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不讨论专注力培养的日常活动策略(这部分我在《教养力》的书里有详细讲,可以回顾去看)。
而是讨论读者朋友问我的,关于孩子写作业不专注、上课容易走神的情况,像这种特定环境和任务指令下,如果提高孩子对于“专注力的觉醒”,这便是我今天文章的内容。
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程度,那么得采用多种策略,双管齐下,你也要找到最合适孩子的策略。
01
放学回到家先学习
很多孩子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玩。
我小时候每次回到家立刻做作业,我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我回到家先做作业的情况,是无论我妈在不在身边,或者住在去外婆家,我都会坚持做到的。小时候说不出为什么我会那么自觉,长大后才慢慢明白,因为小时候自己也会盘算一笔账,就是“早点把作业做完了之后,剩下的时间都是我自己的,因为没有大人会管我”。
我身边一些小朋友的行为就不是,越晚做作业,家人管得越多,于是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推迟、越不想开始,越推迟,越难以专注。大人和孩子都辛苦,可是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怎么问题。
实际上,放学回到家先学习是对的,但是要让孩子形成这样子的自发驱动力,有两个因素是我们在平时生活的时候要多留意。有些孩子天性自己会孵化,那是最省事的,但如果孩子不是那种天性的孩子,就需要我们多多给他机会,越早开始越好。
一
模块化任务
孩子的大脑和成人的大脑结构不一样,很多我们大人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对小孩子来说都很复杂,比如做作业,我们大人可能脑海中觉得做作业就包括了“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做”这件事情,但是对于孩子的大脑来说,它可能是一千万个复杂问题的集合:
1、 先做哪个?
2、为什么得先做那个?
3、在看书和吃东西之间,我选哪个好?
4、好累,能不能先睡一会儿?
5、啊家里那个小玩偶是新买的吗,太可爱了,我去玩玩没关系吧?
6、老师今天讲了什么?什么是作业啊?
7、作业A和作业B有什么区别?
8、看起来好多作业,我能做得完吗?
9、去看会儿电视也没关系吧?
10、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是的,这不要怪他。我自己哪怕面对专注力基础一直都不错的Joshua,为了能够提高孩子放学后立刻做作业的几率,我都是在孩子放学前要先扫视一下家里的环境,把孩子爱看的杂书先收起来,或者一些有可能影响到他的因素埋起来,因为孩子的大脑容量就那么大,看到了一个好玩的,整个世界被抛诸脑后的情景,太常见了。
模块化任务其实核心培养的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注力提升只是其中的一个有益效果。要提高孩子这块意识并不难做,只要你在想要引导孩子“放学后回家做作业”的时候,有时候多和孩子做这几个步骤就可以:
1、 和孩子一起弄清楚完成每个作业大概需要的时间
比如做口算100题,孩子正常专注状态花多长时间,做写字练习需要多长时间,记住,这是孩子正常专注状态下能达到的时间,而不是大人希望孩子达到的时间。是孩子自己的时间水平,而不是大人对孩子完成作业的期待。
2、设定做作业的周期,让孩子能够劳逸结合
如果孩子做作业完成速度比较慢,那么在做作业的周期可以设定中间穿插洗澡或者吃饭等活动,或者把孩子的作业按照难易程度均衡排序,让孩子不要一会儿陷在难题了,或者只做自己觉得轻松的题。
3、提前帮孩子准备好材料,或者提前和孩子讨论要完成的作业和任务。
比如先把学习桌收拾干净,或者贴一张小纸条告诉孩子今天的作业清单是什么,确保孩子能够理解每一个作业的内容,都是一些提前准备。
4、让孩子在均衡难度的考虑下自己决定完成作业的顺序。
第3点的清单列表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自己可以怎么来选择。
5、定期复盘和孩子沟通专注力,提高孩子对自身专注力的觉察。
定期复盘孩子完成小模块作业的能力很重要,比如今天的作业里,孩子可能在识字上超额完成,但在算数上严重拖延,跟孩子一起分析下,然后让孩子自己多总结自己的专注力状态。
留意一下孩子一些无意识的学习习惯(比如揉纸团、转笔、捏橡皮擦等),让孩子去思考自己这些无意识状态对自己专注力的影响,如果觉得不影响,就不用太在意。
让孩子知道自己做每一个小模块事情所需要的时间、知道如何的安排是自己也觉得“劳逸结合”的方式、比如自己可以安排顺序,也知道每个小模块对自己的难度挑战值,这些都在无形中慢慢培养着孩子的专注力。
我们很多时候总以为,陪孩子写作业就是督促检查孩子完成细节要完美无暇,但实际并不是,一是孩子的基础薄弱或者细节不够完美并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善的,二是以结果为导向来评估孩子的作业完成,会让孩子更没动力去专注写作业。
所以我们要降低给孩子这些压力,让孩子先明白自己在写作业这件事情上,他的能量更大,他的思维更广。
二
克制任务量
前面说了,就是孩子越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孩子就越难听懂(不集中也经常听不懂大人的指令,男孩子更甚),相对来说,也越难记住并遵循指令。
所以统计孩子完成每一个小模块任务的时间很重要,在孩子的弱势领域,不要一次性让孩子承受太多方向的压力,比如保证完成时间和优先完成整洁度,只能二选一。
不能让已经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孩子,还是要保质保量保结果完成,只会加剧任务的崩溃指数。
有些小朋友是非常慢热的,这里包括了孩子需要比别人更长的时间来处理信息,并且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工作,所以第一个“模块化任务”时所有的统计时间标准,都是孩子本身的标准,如果一个孩子就是单位时间需要半小时来完成基础作业量,要用10分钟要要求孩子,做不到就是不专注。很显然啊,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但是哪怕是一个基础单位时间是半小时的孩子,他们也是有办法可以提升到只需要25分钟或者20分钟的,需要你针对孩子“慢热”的处理机制,做一些优化和调整:
1、 按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描述任务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不能快速理解和思考“快写作业”是什么意思,那么你就需要告诉孩子,“来写作业吧,你先拿出作业本检查一遍,挑出自己错误的地方,然后再抄写一次”,慢慢帮助孩子梳理他/她大脑中的步骤分解意识,就可以让孩子提高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自己的“慢信息”
孩子慢热并不是毛病,孩子的慢热不仅仅体现在性格上,在学业完成度上也是一样的,就跟学习状态一样的。
有些孩子是学霸,大脑信息处理速度就是快,完成作业跟赛跑一样,这种情况是可遇不可求;但有些孩子就是靠日复一日的刻苦去积累自己的基础水平,后者是韧性的培养,也是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的目标,我们要重点鼓励发展。
所以如果孩子就是需要多一点时间来完成作业,那就早开始,降低对结果的执念,先让孩子把自己的能力培养起来,靠水滴石穿来保持自己持久学习的动力,孩子才能通过不停地优化来提升自己。
02
正念练习
让孩子学会放松很重要。
这两天高考日,我们应该都有印象,有很多孩子可能平时考试成绩很好,高考却黄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太紧张,在高考场里出现自己也无意识的焦虑或者混乱,导致考场上的精神力无法集中,做题、看题和答题,自然就会出现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的错误。考试成绩出来了,成绩一落千丈,自己也不一定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们要降低错题率,从心理学上有两个因素是双管齐下的,一个是情绪的稳定度,孩子是否状态放松、能静心思考、没有杂念,第二个是逻辑的严谨度,孩子是否有一套逻辑和思维方式来提高自己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准确度,这两个都发展妥当,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出错率。
正念练习,帮助孩子的就是解决第一个问题,提高情绪的稳定度。
正念练习的方法有很多,但我自己陪两个孩子学习,我更喜欢先从“浅处”做,不会一来就一套正念培训班让孩子去上,我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觉察自己的无意识举动,来明白自己是如何让自己达到放松状态的。因为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能够让自己放松下来、不紧绷的方式,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大脑长期忽视它,以至于最后,丢掉了它。
平时如果有跟孩子做正念练习,会有帮助,这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放松能力和速度,但大部分正念练习和课程更适合平时的生活养成,像深呼吸的好处和练习我之前讲过,可以回顾看看。
如果是针对上课或者考试或者写作业特定情况状态,我们还需要从孩子的“无意识行为”里挖掘,比如压笔头,挺直坐、掌心对握式的肌肉放松等等,都可以试试看哪个更合适孩子。
03
对保持专注力的方法持开放态度
你会不会觉得保持专注力一定得在一个安静无嘈杂的地方呢?其实并不是的,每个人的专注力保持方式其实并不大一样!
有些人需要完全安静才能集中注意力,有些人可以在有噪音的地方做得更好,一方面我们需要观察孩子觉得自己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鼓励孩子有更多尝试不同环境下的注意力保持方式。这个非常重要!
你有没有试过让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有没有试过让孩子一边上网课一边完成家庭作业?有没有试过让孩子一边听书一边看另外一本书?多跟孩子做做,看看效果如何,以及提高孩子在不同环境下都能调整自己专注力的意识,你会发现,这对以后孩子在考场、赛场或者工作职场上,都能减少被周围环境干扰的几率。
04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走神的状态
我前面说了,孩子需要积累自己放松的方式,对于自己走神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孩子是一定有可能、存在大量的可能性,都在走神的。孩子也是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走神,为什么恍惚,为什么分心。
我们总是简单地说,你就是不专心,但是我们却很少去跟孩子一起探讨,我是为什么不专心,我是如何发生不专心的状态,我不专心的时候我的表现是怎么样的。
我家弟弟Eric其实也是上网课,会上着上着然后就发呆神游的孩子,发呆神游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手脚不安分地到处乱挪,然后玩尺子、弄书纸,反正没见他闲过。
自从发现他高频走神的状态后,我就把他的学习桌挪到我的工作桌旁边了(他之前是和哥哥一起放着的),他上网课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工作,在孩子高频走神的时候,陪是一定要的,但陪不是监督,一是观察,二是提醒。
比如孩子在上网课,我可能就在旁边写稿,看到他发呆的状态我也会问他“你刚刚为什么发呆啊?”Eric就说“这些我都会了啊”。
因为课堂上的确存在老师要配合每个孩子的速度,所以课堂上会有等待期,在等待其他同学发言的过程中,Eric就觉得无聊开始走神了。在我确认孩子是真的懂课堂内容,我就把家庭作业也拿给他:
“那你如果觉得老师讲的你都懂的时候,你就可以见缝插针把家庭作业做了,这样子你课上完了也不用去做作业,多省事。”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如果-那么”法则,大白话就是,心理暗示!
也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些策略,让他知道自己要准备漂移啦,但是他们有方法调整自己的状态,来重新优化和集中自己的专注力。
所以其实你也明白吧,3和4也是相辅相成的,让孩子的专注力能够在合理范围和框架下去“自由”调配,孩子就比其他小朋友,多了更多的单位可利用的时间了。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育儿事务所#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下一篇:高级的情商是真诚和 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