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无障碍插班美国小学五年级 为什么中国孩子英语总是学不好?
序
盖兆泉,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硕士。外研社资深编辑。2012年至今,主持编写大型国际化教材English Journey。2013年至今,主持编写大型英语分级读物。熟悉英语教学法,各种教学理论、教材和分级读物。
其子Gary,5岁开始学英语(开始的其实已经比较晚了,3岁就可以开始了),8岁参加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北京决赛,获得一等奖。9岁参加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北京决赛,获得金奖。10岁参加FCE考试,以B(良好)成绩通过。11岁到美国无障碍插班小学五年级,跳级学六年级内容,在美国的标准化考试SAT10中取得了英语99%(比99%的美国学生英语好的成绩)。
Gary在美国游学时独立阅读介绍牌
这是什么概念呢?我本人也是还算高分通过大学英语六级,杭州市里的英语阅读比赛也拿过二等奖。但让我直接去插班美国小学,我也是做不到无障碍学习的。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一代,甚至现在这一代还有很多孩子都在学习“哑巴”英语,即把英语当做科学、数学一样学科来进行“学习”。然而这种“学得”的学习方式,考试还能勉强应付的过去,一旦涉及到“听”和“说”,就完全不行了,甚至连美国小学平均水平都达不到。
如果你有心想要培养出一个“双语”儿童,即同时让孩子掌握“中英文”两种语言,那么首先就要对英语学习有一个解正确的理解和定位。错误的认知只会让孩子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美国学校举办的学生活动
01
在英语学习中,有一个家长不可不知的理论,叫做“二语习得”理论。
那具体什么是“习得”呢?它和“学得”又有什么区别呢?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英语学习上来就是“A、B、C、D”,又是背单词又是学语法,这就是典型的“学得”。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学习“中文”的过程,是一开始父母就拿本字典对我们说:“来,今天我们学习‘你、我、他’这三个主语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从“中文”的学习过程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习得”。
从0岁开始,在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年纪,我们就已经开始“听力训练了”,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电脑电视里的声音源源不断的传来,即使我们可能不会做出什么反应,却也是实实在的大量接收着这种全新的声音信号。
就这样有意无意的“听”了一年多,我们能开口说话了,虽然是些简单的词语句子,比如“爸爸妈妈”、“吃饭”、“不要这个、不要那个”等,但已经从单纯的“听”,过渡到了“听”和“说”。这个时候我们有了表达的欲望,一边注意听别人怎么说,一边尽量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等到4、5岁“听说”日渐成熟了之后,我们才会给孩子看看带图的绘本,读一些简单的文字书,这个时候孩子又从“听说”,过渡到了“听、说、读”,早一点的孩子也可以这个时候慢慢加进最后一项,“写”的环节。
由此可以看出,“听、说、读、写”是有着不可颠倒的顺序。所有语言的学习,必须要从“听”和“说”开始。如果上来就是“读”和“写”,那英语将注定学不成孩子的“第二母语”,最多只能像我们那个时候一样,靠记靠背,一边学,一边忘,最后学成“哑巴英语”。
“听说读写”顺序不容颠倒
我们总是在强调英语学习年纪越小越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青春期以前,大脑正在迫切学习语言,以便从成年人那里学习经验和与同伴交流,大脑中几乎一切都在为学习语言服务。而一旦到了青春期,默认语言学习已经完成,大脑就会把更多能量转到其他方面去了。大脑会把在5岁以前学的第二种语言和母语储存在同一区域,因此,从小开始学才最有可能达到接近母语的程度。
02
了解了“学的”和“习得”的区别之后,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中国的英语学习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中国在英语学习这方面太依赖学校,而我国尤其是大陆的英语课课程标准其实已经非常低了。比如我国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生掌握600到700个词汇,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从1年级到6年级,整整6年里只学了600多个英语单词。到12岁,中文已经能阅读任何章节体小说,英语却只有母语国家学前班的水平,几乎什么都读不了。
中国大陆的英语仍处于“Low 低水平”
其次中国目前的英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就拿大学来说,我当年班级里来自各个省份的同学英语水平相距甚远,就在我觉得大一教材简单的同时,同寝室的同学却是连看都看不懂。放到初中也是一样,初中老师普遍反映小学毕业生水平差距太大,以至于中学还是倾向于采用零起点教材,从头学起。
最后,学校里要学习的学科非常多,英语不可能占用大量学习时间,小学每天基本就只有40-45分钟的一节英语课。为了配合教材赶进度,一节课的目标只有几个单词和几个句型,当然更不可能做到“自然习得”,大部分要求孩子进行“背诵”,像背公式一样,强行背出来的。
因此,中国的英语课堂并不是理想的“习得”环境,那么如果想要孩子真正把英语学成母语,最主要还是要靠“家庭”来实现。但可以说现在绝大部分家长并没有很强的英语学习的意识,还是把重心放在小学的“应试”上。而就算有的家长理念比较先进,知道英语要从小抓起,但也缺少正确的理念和系统的学习方式,导致孩子进展缓慢,英语学习变得非常痛苦。
如此一来,有的家长选择了报培训班。的确,培训班有用,但问题在于有些家长一旦报了培训班,就对孩子撒手不管,学得好不好都听天由命。培训班只能说起到了一部分的用处,在培训班,我们可以完成“学得”的任务,但最关键的“习得”,还是要在家里完成。在幼儿阶段,盖兆泉建议习得最好在英语学习的总时间里占到80%以上。上小学以后,就要让“学得”的比例逐渐增加,最终在4-6年级时达到1:1的比例,“学得”和“习得”各占50%。
03
寒假即将来临,在家度过的这1个月左右的时间,正是进行英语“习得”,也是拉开英语学习差距的黄金时间。
那么,在家里那80%的“习得”需要哪些学习那几个板块?学习材料又是什么?从哪里找?有了材料,我们又需要怎么样给孩子安排学习顺序?每个部分的学习时间又是多长?
