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双减政策落地已近一年,K12 教培企业的转型路径逐渐清晰,瞄向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等领域。
这一年里企业的转型表现如何?
双减政策落地已近一年,K12 教培企业的转型路径逐渐清晰,瞄向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等领域。
这一年里企业的转型表现如何?
一、压缩开支成主流,尚难言转型成功
一年前,K12 教培企业普遍强调规模经济,市场为先、疯狂扩张、持续亏损是主旋律。从 10 余家以 K12 业务为主的上市教育企业业绩来看,高企的营销费用及获客成本,过低的用户留存,导致仅极少数企业能够实现稳定盈利。
2021 年 7 月份,随着双减政策落地,烧钱扩张模式戛然而止,K12 教培企业开始寻求转型。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此番转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中最普遍的集中在教育培训细分赛道,诸如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其次是教育信息化,包括教育智能硬件、SaaS 软件服务及文化服务等;此外也包含对新领域的拓展和尝试,如直播电商等。
一边是大幅萎缩的学科类培训业务,另一边是尚未形成规模的新业务。
去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不少 K12 教培企业营收大幅下滑、亏损扩大。但从今年部分公司发布的一季度业绩来看,已经开始呈现盈利或净亏损收窄的状态。其中,高途、一起教育科技、学大教育等均实现盈利。
今年一季度,高途实现净利润 5372 万元,而 2021 年同期为净亏损 14.3 亿元;一起教育科技净亏损收窄到 2480 万元,较去年同期的亏损 6.6 亿元大幅减少,实现经调整后净利润 990 万元,这是公司继去年四季度后连续第二个季度盈利;学大教育实现净利润 117 万元,虽然扣非净利润为 -490 万元,但较去年同期及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明显好转。
此外,51Talk、网易有道等企业在今年一季度也交出了转型业务实现大幅盈利或亏损收窄的成绩。
“目前很难说哪家转型成功了。虽然个别公司业绩看起来有盈利,但这是通过压缩开支等手段实现的,本身不是可持续的模式,还是要看其现金流及主营业务的收入情况。未来两三年,业绩持续增长、业务形成刚需、客户形成相当基数才能称之为健康。”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实践教授、南京大学 MBA 兼职导师冯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总体来看,转型尚未成功。那些转去做职业教育的企业实际上并没有竞争力,还无法与此前一直在职业教育领域沉淀的品牌对抗。”东吴证券首席分析师吴劲草向记者表示。
二、素质教育机构报名情况不乐观
6 月 24 日及 25 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和学大教育月坛学习中心。新东方张贴的公告显示,去年 8 月份就已停止线下授课。学大教育公告显示,今年 3 月份由于疫情影响暂停开放,目前内部相关教学设施依然齐全。
暑期在即,素质教育培训机构的情况也并不乐观。记者走访了北京市通州区 5 家素质教育机构,包括篮球、乐器、口才、美术及编程等领域。其中,篮球培训机构因疫情防控目前处于闭馆状态,记者电话联系其创始人,其表示,疫情期间招生一直不温不火。编程培训机构表现相对不错,大厅内有家长在等待孩子下课。
口才培训、乐器培训和美术培训机构也处于开放状态,但学员较少。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主要是在维护老学员,招生比较困难,相较双减前,新学员减少三分之一,“原因是双减落地后学校延长了学生在校时间,提供了相关素质类培训课程,同时叠加疫情影响。”
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的某线下培训机构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原本希望暑假冲一下,但今年的报名和咨询情况明显不如往年,复购情况也不理想。家长普遍担心机构倒闭或疫情导致无法上课。”
有家长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己的孩子就读于公立小学,下午放学后学校安排了“综合拓展类”课程,包括大社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业辅导等七大种类、45 门课程。还有家长向记者表示,其孩子所在学校安排了摄影、羽毛球、篮球、书法篆刻、合唱团等特色课程,晚上还安排了晚自习。可见,校内素质教育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职业教育赛道能否承载K12转型梦想?
