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而小提琴则被誉为“乐器之后”。针对如今音乐教育(艺术、乐器培训)的现状来表达一下自己浅显的认知,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音乐教育(乐器学习)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
首先,我来先说说学习钢琴和小提琴的最佳年龄:
学钢琴的适龄期:其实孩子在胎儿时期就已经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了,他们感知音乐,认知音乐。如果孕期妈妈在孕期里每天都听音乐,宝宝在出生后在音乐潜能方面会有很明显的专长。因为学习钢琴,需要宝宝具备一定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宝宝的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最起码能认识简单的五线谱,也包括一定的听力分化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如区分音乐的高音、音色、单调等,还包括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手指的力度和手发育的大小等。正常接受钢琴教育的平均年龄是在5岁左右。但如果宝宝的自身条件、家庭条件还有就是在音乐上面很有造诣的话,基本上3岁左右就可以用音乐熏陶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学习钢琴。
学小提琴的适龄期:小提琴演奏是单手拿琴站立演奏,自己要想演奏出好音乐,对个头及手指头尚小且力量不够的3-4岁幼儿来说,过于勉强。因此,建议学习小提琴的平均年龄也是在5岁左右比较好。但是,如果幼儿的天姿较好,且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也可以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由于小提琴起步较难于钢琴,所以个人建议学习小提琴的孩子们可以先参加Group班,和大家一起渡过最无趣的“前奏”,待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后,且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热情,家长可以考虑给孩子一对一的教学。
音乐教育(乐器学习)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
其次,我再来说说学习钢琴和小提琴的益处:
学习钢琴,如果没有坚持与忍耐,根本弹不好一首曲子。学生要忍耐坐在钢琴前的孤独,忍耐不断失败的打击,坚持不放弃。学钢琴的前三个月是比较无趣的,有毅力的学生和家长只要坚持过了前三个月,后面的钢琴学习就比较有规律性了。其实学习钢琴不仅是看孩子的毅力,关键是看家长能不能陪孩子一起渡过这最重要,也是最枯燥的前三个月。到了第六个月以后,孩子就可以独立学习钢琴了。很多家长都愿意一起陪孩子学习钢琴,但我个人建议,当过了六个月以后,应该给孩子一个独立学习和理解音乐的一个空间。有些钢琴老师始终让家长陪伴孩子,这样做的唯一好处就是老师省心省事,但从儿童心理学来讲,孩子长期处于紧张学习的空间和状态,最后的结果就是,考过十级以后,孩子再也不碰钢琴了。在我们身边,相信这样的例子不少。
对于幼童初期学习钢琴,建议练琴时间每天在10分钟左右,儿童及青少年少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练习的方法可以灵活一些,可以分次、分段、或者是按曲子的类型等方法来练习。
没有一个成功的音乐家能边练琴,边东张西望、胡思乱想。这绝对在浪费光阴和精力。乐谱上的音符、节奏、符号、速度、风格、句子,每每需要全情投入。这就是在培养学琴的专注力。长期下来,不但提升了个人的素质和品质,同时也提升了为人处理的一种态度。学习钢琴,不只是左手和右手的配合,还有左脚与右脚,眼睛与耳朵,理智与情感的配合等。这是在造就一学琴的协调性,同时也是开发学琴者的左右大脑和小脑。
学习钢琴,可以开发学琴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就像是朋友一样在和我们说话,讲故事、或陈述表达,或抒情表露,学生需要有想象力才能融入到当中的情感。同时,学习钢琴还可以舒缓一个人的心情和情绪,可以提升学琴者的自控管理能力。
发表在美国学术期刊《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功能。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将一批9岁~12岁的儿童分成两组,一组接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并在两年内演奏过乐器,平均每周学音乐的时间为3.7小时。另一组从没学过音乐。研究人员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发现,上音乐课的孩子,大脑中与高级认知功能关联的脑区机能得到提高,这些高级认知功能包括学习并记忆新信息、做出正确选择、解决问题、做规划等执行功能。