首先第一个问题,在家里我们需要学习那几个板块?根据盖兆泉所说,概括出来是以下四项内容:1.家长说英语2.看动画3.听故事4.读原版书。
1. 家长说英语
如果家长有心要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第一就要把自己武装起来。
电视上看到很多明星的孩子从小就说的一口流利的英语,除了较强的国际化意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明星本身也英语也说得不错,或者能请的起专门的外教,在家里一对一和孩子说英语。如果在家没人说英语,孩子根本就不会有说英语的动力。
不少明星的孩子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但有些家长就会说,自己本身也不怎么会英语,或者请不起专门的外教那怎么没办?没关系,目前中国年轻父母或多或少都学过几年英语,只要会说“单词”,有学习英语的“热情”,就可以做孩子最初的英语启蒙老师。
在家里,一些特定的场合就和孩子说英语,说的次数多了,孩子就自然习得了一些语言。比如:与其说100遍“起床了!”不如把其中的20遍换成“Time to wake up!”;与其说100遍“吃饭了!”不如把其中20遍换成“Breakfast is ready!”。再比如平时出去玩,看到花、树,直接问孩子:“What is it?”然后指着一颗树告诉孩子:“It’s a tree.”
初学阶段,对于“树”“杯子”这样的名词,直接指着物品说就可以了,因为这样最直观,不用借助中文“翻译”,孩子能直接把“发音”和“场景”对应起来。
而对于“坐下”,“跑”等动词,用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全身动作反应法来教,说完英语直接用动作表达出来就好,千万不要用中文去翻译。
通过这两个方法,孩子在短时间里,就能建立起各种物体动作与英语发音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起很多单词。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有了双语幼儿园,但20-30分钟一节课中,老师最多教孩子们5个单词,但在家里,随时随地的教学,一天掌握20-30个基础单词都不是问题。
而一旦孩子能从家长这里学到300-400个基本的动词和名词,英语学习就可以开始第二个阶段——孩子自己看动画、听故事。
2. 看动画
孩子从三岁开始,就可以每天看原版动画片了。孩子小的话,每天坚持看20分钟的动画片,长大了些,就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当延长时间,上学了之后,就可以改为看电影,每天0.5个小时到1个小时。
最开始看的时候,父母最好陪着看,稍微给孩子解释一下剧情(不是一句句的翻译,主要是为了让孩子理解故事说了什么。)动画片里出现的一些词汇,父母也可以留心记忆一下,在生活中随时运用,加深孩子的印象。比如动画片有“吃巧克力蛋糕”的场景,平时父母买了蛋糕来,也可以跟孩子说“Let’s eat chocolate cake.”多说几次,孩子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下面是一些适合孩子们看的动画片,按照年龄和难以顺序排列。
- BIG MUZZY系列
《玛泽的故事》是英国BBC出版的启蒙类学习动画,是学习类动画,语速很慢,内容设置方面也重点围绕着常见词汇和日常用语,并且重复量非常大,一句话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说上很多遍,非常适合孩子的启蒙。
BBC《玛泽的故事》
- Peppa Pig系列
《小猪佩奇》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很多家庭里,父母都给孩子看中文版的小猪佩奇,这对孩子的帮助其实是有限的。小猪佩奇最大的价值在于内容非常简单并且生活化,一集也只有5分钟,非常利于孩子的理解;同时它的发音清楚地道,很适合孩子学习模仿。
英文版《小猪佩奇》
- Little Bear系列
《天才宝贝熊》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启蒙动画片,美音。孩子学英语,不要怕口语串混,英音美音都可以听,毕竟你长大了还是美国人英国人讲话都要听的。这部动画片讲的是小熊一家和它的动物朋友,故事温馨、轻松、幽默,也能在培养孩子听力的同时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天才宝贝熊》
- Franklin系列
《小乌龟富兰克林》是加拿大动画片,它则适合更大一些的孩子观看学习。这部片子注重美德教育,讲的是小学生富兰克的故事,要孩子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学习经历才能看懂。
加拿大动画片《小乌龟富兰克林》
- Arthur系列
看完Franklin之后就可以接着看《亚瑟》了。Arthur也是小学生,这部片子比Franklin搞笑,内容更深,语速也更快,适合大一些的孩子看。
Arthur《亚瑟》
- Super Why
《阅读魔法》是讲阅读的,等孩子开始进行“读写”时,就可以让孩子看这部动画片。它每集24分钟,是一部寓教于乐的教学片,每集都会让孩子学一些单词。
阅读动画《阅读魔法》
3. 听故事