双减落地,K12 学科培训遇冷,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机遇期。在双减落地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接连出台。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自 2021 年 9 月 1 日正式施行,在法规层面确定了国家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方针。2021 年 10 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 2022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针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业成果融通互认等方面作出规定。
网经社大数据库电数宝监测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在线职业教育融资数量为 38 起,融资金额 61.93 亿元,而 2020 年的融资数量为 15 起,融资金额 17.1 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大幅增长。2022 年 1 月份至 4 月份,教育行业有 53 家企业获得融资,近一半为职业教育公司。
在政策和需求的推动下,一些 K12 机构调转船头。
网易有道专门成立了有道成人教育事业部,将有道精品课成人学段、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 MOOC 等业务及团队进行了整合,集中资源进行成人学段课程的研发。好未来推出成人教育品旗下轻舟,拥有轻舟考研帮、轻舟考满分和轻舟留学三个子品牌,覆盖考研、语培、留学等三个领域。高途也已经完全剥离了 K12 学科类培训业务,全面转型至成人培训和职业教育等领域,业务覆盖素质教育培训、成人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培训、海外留学服务和智能学习服务等。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教育分析师陈礼腾认为,职业教育是一条受国家认可与支持的黄金赛道,其中,非学历职业教育板块是各方关注的重点。
但职业教育赛道能否承载这么多的企业呢?一家投资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相比 K12 赛道,职业教育从来不是强势的吸金行业,其总体营收和利润水平较低,存在感更弱。”
记者据同花顺行业分类统计,目前 A 股共有 21 只教育股。其中,主营从事非学历职业教育的公司有中公教育、传智教育以及 ST 开元。但从业绩表现来看,2022 年一季度,只有以 IT 培训为主的传智教育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同比增长。
事实上,今年以来,职业教育领域曾经的两大明星公司均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3 月份,号称中国第一所网络大学的万门大学,其老板被指卷钱跑路。广告打得铺天盖地的开课,也在今年深陷裁员风波。开课吧内部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解释称,每年会优化一部分员工,帮助公司降本增效。
从目前的转型成果来看,职业教育业务还未能撑起 K12 机构的期。
比如,向职业教育转型后,高途 2021 年 Q4 扭亏为盈,2022 年 Q1 保持盈利,不过,这两个季度的营收规模同比大幅下滑,2022 年 Q1 的营收同比下滑超过 60%。也有上市公司在减少销售和营销费用后终于省出了利润,实现扭亏。综合来看,对于职业教育行业而言,恐怕很难再像 K12 那样出现千亿元市值的企业。
“双减落地后,不少学科培训机构向非学历职业教育转型,行业竞争加剧。在此背景下,如何快速形成竞争优势,建立持续、规模化的盈利模式,成为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陈礼腾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口碑的打造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打好品牌基础,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才能更好地获客转化。”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进入职业教育,必须是做教育,而非做大生意。尤其是 K12 机构,必须从学科类机构的发展、治理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一窝蜂进入职业教育,一方面会加剧原有机构之间的竞争,盈利前景并不乐观;另一方面很可能会加剧新的内卷,当这种情况出现时,监管部门必然会出手进行治理。”
四、转型成效相对缓慢,需放眼长远
“K12 教培企业转型呈现三个特点:缺乏准备,转型需要长期的准备和蓄力,这些企业没有提前做准备;缺少能力,转型需要相应的技术和能力支持,部分企业短期内并不具备在新领域迅速打开局面的能力;缺乏耐心,转型需要 3 年至 5 年的中长期规划,目前来看,企业的表现普遍还是心急了。”教育行业专家、德仁微课研究院院长于洪泽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更根本的原因是,企业过于关注影响其发展的短期微观因素,而忽略了影响其发展的长期宏观因素。
因此,K12 教培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对影响其长期发展的宏观因素有更敏锐的洞察,同时重新构建发展理论。首先要明确中心:是求生存还是求发展。在确立方向后就要思考三点——明确发展原则、转移或重新构建核心能力、做长期发展的准备。
对此,于洪泽提出了几个转型方向:首先,关注细分人群,注重专精特新;其次,根据国家对未来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宏观方向,培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此外,与科技结合的方向或将成为突破口,比如通过与元宇宙的结合切入教育场景。
冯斌认为,K12 教培企业拥有的产品设计能力、互联网技术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及市场推广能力都是很强的,传统职业教育机构很难具备 K12 教培企业的全球性资源整合能力,也很难做到以超低的成本为几万人上课。
于洪泽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尽管现有的职业教育公司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但还存在许多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因此需要各行业的顶级公司参与进来,诸如华为、百度、新东方、好未来等头部公司,从而为职业教育加持场景化技术、资本、人才等。”
总体而言,相较于刚需、标准化的 K12 赛道,当下的新赛道中,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很难达到标准化,也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各 K12 教培公司转型成效相对较慢。在经历了巨大的波谷后,K12 教培机构未来是否能迎来颠覆性的发展新思路,还有待观察。
五、教培机构转型争的应是滔滔不绝
双减落地已近一年,眼下随着暑假临近,教培机构再度站到了聚光灯下。
从去年 7 月份至今,虽然教培机构都在努力尝试转型,但笔者发现,有以下问题较为突出:首先是经营问题,有些机构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经营问题,加之资金监管不到位,导致学员财产受到损害;其次是态度问题,一些企业虽然按要求实现了营转非,也拿到了监管许可,但背地里仍是换汤不换药;三是商业模式问题,一些企业转型的变现模式还不清晰,存在短期主义和蹭热点的情况。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对于经历了“双减”的教培机构而言,这种长期主义的思想是当下最该坚守的。
因为,从政策层面来看,双减工作接下来的重点将是监管的法治化、常态化。例如,教育部近日对双减政策回头看,涉及机构数量压减、营转非、隐形变异治理、信息化管理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
从教育部的表态来看,回头看的工作力度不会减、劲头也不会松。在教育部年初发布的 2022 年工作要点中已经明确,要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这意味着对校外培训的行政执法的法定职责将进一步得到强化。要认识到,对校外培训的治理并非短期行为,只顾眼前利益定会受到严惩。
此外,从上市教培机构公布的一季报可以看到,不少公司一改去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收入大幅下滑、亏损加剧的局面,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应对双减带来的影响,并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盈利。
笔者认为,多家教培机构财务业绩向好,是建立在成本降低的基础上,如果不能坚持朝着转型方向持续努力,就无法扩大收入来源,仅靠一时的成本缩减,恐怕离再次亏损并不遥远。对于企业而言,在转型过程中,依然要尊重教育规律,以小火慢炖的方式,把正确的事情持续做下去,最终一定会看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