研究人员表示,执行功能比智商更能预测一个儿童未来的学业成就,也就是说,学音乐的儿童日后在学术前途上可能更有发展。
音乐教育(乐器学习)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
学习小提琴的益处:
一向被称为“乐器之后”的小提琴,是一件表现力非常丰富的歌唱性的弦乐器。既可以演奏非常抒情、甜美的旋律,又能奏出热情、激动的曲调和活泼、欢快、强有力的音乐。小提琴的学习锻炼了数学思维,把一种把理性的知识转化为一种情感的表达。作为一种审美的修养,把手、眼、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锻炼了脑力,又锻炼了身体,达到全面开发智力和情商的目的。具体说来,孩子学习小提琴可以左右手齐动,能同时开发左右脑的思维,使孩子更聪明;学琴过程中由于眼睛要不停地扫射乐谱,能大大提高孩子对事物的关注能力;小提琴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方便外出演奏。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小提琴的乐声缓解一个人的情绪和心情。某些时候,音乐是可以治愈一个人的伤痛。
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说过的一句话:“让孩子学琴,主要为的不是造就小提琴家,而是造就人,音乐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会使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有格调和品位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所以说,孩子学琴最重要的是一种素质的培养,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让孩子爱艺术、爱生活、爱创造、人格健全。因此,专家认为只要小孩子的手的机能都正常,手不是太小,都可以学琴,甚至智障的孩子都能学习。音乐素质的条件是:耳朵分辨音准、音色的能力、乐感节奏感和两手的灵活性,以及良好的记忆力都是很重要的基本条件。虽然这些通过训练都是可以改变,会提高的,但如果自身条件好,学习起来会更顺利。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曾受训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曾是一位专业的单簧管和萨克斯风演奏者。
对冲基金亿万富豪布鲁斯·科夫勒是一个曾经在朱利亚音乐学院上过课的钢琴家。
多项研究将音乐学习与学术成就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到底是严肃的音乐训练的什么方面与其它领域的杰出成就有关呢?
这种关联不是巧合, 有专业人士用这个问题问过从科技到金融到传媒行业的翘楚,他们过去全都有过严肃的音乐家生涯(经常不为人所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们的职业成就和他们的音乐训练有关。
这种现象不仅限于数学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让人震惊的是,许多功成名就之人都说音乐为他们开启了创造性思维的大门。他们的经验表明音乐训练磨砺了其它品质:团队合作、聆听的能力、将分散的想法组织在一起的思维方式、能同时关注当下和未来的能力。
仔细观察,你将发现几乎任何一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中都有音乐家。保罗·艾伦给出了一个答案。他说,音乐“强化了你的创造能力。”艾伦先生7岁开始演奏小提琴,长大之后改弹吉他。即使在微软的早期时候,他也会在马拉松式的编程工作结束之余拿起他的吉他弹一弹。音乐和他白天的工作一样,不过各自梳理的创造性冲动不同。他说,音乐和编程都是“促使你的思维超越目前存在的东西,用新的方式表达你自己的东西”。
NBC驻白宫的首席记者陶德先生说,多年的练习与竞争与他所说的“追求完美的动力”有关。广告业的佼佼者斯蒂芬·海登把他最著名的作品―为苹果公司拍摄的名为《1984》的广告――归功于他作为大提琴演奏家的背景,这一广告描述了对独裁者的反抗。他说,“在我想起斯特拉温斯基的时候,想到了这个创意。”他补充说,他的大提琴表演背景帮助他和别人合作:“合奏能训练你很好地和别人一起演奏,能让你知道什么时候独奏,什么时候跟着别人的节奏演奏。”
许多杰出成就者说,音乐起到了一种“隐藏语言”的功能,这种语言可以提高联系分散的甚至矛盾的想法的能力。在他执掌世界银行期间,沃尔芬森先生曾经到访过100多个国家,经常观看当地的演奏(偶尔还借一把大提琴亲自下场演出),这帮助他了解“当地人民的文化,这和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截然不同”。
