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交大校歌”,积极提倡女学,这位上海人被誉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
沈心工出生于上海,是一位兼具崇高爱国精神与卓越艺术造诣的音乐教育家。在近代大变革中,他胸怀音乐救国的志向,希望通过音乐来唤起民众救亡图存。他一生中创作了上百首歌曲,很大一部分反映了民族观念与爱国思想,体现了音乐与时代的共鸣。沈心工还是最早使用白话文的词作者之一,并有力推动了近代以来的学堂乐歌运动,被李叔同赞誉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
音乐救国的乐教情怀——
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国人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沈心工认为,乐歌对于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来说是一剂救国良药,“欲感动一时之人情者,必制一时适宜之音乐,此自然之势也”。
由此,他主张将音乐与政治、时事相联系,通过音乐唤醒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国民振奋起来,从而实现音乐救国与教育救国的结合。
国民教育的乐教理念——
沈心工积极筹办教育、兴办学校,创作了《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校歌》《南洋公学校歌》《南洋大学校歌》等校歌。在他看来,音乐是“养成国民特种之妙趣,为国民教育之要素”,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除开设唱歌课外,沈心工还主张将地理、历史等科目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理解知识并反复记诵的目的。
在歌词创作上,沈心工实践了传统旧诗词到白话文的转变。他专门结合青少年心智特点,创作出一大批易懂、易教、易唱的学堂乐歌,增强了学堂乐歌的文化价值。
晚清学堂乐歌融合儒家乐论、文人传统音乐及西方音乐,既有传统乐教特点,又不乏时代性。在沈心工看来,学堂乐歌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意识;从人生价值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培养学生明大义、知礼仪,这也是孔子对“成人”的内在规定。
沈心工还是一位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者,积极提倡女学、男女平等。为此,他创作《缠足歌》《缠足的苦》《女学歌》等,鼓励女子放足、上学。
沈心工虽自少读四书五经,却受到新学的极大影响。他开创新式结婚仪式,改革传统陋习,“崇实黜华”,在推动生活方式现代化上有积极贡献。
爱国报国的乐教实践——
沈心工的很多作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如《黄河》《爱国》《十八省地理历史歌》等。他还参与编练童子军,创作《从军歌》《小兵队》《足球歌》《运动会歌》等,编印《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等。1907年,沈心工为赈济苏北地区爆发的大水灾,导演并义演话剧《儿戏》(又名《新旧纷争》)。这些工作,都起到了振奋人心、鼓舞民气的重要作用。
沈心工的人生与志业,体现了我国音乐家强烈的家国情怀。在变革之际,他自觉地把个体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既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乐教传统,又展现了文艺报国的时代精神,对近代音乐救国之路有开创之功。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康慧芳 郭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