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领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烈氛围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主题的专章论述,在文化文艺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中成为高频聚焦的重要命题。将这两个命题联系起来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关于文化建设的核心表述,既强调了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中文化建设需要完成的目标,也指出了达成这一目标的根本依托,更向广大文化和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根本要求,即:只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才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也才能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即是说,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正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落实到文化领域的具体路径和目标。而在这一逻辑链条中,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和精神——“自信自强”是实现目标和蓝图的根本逻辑起点,是根本动力之源。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未来建设提供了精神指引和根本遵循。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再来具体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共建人文湾区”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其解码的关键,即最切中要害,根源性的问题,在于进一步明确、强化和提升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和精神,在于激发和筑牢大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自信自强,才会更好地创新创造,才是共建人文湾区,推动大湾区文艺融合创新繁荣发展的根本引擎。而对此,大湾区的文艺发展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资源。笔者认为从舞蹈发展实践可以很好地找到大湾区文化文艺建设的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重要内核,为今天和未来的人文湾区建设精神赋能。
诚如祖籍广东的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的戴爱莲先生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所以我要去找根,寻中国舞蹈的根,我们要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爱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就是我们艺术之根。”正是在这样坚定的文化自信与自强中,大湾区历史上几代舞蹈人筚路蓝缕拓疆前行,收获了这里舞蹈艺术发展的累累硕果,也为今天的文化与文艺发展提供启示。回望昨天,着眼今天,笔者看到,作为岭南舞蹈核心的大湾区舞蹈发展的一路奋进,恰恰像建设“人文湾区”的内在精神的一个镜像,折射出由文化自信与艺术主体自觉而生发出的思接现代,根系传统,观照当下,并以奋勇开拓的具体实践,推动着从历史走来的大湾区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塑造这里不断上升的人文精神。
现代舞的出场:在身体文化觉醒中找寻人文精神路标“重新发现美,发现人体的和谐动作,重新把人体美和与此相应的合乎理想的运动赋予生活……”有如现代舞蹈之母邓肯一反芭蕾的桎梏,全力倡导和践行把舞蹈还给身体,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广东,舞蹈人依托对舞蹈的挚爱与追求,开启了重新审视身体、重新理解和经验舞蹈的旅程—这一切,缘于这个地域一个现代舞群体的出场。
开放的大门推开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上饱含着中西思想的冲击碰撞,来自西方的各种文学和艺术思潮搅动着文化与文艺领域,文学艺术界在饥渴地借鉴吸收着,也在经历着犹疑迷茫和彷徨。而之于舞蹈界,在大多数舞蹈人还在渴望改变又有些害怕和拒绝改变时,改革开放的前哨城市—广州,一个舞团的创立,以勇敢的开拓精神在中国舞蹈艺术版图上画定了一个属于现代舞的原点,并由此蔓延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舞种自己的版图—这就是常被当代舞蹈史和舞蹈界称为“实验班”的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专业实验班”和后来由此建立的“广东实验现代舞团”。