盖兆泉的孩子Gary就有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小播放器,这个可以播放音频故事的小播放器可是Gary不离身的宝贝。
玩玩具的时候听,吃饭的时候听,临睡觉的时候听,刷牙的时候听,泡澡的时候听,连上厕所的时候也听。
孩子对故事的热爱是天生的,只要他们能听得懂,听故事这件事是不需要家长逼迫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当孩子听完故事后,在播放器里拷贝进新的故事。从1年级下到3年级下,两年中,Gary一共听读了大约800本英文小说。
孩子对于故事的热爱是天生的
通过如此大量的听故事,Gary的听力越来越强,无论多么快的语速,他都没什么困难。当时三年级的他,已经开始听美国小学5、6年级的小说了。同时,听得多了,他的口语自然就非常不错,说话用词很地道,词汇量也非常大,三年级时,就获得了希望之星英语口语大赛北京市金奖。
这一点就是我最最羡慕的地方,因为从小的教育模式,我的听力至今为止都非常差。我在听BBC 6分钟英语就感觉特别明显,很多地方听了半天没听懂,一看文案,却都是学过的单词,然而就是听不出来,这就是当年“听力”基础没有打好。
当然,给孩子听的故事也要经过父母的选择,要尽量符合孩子现在的英语水平。一篇故事,孩子起码能听懂90%以上,这样,孩子才能对故事产生兴趣,剩下的不到10%的陌生单词也能靠猜猜出来。
如果一篇故事非常深奥晦涩,孩子一听什么都没听懂,那他们肯定不愿意再继续听下去了,对他们的自信心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如果孩子的基础还没有达到听小说的阶段,那把他看过的动画片的原声音频拷下来,放给孩子听,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法。
4. 读原版书
读原版书的前提是“听说”足够扎实,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很多家长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可以自己读英文小说了,羡慕的不行,也找来一大堆读物让自己的孩子读。结果往往是家长累得要死要活,孩子不仅什么都学不会,还因为被父母强迫要求,而变得对英语阅读十分排斥。
只有当孩子的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时,才可以慢慢让孩子接触原版书的学习。而读原版书时,也要循序渐进,从薄薄的分级读物再到厚厚的章节书。
对此,我们要做到广泛涉猎,自由自愿,可理解输入这三个原则。
前两条非常容易理解,最后一个“可理解输入”是什么意思呢?直白点说就是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孩子能读懂的原本书。如果你选择的书超过了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那么首先他不会对此感兴趣,其次他读书时需要大人逐字逐句的“翻译”,这与“自然习得”是相违背的。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哪些图书适合孩子阅读呢?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美国原版图书上是有详细的标注的,下面以《夏洛的网》这本书举例。
《夏洛的网》分级介绍
其中“Age:8,9,10”说的是这本书适合8-10岁的孩子阅读。
“Interest Level:3-5”说的是美国小学3-5年级的学生会对这本书感兴趣。
“Grade Level Equivalent:4.4”指的是美国小孩4年级第4个月,也就是说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4年级才能读这本书,当然这个“读”是指独立阅读,和听读跟读还是有区别的。
最后,“Guided Reading:R”这个是分级阅读的指标。这个分级体系是从A-Z(从简单到难),那么R的位置就代表了这本书的难度级别,R在26个字母中排的比较靠后,所以这本书的难度会比较高。
如果能够读懂这些指标,我们就能自己在众多的原版书中寻找适合孩子的书籍了。国外有许多教材类出版社出版的、分年级的分级读物,比较著名的有Scholastic公司(美国最大的教辅书公司)、Heinemann(海尼曼)公司、Oxford University Press(牛津大学出版社)、Treasures(加州教材)等出版的各种系列,像盖兆泉在Gary刚开始阅读时采用的,就是海尼曼公司的Reading A-Z系列。
Reading A-Z系列 原版书
选好了适合孩子的分级读物,就可以让孩子进行泛读了。盖兆泉建议,至少泛读300本,Gary就泛读了大概1000本。所谓泛读,就是让孩子选书,读他们自己喜欢的,读的时候不要要求孩子每个单词一定要弄懂,一边读一边查字典。而至于精读,即逐字逐句的理解甚至背诵,学校里的老师自然会帮孩子完成。
“泛读”是“习得”,“精读”是“学得”,这就是为什么泛读的量要如此巨大。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无论到了哪个阶段,我们一定要保证“习得”>“学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双语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