帽子等东西挂在房间的门外面,待一切准备完毕之后,约会就开始了。
男子必须在早上返回家中继续进行生产活动,不能在花楼逗留,而女子也是同样返回自己的家中,直到晚上才可以再次相见。
这种同居但不结婚的关系可能会持续几周或者几个月,又可能会持续一年或者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如果双方有孩子出世就必须归女方家庭所有,随母姓,由女方或其兄弟、舅舅进行抚养。
因为摩梭人是母系社会,所以女方选择恋爱对象非常自由,如果女子另外有了中意的对象就会告知现男友,男方就会直接卷铺盖走人,不会发生争执,足见其自由程度。
这种行为,也可以从摩梭人对于婚姻形式的话语中就能看出:
摩梭语称婚姻为“阿注婚”,其中的“阿注”就有着好朋友、情人的意思。
所以,也就是在这种“男子不娶亲、女子不结婚”走婚制度下,男女双方一生都不会远离父母家庭,独自生活,而是分别生活在母亲家庭中,其儿女赡养义务则全都交付给女性来完成。
得益于这种走婚制度的实行,不同于现代人多变复杂、或好或坏的恋爱观、婚姻观,摩梭人一直保持着一种反而更加纯粹的爱情观,即不用一个人财产的多少、不以贵贱来区分评价一个人的好坏。
不仅展现了摩梭人人民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还反映出在母系社会主导下摩梭人传承千年的合理性。
但这种没有父爱、只有母爱的家庭环境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现代事实早已证明,大多数时候,只有健全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原生家庭缺失的危害性对于孩子来说则是较高的。
而对于这个问题,摩梭人人民早已有了应对之法。
要知道母系社会可不是全由女性所组成的社会。而是女子掌管财富,男子进行工作,所有外来财富的使用和重大事件的决定都必须交由女性实施的一种分工关系。
摩梭人每一个家庭的组成也因此,都是一种女性和男性各司其职、男女平等的家庭结构。
换句话说,其实女方家庭中的兄弟、舅舅就已经充当了“父亲”的角色。
他们虽然知道自己与养育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但依然愿意尽心尽力去帮助、去协助,进而使“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摩梭人式家庭,避免了孩子因原生家庭缺失所出现的不利于成长的隐患发生。
泸沽湖摩梭人文化发展协会的拉姆巴德说:
“生活中缺少父亲,并不能因此说明摩梭人就不重视家庭生活。相反,他们会把那种家庭关系看得高于其他一切关系。”
综合研究可见,摩梭人的“走婚”制度的延续有着合理性,不过步入21世纪后,他们也逐步被汉化,现如今大部分人会选择一夫一妻制,也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决定是否领取结婚证。
摩梭人的婚姻制发展,很好的佐证了美国著名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其所著的《古代社会》中提出的有关私有制起源的言论。
“对婚姻的规定,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政治制度。”
“从“血婚制”到“专偶制”,家族形态逐渐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随着亲属制度逐步在社会中丧失作用,政治制度也就必然随之兴起。”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认同了摩尔根的说法,伴随着政治开化和文化交流,如今的摩梭人走向一夫一妻制是私产驱动的必然。
这种奇特的婚恋制度确实在农业社会为摩梭人延续了后代,无论是在传承上、家庭中、族群下,对其历史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接受现代教育的我们来说,尊敬包括摩梭人“走婚”制在内的各少数民族的在我们看来非常特别的婚恋制度,是尤为值得重视的。
探究其形成消磨的过程,也为了解族群发展,预测未来变化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摩梭人的民俗与服饰文化》-张钰超
《西南少数民族“婚恋”舞蹈现象解析——摩梭人“婚恋”习俗舞蹈专题研究》-李瑞洁
《神秘而新奇的“女儿国”》-王洪濮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泸沽湖畔摩梭人母系文化延续的合理性》-何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