彼时,中国的现代舞的生长已经经历了一轮起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明达、吴晓邦等舞蹈先驱对现代舞的吸收引进,到社会环境思想禁锢使之泥牛入海,引进的火种似已悄然熄灭……正因此,广东现代舞以一个团体的出场,或者说再次出场,显得尤为可贵。1987 年 9 月 14 日,广东舞蹈学校校长杨美琦在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赞助赴美国考察现代舞发展实况一年后,组织发起的“现代舞专业实验班”正式开班。这个实验班和同年北京舞蹈学院王连成举办的一个现代舞短训班和同时设立了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研究室,“一南一北”遥相应和,一起将中国现代舞的火种真正在中国大地上燃起。
广东舞蹈学校这个被后人称为中国现代舞的摇篮和先驱的“实验班”,吸引了来自全国多位具有古典舞、芭蕾舞基础并热爱舞蹈的有志学子。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和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和美国舞蹈节常设机构的具体帮助下,聘请了一众欧美著名舞蹈家和教育家执教。实验班培养了一批现代舞佼佼者,获得了写入现代舞蹈史的系列成就。比如乔杨和秦立明曾在1990年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四届法国巴黎国际舞蹈大赛,斩获现代舞蹈双人舞蹈一等奖,为中国现代舞蹈在国际上摘得了首枚金牌。1991年7月,应美国舞蹈节常设机构的正式邀请,该班的一些学员以自己的作品赴美参加“第五十八届美国舞蹈节”,演出了一些借鉴欧美现代舞蹈创作的作品,获得极大成功,被美国舞蹈评论界誉为“历史性的创造”……
1992年6月6日,广东实验现代舞团(2004年更名为广东现代舞团)正式宣布成立。而这个写入中国现代舞史、中国舞蹈史的日子背后,是怎样的勇气和挑战,仅从舞团的名字的生成即可见一斑:在那个艺术领域思想还相对保守的年代,创建这个现代舞团还要依托创建者借鉴“经济特区”的概念等变通能力,在舞团名字中加入“实验”二字,而使得“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得以“顺产”。
舞团成立后,在不断探索中,诸多成绩见证着收获。1994年,邢亮夺得了第六届法国巴黎国际舞蹈大赛现代舞男子独舞一等奖;1996年在第七届法国巴黎国际舞蹈大赛中,桑吉加荣获现代舞男子独舞一等奖,龙云娜荣获女子独舞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同年在白俄罗斯“第九届维捷布斯克国际现代编舞大赛”中侯莹、周念念、施旋又包揽了小节目创作奖的金银铜奖;2001年,该团赴纽约乔伊斯剧场演出,被《纽约时报》赞为“中国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是国际舞蹈界的成功典范”……
被誉为当年中国现代舞的扛鼎之作的《潮汐》,通过身体语言和动作意义探索,实现舞蹈本体和身体文化的反思与建构,形成那个时代舞蹈艺术创作者内心渴求和精神追求的外化与折射;斩获了国际现代舞坛的第一块金牌《太极印象》以太极文化中的气息运行和动力本源与西方舞蹈技术体系对冲交汇,展现中国古代哲思;作为建团后的第一个大作品的舞剧《神话中国》将充满反思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情感和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的借鉴诉诸传统与现代思维而交融出新……无数次探索无数次突破写入历史。2022年11月11日至15日,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改至线上举办的“第十九届广东现代舞周”,时值广东现代舞团成立30周年,著名编导邢亮作为舞团第一代舞者被特邀回团打造年度作品《鱼离开水,忘了海的味道》,以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索与感悟,观照和呈现当下社会主体的生命姿态。带着这样的作品,从昨天走向今天,与大湾区舞者们一起书写着新的舞蹈史……
从“实验班”到舞团,新老交替,舞者更迭,共同构成的是一个群体对于一个舞种以及藉此而实践的中国舞蹈文化的探索。而多年来,从这里走出的王玫、沈伟、金星、马守则、秦立明、乔杨、阎英、李悍忠、高成明、邢亮、桑吉加、侯莹、杨云涛、施璇、马波、周念念、龙云娜等一大批舞者的名字为舞蹈界和文艺界所熟知,如今的他们几乎都成为活跃在国内外舞蹈事业一线的现代舞创作实践、教育研究、院团管理等不同层面的领军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和丰富着中国现代舞的丰富内涵,也在以精彩的实践发展着从国内延展到国外的舞蹈事业;由它而来的作品清单,也记录着舞蹈史上诸多改变与突破,争议和接受,探索与提升。
笔者这里不再进一步细数这个团的舞蹈人和舞蹈作品一路不断创造的历史性业绩,我们只纵观概览这样一个团体背后的舞蹈乃至文化的意义生成。显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当中国哲学界、文艺理论界和美学界在热烈地、无休止地以西方话语为基准探讨和争论现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时,事实上,文艺实践者已经在以自己的方式在经验和践行着现代性。而这其中,舞蹈人以其敏锐的身体与肉身的触角在实践着自己的现代性经验。面对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西方现代舞这一舞种,舞蹈人在模仿、学习欧美现代舞的创作思路和技法的同时,以身体觉醒和意识自觉的姿态,探索着自我发现、文化认知、思想解放、精神追寻的身体表达。
