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大学—“虚假大学”行骗何时休?
每年高校招生的季节,都会有一批“野鸡大学”名单被曝光,以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擦亮眼睛、不要上当受骗,因为报了这些“学校”等于白读四年。
一个疑问是,为何“野鸡大学”年年曝光,却一直屹立不倒?
这里需要厘清几个问题。首先,什么是野鸡大学?
在曝光的名单里,例如中国邮电大学、华北科技大学等,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虚假大学”。“野鸡大学”和“虚假大学”是不同的概念。“野鸡大学”,是指授予的文凭不被承认的大学,这类大学,通常存在于自主授予文凭的教育体系中,如美国就有不少“野鸡大学”,自主授予的文凭并不被专业机构和用人单位认可。
在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严格意义上的“野鸡大学”是不存在的。国内高等教育体系分为普通高考计划内招生的高校,授予的是全日制文凭;以及计划外招生的高校,在这里进行的是非学历继续教育,获得的是培训证书;还有通过成人高考招收的高校,进行的是学历继续教育,授予的是非全日制文凭,这一文凭也是得到国家认可的。
“虚假大学”则是子虚乌有的大学,多是炮制一个假大学网站,进行诈骗。一些“虚假大学”没有办学资质、办学地址、办学实体,其本质就是贩卖假文凭,而非自主授予文凭。
另有一些打着“大学”“学院”幌子的机构,实际上属于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招生是获得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和认可的,具有招生资格但没有授予文凭的资质,其实质是一个培训机构,属于民办非学历的教育。这类机构称不上“野鸡大学”,也不属于“虚假大学”,而是“虚假招生”。
其次,为什么会有考生和家长“上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国内的“虚假大学”源于信息不对称,“事实上,很多中国的学生到国外去拿‘野鸡大学’的文凭也是这种情况,那些‘大学’在其所在国家基本上没有生意”。
“虚假大学”大多设在东部发达地区,但是生源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曾指出,“虚假大学”在大城市已经骗不到人了,但由于信息流动还有滞后效应,农村、中西部地区便成了广告轰炸的目标。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也是“虚假大学”存在的原因之一。
此外,除了被骗的,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和家长是“主动受骗”。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观察到,一些考生觉得自己需要给父母一个交代,出于自己的虚荣心骗了家长。另有一些考生和家长在“名校情结”的驱使下,对“低分入学”心存侥幸,一些“虚假大学”正是精准聚焦了这部分考生和家长的名校需求,用高大上的假大学名字,向学生递出“低分上名校”的假橄榄枝。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将辨别和判断的责任转嫁给考生和家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应该如何监管?
近年来,教育、公安、网信等部门持续加大招生诈骗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不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虚假大学”开展的违法违规招生活动。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曾对限定词、地域行业字段和“大学”字眼的使用作出明确规定,并要求避免名称相近引发混淆,但适用范围有限,对“虚假大学”缺乏约束力。
2021年,教育部等八部门明确“大学”“学院”的审批要求,对部分冒用的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摸排清理。然而仍有不少顶着“大学”名头,甚至与正规高校只有一字之差的“虚假大学”活跃在市面上,换个名字、换个网站又能继续行骗。
在目前域名审核并不严格的状况下,网络监管存在一定难度,支付很少的费用就可通过代理公司完成注册。托管在境外服务器上的网站,可能连注册人的信息都是编造的。由于对境外网站没有管辖权限,负责网络备案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兼有网络监管职能的公安部门都难以处理这类网站。
但是,作为信息传播和数据甄别的重要工具,互联网平台应当充分发挥打假“照妖镜”的作用。譬如,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增强站内门户网站内容甄别能力,对虚假大学页面做出研判,做出“打假”提醒,为学生和家长减少信息差。
此外,考生和家长转变对于高考和升学的态度也很重要,梁挺福表示,“如果成绩真的不够理想,可以选择复读。高考是终点,更是起点,一次的失利并不妨碍取得人生的精彩。”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