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6年三亚的一次教培行业峰会做演讲的时候,说过这样一个观点:教培行业,短期看文化课、中期看艺术培训、长期看成人培训。当时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时间界限,后来在我的文章里做了补充,文化课的短期大约是三到五年,艺术培训的中期大概是在十年左右,成人可以一直做下去。
当然这并不代表说到了这个时间节点,整个行业就突然消失,完全没有人做培训了,而是说教培行业会蜕化成一种新的形式的存在。文化课不可避免的转入地下,所有大规模高投入的文化课补习机构将不复存在,更多的是以个人工作室的形式存在于灰色地带。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行业,文化课补习将成为历史,如今各位想必也看到了这样的结果。
学科思维是艺术培训从业者的一堵墙
对于艺术培训来说,最大的变化在于人口增量的减少和校内美育课程的增加,会快速稀释掉既有的市场存量和需求增量。也就是说,市场上将不再需要如此巨量的培训机构,无论你是美术、舞蹈还是小主持,艺术培训行业在2023年会开始无比惨烈的市场竞争,从而淘汰那些不够强也不够好的机构。幼儿园在2023年的春季招生所遭遇的寒冷就是明证。
艺术培训行业还有一个不太容易被重视的弱点,这个行业之前没有头部机构,现在依旧没有头部机构。艺术培训机构过去的运营模式很多时候都是在模仿学科类的做法。比如源自于学而思的四次课低价引流、比如春季、暑期、秋季、寒假的一年四次招生等等,而这些做法并不适合艺术培训的行业特征。
而如今,最主要的经验借鉴来源的文化课没有了,等于是失去了一直依赖的路径依赖被打破,何去何从其实萦绕在每一个艺术培训机构经营者的心头。而更多时候,很多人会认为这种无助或者迷茫,是源自于双减政策的不确定,其实每个人都该仔细想想,政策要求已经写的很清楚,执行力度从业者每个人都心里有数,你根本就没什么可疑惑的,那你疑惑的到底还能是什么呢?
官方许可的艺术培训,是寻求回归还是寻求创新
毫无疑问,艺术培训市场会持续存在,而且还会是一种官方许可的方式存在,需要思考的是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到底是校园教学的一种补充,还是独立于校园之外的另外一套玩法?如果是一种补充,很多校外机构作为课后服务的形式进入到校园,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取流量,显然这种做法除了能给自己增加背书优势之外,并不能或者实质上的利益回报,不仅仅要承担巨大的开课成本,还需要面临因为教学内容过于相似而导致的招新困扰。
这种校外机构进校园只能是看起来很美,在短时间内缓解校内美育教学资源不足的压力,而随着持续的扩编和资源的匹配,校外机构必然会被学校所抛弃。因为既然书法、美术、舞蹈、编程等等这些科目都被纳入常规教学科目,并且还要进中考,又怎么可能作为一种兴趣类的存在,依赖于校外培训机构解决日常教学问题呢?
那就只能考虑另外一条路,独立于校园之外的另外一套玩法。显然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一种创新,当然说好听一点叫创新,说难听一点叫冒险。既然是冒险,就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机构,有本事接着玩你就玩,没本事玩就早早退场保平安。这其实是对于一直以来的学科类思维的深刻影响的一种颠覆。因为学科就是在和学校抢业务,就是要跟学校争夺资源。
艺术培训虽然没有那么高调,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也是秉持着同样的思路。学科类因为过分高调和贪婪,几乎是被大卸八块。学而思谨小慎微的搞擦边球,被曝光之后,第一时间发文解释,我没有、不是我、你别瞎说,妥妥的否认三连,赶紧把自己摘干净。
所以,艺术类培训机构如果要延续这种思路,显然最终的结果不会比文化课好到哪里去。当然,这只是部分机构需要承担,而不会是整个面临的压力,你不涉及就没事,你一旦涉及,就会变的异常凶险。与其担惊受怕,吃力不讨好,还不如振作精神,走出艺术培训自己的新路子。都说一鲸落万物生,这句话用在行业巨变之后的艺术培训就再合适不过了。
艺术培训行业去何处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关于新的路径到底是什么,我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写过很多文章,不断输出我对于这个行业的思考,可以关注公众号:新师道研习社 了解更多内容,我这里只分享几个基本的思路:1、贴近社区,小店多点,做区域性的领先品牌。
社区和学校是孩子们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活场景,贴近社区才有成为孩子们第二世界的可能,同时也便于开发社区资源,形成相应的社群效应。一个个的社区,对应的是一个个的小店,也就是小型的校区,这样在成本控制上会有更多的优势,在人员调配上也会更有章可循。以社区店为支点,以三公里为线,形成在某一个区域里的品牌优势。
2、不要死守单科,一定要尝试多科目经营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单科目的抗风险能力太差,多科目运营难度高,对于单体校区来说,是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一般来说,三到六个科目会是一个相对恰当的管理维度。如果在扩展一下,那些做品牌输出的机构,无论是加盟方还是品牌方都需要考虑产品延伸的问题,这样才能缓解盈利能力的压力。
3、放弃过去的粗放式经营,走精细化路线一说精细化,就感觉我又要做广告了。但是我做不做广告,你都都不能否则精细化已经是摆在眼前的任务。为什么之前艺术类培训并没有遇到经营上的难度和压力,哪怕你做的再烂,也很少见到那种直接被市场淘汰的机构。原因无非是竞争还是不够大,市场需求还是足够大,想活下来并不会那么难。
但是现在的市场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明明给了你公开的政策,如果你还是跟过去一样想着打擦边球,那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明明给了你机会让你体面,如果你不想体面,那一定会有人帮你体面了。头条上有人给我留言说,如果有一天她退出教培行业,一定是上级逼的。这话说的吧,竟让我无言以对,任何时候个人意愿都需要服从组织需要,这点觉悟还是要有的。
至于精细化运营落实在每一家机构是一种什么形态,这又是一个过于具象化的问题,我会通过「教培机构精细化运营系统」持续推动教培机构的精细化运营升级,前提是你需要意识到变化和挑战,有改变的意愿,有继续战斗的意志。
就如同2016年的演讲提出的那个观点,我为什么会在艺术素质场,无非是因为我看对了行业趋势。而这些年我都一直在践行精细化的运营思维,有些人听进去了,所以就收益了,有些人听不进去或者假装听不见,也就再也没有见到过,毕竟消失的机构真的不少。行文至此,我都是在说艺术培训,却没有说素质教育,因为我希望把艺术和素质教育做一个区分,毕竟这二者还是有一些差异的。另外关于成人的部分也需要再做解答,同时关于转型的方向和路径也需要做补充,逐步完善吧。感谢你的持续关注,希望更多的有心人有缘人走到一起,创造属于艺术培训行业的新格局,加油!
作者王文杰老师,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新师道研习社创办人,中小企业全体系运营辅导顾问,从事企业运营辅导工作十余年,为上百家中小企业提供运营辅导,特别善于系统梳理、快速发现、以点带面、量身定制的方式有效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经营效率,有力推动盈利可持续,增长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