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装备科技微信公众号 作者:邹维荣、赵堃、刘远航
吊装雏鹰振翅飞
赵堃、刘远航、记者邹维荣
走进文昌发射场发测站新上岗人员吊装训练现场,大家严阵以待,空气异常的安静。
“工作梯就位!” 指挥员发出指令。
“工作梯就位!”所有操作手大声重复口令,副号手迅速将梯子放至指定位置,等候下一命令。
“连接吊具!” 哨声响起,副号手爬上工作梯,将吊钩挂在箭体接环上。
“一号好!二号好!三号好!四号好!”操作手们发出回馈口令。
“检查连接情况!”指挥员跑向操作位,依次对各连接位置进行排查。“二号连接不紧固,重来!”
紧接着,推送箭体、旋转箭体、解脱吊具,整个过程重新来过。就在箭体下落的一瞬间,箭体发生微微倾斜,导致下落状态不稳定。“咚!”的一声箭体砸在了环形拖车上。
“训练停,集合!”口令声响起,“原地休息十分钟。”
指挥员转身把旗子放在一边,大家围坐一起,一言不发,有的新同志满脸通红。
“今年年度任务密度大,专业人员紧缺,只能加快培养新人。”指挥员吴毅说道。
“火箭吊装是个技术活儿,第一次有些小问题是正常的。”
“面对吊装零基础,我们借用其他单位的吊装视频,自己摸索经验。白天要忙着场区建设,我们就利用晚上挑灯夜战,一练就是几十次。海南常年酷暑,当年厂房空调还没装好,一动就是一身汗,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听到吴毅的回忆,技师小张说道:“我当时是驾驶员,转行当起了吊装操作手。虽然专业技术咱不会,但就是有一股子冲劲儿。车能开好,火箭就能装得好!”
“是啊!还记得长五合练的时候,因为采用以助推为支撑点捆绑芯一级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尚属首次,吊装过程一度中止。咱们的老指挥员张再经带头攻关,制定吊装方案、核对操作规程,连续奋战一昼夜,终于攻克难题,使芯一级捆绑上助推后,箭体产生的偏斜不再对后续助推吊装造成影响,圆满完成了长征五号首飞垂直总装任务。”
“当时我就在现场!”技师汪涛接起话茬,“我们从当天下午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一口饭没吃。结束之后很多人靠着拖车睡着了。正是有了这次经验,长五首飞任务中,吊装用时比预期快了半个多小时!”
“集合!”吴毅清脆的口令声响起。“咱们虽然大部分是新同志,但是优势在于接受能力强、踏实认真。大家要多和老同志学习,发扬吊装团队的‘破冰’精神!”
“各号手就位!注意我的口令和旗语,有问题及时报告!”
经过数次练习,问题终于被锁定。两端吊点有轻微偏移,箭体水平方向与拖车未能耦合。常规下降速度会对箭体产生碰撞。
吴毅举起绿旗,发出调整吊车档速指令。箭体微微晃动,吊车操作手左右调整下放角度和距离,就在箭体缓慢送入半环形拖车的时候,笔者悬着的心终于落地。整个过程操作手与指挥员之间密切配合,人与吊车仿佛融成了一个整体,没有多余的话语,哨音、旗语、口令、动作构成了大家的信息通道。
“集合!” 哨音再次响起。
“同志们,这次训练效果非常好!再来一次,巩固训练成果!”
回首间,该站吊装团队已走过几座春秋。他们起于平凡、真于执着、忠于使命,从稚嫩走向成熟。
“雏鹰”已经起飞,但未来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望着大家训练的背影,笔者在心里默默坚信,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工作人员,接下来的发射任务一定会圆满完成。
欢迎大家评论
小编会精心挑选留言
▋作者:邹维荣、赵堃、刘远航
▋来源:解放军报社装备发展部分社
▋监制:邹维荣
▋责编:韩阜业
▋编辑:亓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