尤其值得称道和注意的是,虽然源自西方的现代舞是以一种强烈的反叛意识、态度和目的而问世的,但当中国舞蹈引进、吸纳和实践的现代舞,却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民族情感与意识的价值底色,这或许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舞蹈人自身生长的文化胎记,也是时代赋予一代舞蹈人民族认同本能和民族文化关怀。也就是说,如果说西方现代舞是以对芭蕾舞这个西方传统古典舞正宗的彻底反叛作为现代舞发展的基点,那么学习西方却生长于中国本土的中国的现代舞,则是从一开始就有着向以中国古典舞为代表的传统的回望或复归的重要维度,这是中国现代舞展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在舞蹈领域的重要表征。而这一点,在广东这个现代舞蹈团体的舞蹈探索实践中显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广东现代舞的出场的历史性并无限延展的价值意义。
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舞蹈道路,这是广东现代舞团从创立之初就坚定的目标。我们从杨美琦诸多公开表达的观点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这种强烈主体意识。比如她曾在一次访谈中如是吐露的心语:“五年前有一位热心人士问‘你们的现代舞是继承美国哪个流派的?’我回答他‘我们不继承任何流派,但是我们学习各种流派的概念、方法,为我所用,最终由我们孕育出中国自己的东西’。”她还曾在1994年撰文这样写道:“如果说六年的实践开始时是紧张地把握着中国特色的方向,那么今天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的土壤,是细胞,是血液, 是不可逾越的,也是我们要用毕生的精力继续不断地为之奋斗的。”“我们清醒地知道,艺术的个性反映在民族性之中,中国现代舞要在国际舞坛上表现它的个性,就必须具备中华民族的文化性,这才是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原创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中国的现代舞才能独树一帜于世界。我们希望多给我们一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中国现代舞事业的理想。”
现代性是多义的,也是不断变化的。但现代性观念从一诞生开始,就代表着与过去决裂的、注重现在的、反思的、理性的和理想性的内在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努力争取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个体自由精神。在笔者看来,在以广东现代舞团为代表的大湾区现代舞拓荒者们,以一种强烈的现代性感知与冲动,吸收外来,回溯传统,反观当下,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或可称为中国式或中国化的现代性,兑现于身体语言的经验中,以一种强大的内生动力,引领着现代舞在这里乃至借领军舞蹈人走向全国甚至国际。就此笔者深深感动的是,虽然在这一路探索中,有硕果有收获,有彷徨有失败,有曲折有起伏,但这些都并不影响其超越时代的意义构成。因为,这种探索的意义远远大于舞种建设本身,而是在现代舞的探索中形成一种主体文化觉醒,进而试图建构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带有中国文化基因和特色的舞蹈和身体文化,进而形成指向今天的自信自觉、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路标—这才是从广东现代舞蹈群体出场深远的历史性价值。
街舞的突围:在主体意识自觉中探索本土文化内核2022年10月29日,中国澳门威尼斯人酒店金光综艺馆内星光璀璨,热血盎然,《这!就是街舞》第五季总决赛在这里举行,将街舞青年的青春激情挥洒大湾区。这个被称为“爆款”和“现象级”并越来越引发世界关注的街舞综艺,将“巅峰对决”终极比拼落地澳门,似乎足以映照出大湾区的街舞势能。而回看大湾区的街舞发展,同样可以从其多维发展进路中窥见出从主体意识觉醒到文化自信自觉的内在精神涌动。
作为改革前沿城市,中国街舞也可以说是从这里出发。从1984年电影《霹雳舞》在中国的风靡,到1987年迈克尔·杰克逊全球巡演引发机械舞、太空步火爆,街舞及嘻哈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走进中国,点燃中国青年的热情。广州率先发展的以Breaking为主的街舞文化,深圳的中国传奇舞团 Tripline Crew(第一支代表中国大陆参加世界街舞锦标赛Bboy Unit的中国舞团)等街舞团体,以及中国街舞第一位世界冠军阿牙(周任勋)等中国第一代街舞拓荒者,形成中国街舞的先声力量,街舞也随即在以广州、上海、北京三个城市为中心逐步传播开来。
从街舞的文化和精神内核来说,中国舞者将街舞引进中国,使之离开原生的社会文化土壤,已经在改变着街舞的原生文化,令其区别于源自美国黑人的街舞文化中更多展现生命抗争、种族斗争、生存竞争等关乎生命存在的、对主流社会不满和愤懑的对抗性价值内核,而更多呈现为一种青春亚文化形态,以表达青春感性冲动、渴望摆脱羁绊、争取自我意识确证、释放激情热血乃至追求时尚炫酷的完满载体。
如果说契合着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渴望松绑、彰显与释放的身体,又在经历几代野蛮生长中呼应了转型期的中国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冲动,已经让中国大地上的街舞与街舞原生文化内涵差异明显并渐行渐远,那么近年来街舞群体努力尝试街舞艺术创作,渴望让街舞从街头走向舞台,从亚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迈向主流文化与文艺的实践,则凸显了街舞舞者现代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尤其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街舞艺术创作为价值支点,并通过街舞艺术创作内在精神的表达、主流精神的彰显,展现出其实践主体从愈加强大的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也由此产生文化寻根、精神溯源的时代气息和舞蹈内生动力,这是当下中国街舞发展强有力的动势。而这样的主体自觉和发展动势,广州深圳等地的街舞人亦走在前列。