很多学生开始时不愿意去练习钢琴或者小提琴的基本功,其很多原因是因为基础知识的枯燥,老师教学方式的呆板,和父母严厉的看管教育等,给孩子的精神带来了很多的负荷压力。那么,为何要练“基本功” ?因为在钢琴和小提琴考级中,都有相当分量的基本乐理考试,各级的基本内容几乎完全一样。
在学琴的过程中,要想打好基础,必须要进行长期的技术训练,父母和学生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学琴的初期,基础技术训练会有些枯燥无味,而短时间内又难以见成效,学生就容易放弃练习。而还有些原因是因为父母长期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只是一心只想听到孩子弹好听的乐曲,这样的认识必然导致对弹奏技术既无心又乏力,不能坚持练习,这就不利于钢琴和小提琴弹奏水平的提高,尽管渴望弹奏许多较高级别的乐曲,也将因为基本功太差无法胜任而遗憾。
还有些问题是因为基本弹奏方法和姿势不正确。一些学生在弹基础音阶练习时,肩臂很紧,手指很柔软,没有力气没有节拍,很不均匀。因此,一定要遵循正确的、科学的和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其实是抽象、多样、丰富并且赋予生命活力的艺术,所以学习琴类的乐器至今都看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会那么排斥练琴呢?首先,父母在为孩子选择老师的时候,要结合孩子自身的性格和特质来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老师,因为,引导者是孩子在学琴路上的领路人,也可以说是人生重要的伯乐,如果对于老师的选择,家长只是重视老师的级别、学历,而忽略了老师的教授方法和老师自身的性格等,这些问题都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音乐的乐趣和信心。其次,当孩子在学习琴类乐器的第一天起时,有些父母便全部阻断了孩子们之前的行为和习惯,每天千叮万嘱的事情便是练琴、练琴还是练琴。孩子们随之而来的是情绪和来自家长们严厉的督促,这时候是他们最需要缓解和鼓励的时候。
那么该如何缓解呢?那就离不开方法了:
方法之一:尽量不单纯只练习技巧,建议同时选用包含某些技巧的练习曲、乐曲、奏鸣曲等。
方法之二:不要每天只练习本周学习的新曲子。个人建议,在每天练习完新曲子后,要至少练习几首旧曲子,循序渐进坚持这种方法练习,家长很快就能看到孩子在学琴这条路上的进步,同时也缓解了孩子抵触的情绪。
方法之三:个人建议不要以时间规定为练琴的标准。有些时候,不懂音乐的家长,只单靠时间来给孩子定性规定,但根本不知道孩子在练习时候出现的问题,如果是这样,孩子练习再多的时间也是无效的。建议家长和老师定期沟通更有效的练习方法,这样既保证了孩子的“新鲜感”,同时也增加了孩子在学琴这条路上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方法之四:对于初期或者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学习的接受能力来适当的调整练习的模式,比如说开始练习的时间由少逐渐增多。其对孩子的理由便是:因为你很棒,所以学得快,多练习你就可以多弹好听的乐曲。最终的目的还要鼓励孩子,用潜意识暗示孩子的优点和信心。
方法之五:孩子在上课或者在练习的时候,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要一边看手机或者是I Pad,更不要打电话来打扰孩子们的兴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都是在家里养成的。如果大人没有以身作则,而且又没有合理的理由,他们就会从大人的生活漏洞中找出一万个理由来反驳你。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些缺陷,但教育的一大意义是让人克服这个缺陷,所以建议家长们想一想,先从克服自己开始,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孩子。否则,给孩子创造在好的物质条件都没用。
方法六:要多鼓励孩子。对于小的孩子,家长可以用做游戏的方法来让孩子们参与到音乐中来。在这个过程的转变,家长不要错过任何可以表扬他们的机会,也不要错过任何让他们知道自己不足的机会。对于大的学生,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走到音乐的殿堂中去展示和肯定自己,可以多参加一些比赛,但家长不要把名次看得太重,只是让孩子们重在参与便好。过度的重视名次,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拒绝登上舞台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