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张平原
台海网6月17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随着暑假脚步临近,培训班热也兴起。记者发现,在厦门及全国范围内,都有以“情商”为名的培训班、训练营火热招生中。
这些“情商班”都教授一些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异同?作为消费者,该如何进行取舍、选择?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走访
“情商课”教什么?
相同的“情商”名头课程五花八门
登录百度、美团、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站,记者搜索“情商培训”,发现厦门不少机构都有开设相关班级,并正处于招生阶段,例如医院的“情商魔法训练营”、机构开设的儿童情商课程等。除此之外,全脑开发、专注力训练等相关搜索项迭出,各类情商公开课也屡见不鲜。
这些情商培训班在上什么课呢?经过走访了解,记者发现它们的确存在一些共同点。例如:主要针对12岁以下少年儿童群体,多数以小班形式、情景式教学,如:游戏、绘本、讨论等方式;课程内容主要为情绪管理、团队合作、分享和表达等内容的辅导。
不过仔细分析,差异也不小。最明显的差异便在于各机构对于情商的定义和理解都不同:医院把智力以外的影响因素统称为情商;开设儿童情商课的机构则以自信心、独立性、同理心、情绪管理、挫折抵抗、问题解决、社会交往、自律和责任感“情商九项”为蓝本;而一家机构引入的“国际经典情商”课程夏令营,更多关注家庭关系和人生理想。
此外,课堂内容和时间也大为不同。医院的训练营侧重“对症下药”,主要解决在情绪、专注力管理等方面有较明显缺陷的4到12岁孩子,为期1个月左右;开设儿童情商课的机构则是针对3到9岁儿童及其家长,时间长达3年;“国际经典情商”课程夏令营仅5天,主要与18岁以上成年人“聊人生”,在亲子、家庭、师生等关系方面给予建议。
疑虑
“情商”测试催生焦虑?
孩子做一套测试就被告知4项“情商”不足
什么是情商?高情商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二胎妈妈张女士认为,活泼开朗、能说会道的孩子情商高;而市民吴先生则认为,情商高体现在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擅于沟通——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除了机构对情商的定义各有不同,事实上市民对情商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
概念不够明朗之余,个别“情商补习班”也让父母心生新的焦虑。市民兰女士是5岁孩子的妈妈,曾带着孩子在厦门一家培训机构参与了一次“全脑开发”测试,包含多个情商指标。“机构老师让孩子在满是密密麻麻的数字的纸上圈特定的数字‘5’,孩子漏圈了几个,我便被告知小孩的专注力和自我管理方面有不足,上小学后成绩可能受到影响。”一套测试下来,健康可爱的孩子被“指出”了4项情商方面的不足。不过,兰女士告诉记者,她思考的是:测试有什么标准?恶补情商是否真的有必要?
专家观点
情商培训
目前无行业标准
情商是否有明确的定义呢?“情商是丹尼尔·戈尔曼等心理学家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包涵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五个范畴。”厦门市心理学会理事、如观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师黄毓红告诉记者。
厦门海沧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心理督导老师、赣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钟华说,目前,情商并无心理学界统一、专业的心理学定义,需要通过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量表等专业测验来综合评估,“通俗来说,情商是沟通、人际交往、共情、理解、应变等综合能力。”
“目前,在情商培训方面,国家并无统一行业标准和市场标准。”黄毓红和钟华一致给出了答案并表示,正因如此,情商常被用作商家的“包装名头”,消费者应明辨。
情商短期培训
或许效果有限
情商是否能通过培训提升呢?也许应辩证看待。黄毓红和钟华都认为,在成长过程中,认知、沟通、交往等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家庭和外部训练提升的。“但是,短期培训班的效果可能是有限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未必长远,要警惕培训机构为了快速达到效果,反而让孩子学会伪装和投机取巧,过早的成人化了。”钟华说。
寄望于培训
不如父母从自己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言传身教很重要。”黄毓红表示,有时候父母比孩子更需要情商方面的培训,例如,改变老套的命令式沟通,及时更新观念,才能不落伍于孩子的成长。“往往孩子表现出情商有问题的时候,症结都在于与父母的沟通出现了问题。”除了改变沟通模式,钟华也认为,针对低幼儿童,应增加与同龄人的互动,让他们体会和学会独立自主的沟通。
此外,两位专家都提到,公众往往认为阳光开朗等正向情绪才是情商高的表现,但事实是,情商同时包涵了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处理能力。因此,面对性格内敛的孩子,不必硬生生改变,人际社会本就“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