2011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在舞蹈作品《咱们工人有力量》中,一群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舞者用街舞形式把建筑工地上的劈砖、砌墙等劳动场面展现得灵动自如,出神入化,令人拍案叫绝。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表演者,真的就是建设工地讨生活的泥瓦匠、水电工等进城务工人员。那次春晚,深圳街舞人在全国大众面前华丽亮相。那个时候,深圳街舞已经走在前列。那之后,深圳的一个农民工街舞团“火”了。全国各大卫视、各种演出邀约不断,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各大比赛也几乎是拿奖拿到“手软”。这个街舞团,就是深圳市宝安区的“深圳福永万福民工街舞团”。“可以自信地说,街舞走向艺术创作,深圳是第一个!这个演出,也为深圳街舞艺术创作种下了一颗种子。”在接受笔者采访谈及这个团和这个作品时,深圳舞协街舞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舞协街舞委员会深圳联盟办公室主任颜庆曾这样说。事实上,深圳福永万福民工街舞团只是深圳诸多街舞团中的一个。而深圳街舞,只是中国舞协街舞委员会全国联盟广东联盟的群体之一。
自2015年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广东联盟、2016年澳门街舞联盟、2021年广东省青少年街舞协会先后成立以来,广东及港澳街舞青年迅速凝聚,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大湾区街舞行业机构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湾区街舞企业近3000家,在册单位600多家,大湾区街舞职业从业人员整体超10万人。更重要的是,大湾区各地街舞联盟鼓励和积极推动街舞作品编创,尝试创新融合,举办全省的街舞编创技能方面的课程,邀请业内专家为广大街舞编导上课,引导其学习掌握编创技巧,推荐优秀街舞编导参加全国编创、舞美学习班等,以提升编创水平,推动大湾区街舞创作。
近几年来,广东联盟团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编导及作品,如深圳的《花木兰》《快乐的建筑工》《中华雄狮》,广州的《英歌舞》《疯狂的演奏家》《一代江扇》,中山的《邻里》《三叔公》,佛山的《舞侠决》,东莞的《加林赛》,澳门的《舞韵濠江》等优秀的编创作品。同时,广东联盟成员以及和广州歌舞团共同编创的优秀作品也陆续登上央视春晚等舞台,如《功夫世家》登上了央视《舞蹈世界》等栏目,《西关小姐》登上了全球财富论坛欢迎晚宴舞台,《炫镜》登上了广州国际创新颁奖典礼,《新彩云追月》登上“花开新时代—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等等。近几年来大湾区街舞人也常常亮相于央视春晚广州央视分会场、珠海央视分会场、深圳央视分会场上,展现着大湾区街舞发展的势头和面貌。
2018年11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首届全国街舞创作作品展演在广东河源举办。两天时间,30部作品,500余名演员,这对于一个艺术门类的一次展演并无甚特别,但对于街舞这个在中国发展30多年的舶来艺术,却是破天荒的一次。自街舞进入中国,我们看到街舞舞者无数次在街头或赛场上热情“斗舞”,却从未有过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以艺术作品形式走进剧场展示街舞艺术。这个几乎是伴随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舞种首次集体在剧场空间中展示不一样的风采。正如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所感叹:“这是街舞在中国从一般的街头流行文化迈向了当代都市剧场艺术的第一步!”使之具有某种划时代意义。与此同时,一场“坚定中国街舞的文化自信”—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东河源街舞展演暨2018首届全国街舞创作精品座谈会以此为契机召开,共同思考中国街舞艺术如何在新起点上再出发。而在2019年亮相广州的第二届全国街舞创作作品展演从成年人延展到少儿的街舞作品的集体试水,标志着这个群体已经自觉反观自身的收获成长与短板不足,冷静思考街舞如何在艺术创作这条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亮相广州中山纪念堂,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全国首部原创街舞梦剧场《我们的生活》,街舞人用自己熟悉和热爱的舞蹈语言讲述自己的生活,演绎当代年轻人奋斗追梦的故事,让人们看到向阳而行的街舞人生和街舞艺术,及其背后的精神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创作中实现的突破—街舞和剧场甚至舞蹈的概念某种意义上都被打破了。