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科类校外培训得到有效治理,教培市场大幅降温,家长和学生负担有效缓解,全社会逐渐形成支持认可“双减”的良好氛围。但是非学科类教培机构问题依然凸显,一些机构资质欠缺,培训质量难以保障;一些机构趁机抬价,扰乱行业发展秩序;还有一些机构过度营销,无端制造焦虑,种种乱象侵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在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的同时,同步规范非学科类培训也须提上议事日程。
去年12月份,《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印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快解决非学科类培训出现的问题,全面规范非学科类培训行为,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作出系统部署。近日,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各地打通政策堵点,加快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登记工作。
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准入程序,《意见》中已有明确规定。非学科类线上培训机构须依法取得省级有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后,再依法进行法人登记,并向所在地省级电信主管部门履行互联网信息服务核准手续。非学科类线下培训机构须取得县级有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后,再依法进行法人登记;跨县域开展线下培训的,要依法按要求在每个县域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对于经营多种非学科类业务的机构,可由主要监管部门牵头,实行部门联合审核。
针对一些地方非学科类培训门槛偏低、鱼龙混杂等问题,《意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明确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与学科类培训机构同样实行“先证后照”制度,依法取得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后,再依法进行法人登记。行政许可的层级与学科类培训机构保持一致,线上机构为省级管理,线下机构为县级管理。因非学科类培训种类繁多、专业性强,规定由省级明确的相应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牵头制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基本设置标准,以保证服务质量水平。
此次教育部也明确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细化文艺、科技、体育等培训类别细目清单,并向社会公开,还要求各地创新工作方式,打通政策堵点,优化证照办理的程序。各地须明确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申领行政许可的所需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切实提升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合规机构申领证照提供便利。对经营多种非学科类业务的机构,要由主管部门加强牵头统筹,相关部门配合联动,实行联合审批。
不论是学科类学习还是非学科类学习,学校应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校外培训的定位是有益补充。学校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减负与提质增效并重,增加非学科类学习供给,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的教师配备补充。教育部门及学校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时,须通过招标等竞争性方式确定,并要明显低于培训机构在校外提供同质培训服务的收费标准。
目前,各地都在陆续安排体育、艺术等科目进入中考,须明确引入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非为了竞争选拔。须警惕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对体育、艺术纳入中考政策进行刻意曲解、制造焦虑,将学生和家长裹挟其中,被动参加校外培训并增加负担。此外,也应从根源着手,改进体育、艺术中考的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方法,加强过程性考核,并逐步实现考试成绩等级呈现,旨在侧重对学生运动习惯和艺术素养的养成。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