作品中,Breaking(霹雳舞)等多种街舞技巧表达都市上班族早晚高峰时段地铁中的日常的舞段《地铁里》;用Locking(锁舞)、Urban Dance(都市编舞)等展现的白领下班场景的舞段《落雨大》;把Rap(说唱)和Popping等街舞形式结合细数广东特色美食的舞段《食神》;中国武术咏春与Breaking融合的呈现多个高难度技术动作的舞段《舞功》……3个篇章,21个舞段,每段都是一个独立的作品,又串联讲述参演者熟悉甚至是自己的人生故事。伴随《月光光》《帝女花》《落雨大》等结合广东经典本土音乐元素等创作的音乐,各个舞段不仅囊括了街舞各舞种,也将粤剧、咏春拳、鸡公榄、英歌舞等广东特色文化、非遗文化巧妙融合。而呼应不同主题,舞台上16块冰屏错落有致地呈现着广州地标建筑和特色景致,让观众沉浸其中。虽然作品很多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可提升空间,但其意义不容忽视。正如有人用饮下“头啖汤”来形容这次创作,这是我国乃至世界街舞人从未有过的剧场艺术的探索与尝试,而其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和解、舶来街舞与本土文化的融合等努力,充分彰显了广东街舞群体基于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进而以主体意识自觉探索外来艺术的本土文化内核,努力让街舞真正成为中国的街舞。
借此,或许我们正可以用“头啖汤”来形容广东街舞的突破意识和创新精神。事实上,渴望有精彩创作呈现的太多舞者皆是第一次用街舞语言去创作,对于大多数街舞舞者来说,用肢体叙事、表意,甚至是表达真实内心情感、表现现实生活是从未尝试甚至从未想过的。这其实正是当下中国街舞人渴望获得更大发展的瓶颈。而以广州、深圳等地为代表的广东街舞舞者以强大的自觉意识勇敢突破自我并渴望提升自我。在他们的创作摸索和尝试中,我们看到了街舞各舞种与民族民间舞蹈、武术、戏曲等动作元素关联的探索,看到他们努力用这种外来舞蹈语言表达民族的、本土的文化,表现当下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的尝试可能还是陌生的、笨拙的、稚嫩的、浅表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认识这样的自觉意识的深远意义和未来希望。我们看到广东街舞人率先出发,并与这一代街舞人一起合力,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我们的中国魂,看到了他们基于文化自信进而走向自觉,努力去实现文化重构乃至建构,形成和标定着真正扎根于本土的中国街舞。这其中脉动的文化价值内核,是这个群体、这个舞种给予这片土地的并将影响未来的最可珍贵的品格精神。
舞剧的跃进:在民族文化自信中张扬时代价值精神大湾区的舞剧发展,事实上可谓“岭南舞剧”的核心构成,而“岭南舞剧”作为“岭南舞蹈”语境的重要舞蹈组成部分、重要舞蹈艺术类别和重要舞蹈艺术成果多年来广受业界关注,甚至多位专家将其称为“岭南舞派”。而“岭南舞剧”核心区域广东(甚至狭义的“岭南”即指广东)舞剧创作,自 1959 年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创作的舞剧《五朵红云》问世以来,在 60 余年来几代舞蹈人砥砺前行,依托华南文工团、华南歌舞团、广东歌舞剧院、广州市歌舞团、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广州芭蕾舞团、南方歌舞团等诸多文艺院团,探索实践之路上留下了《保卫世界和平》《乘风破浪解放海南》《珠江赤潮》《南越王》《一样的月光》《虎门魂》《星海•黄河》《梅兰芳》《梦白》《风雨红棉》《骑楼晚风》《风雪夜归人》《三家巷》《四月的海》等风格各异、主题丰富、古今交融的诸多优秀作品。尤其是近年来《沙湾往事》《醒•狮》《浩然铁军》《旗帜》《到那时》《追梦人》《深AI你》《龙·舟》等多部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甚至是即将问世的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演出的国家艺术基金重点扶持项目舞剧《咏春》,还未上演已获得诸多期待。
2022年7月21日,一场因疫情防控而将线下改成线上直播“1元云端看《醒•狮》”演出引爆全网,百万人接力、超340万人次观看,让广州的“醒狮”舞出了圈。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醒•狮》一夜爆红,生成一个可写入舞台演出和舞蹈传播史的“现象级”文化事件,也给这个充满古老历史文化韵味的作品平添了最前沿时尚的气息。提及该剧,笔者想起2019年4月19日夜,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受邀参加第四届天桥·华人春天艺术节演出的广州歌舞剧院创演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已谢幕,震天鼓声似乎余音回荡,场灯亮起,台下观众仍不舍离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高涨的气息,一如观众手中的场刊上这醒目的两行字,“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中华当崛起,日月共乾坤”—那是每个中国人内心都有的、在这一刻被激活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一部舞剧能获得这样的演出效果无疑是成功的,而其曾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等诸多收获皆为种种见证。作为中国第一部以国家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主题的民族舞剧,以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是历时五年倾力打造的《醒•狮》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