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 捷
内容摘要:目前,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艺科”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美术学学科下的中国画专业方向,如何在招培一体化的育人理念中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立场,赓续学科长期积累的传承血脉与文化基因,巩固原有发展基础和教学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开拓创新模式,从招生源头抓起,确保生源具备艺理贯通、道术相济的全面素养,真正实现传统艺术精神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在维护与拓展中“让传统活在当下”,是转型期传统学科招生考试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优质生源 招培一体化 教学体系 改革发展
一、培养目标与招考命题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思想,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推动美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美术学院“加快建设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重要指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在保持学科优势,深化学科理法,增强学科活力的同时,重新规划新形势下传统学科美术校考的招生方案,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科学而有效地全面落实选拔标准,把好选拔未来国家艺术栋梁的第一关,构建面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深厚人文学养、扎实笔墨基础、宽阔学术视野、充沛创造才情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依托中国美院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精神品质、鲜明的学术旗帜,中国画与书法艺术专业方向以“画学宗脉,书道首望”为建设目标,以“克绍前修,艺合于道”为建设理念,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使命,以其延展不绝的文脉和拓殖不息的学脉,负载着中国传统艺术谱系中最为悠远绵长的历史传承。
1962年,潘天寿课堂教学
早在1958年,在以潘天寿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家们的倡导下,中国画系分设人物、山水、花鸟专业三科,由此开创全国中国画专业分科教学的先例。十年前,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新增设了中国画系综合专业,加上书法系的“书法与篆刻”和“书法学与教育”,共六个专业方向开展教学。介于中国画专业优秀的教学传统和新时代的培养目标,以及生源的学前教育形态与知识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学院始终坚守“求大同存小异”的方式开展招培一体化的全面建设与规划,这里的“大同”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下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认同和共识,而“小异”是指时代变革中所赋予招考命题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近年来,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综合四个专业方向的招考命题,一直贯穿于学院的教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并与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环环相扣,“师古人、师造化、师吾心”是中国画教学中笔墨境界、人文境界、生命境界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了法、运技、明理、悟道的循环往复和举一反三。因此,以临摹、写生、创作三大核心课程的主体内容来设置中国画本科专业考试科目和内容,是我们坚守的学科发展的源本基础。中国画专业招生考试科目分为两大类:一是“中国画基础”,二是“中国画创作”;而专业考试的表现方法也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中式传统笔墨的考试方式,另一种是西式素描造型的考试方式。考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其中一种考试方法进行应试,而中西两种不同的考试方式,实行打通各专业方向的统一命题。无论是“拿毛笔”还是“拿铅笔”进行两个科目的考核,以培养目标为旨归的评分标准不会改变。考试科目中的“中国画基础”和“中国画创作”每年采用不同的命题,如基础类科目的技法临摹(古今、中外)、水墨写生或素描、白描写生(真人、景物、图片)、动态速写、课徒稿、元素组合默写、不同书体的书法创作(或画面文字和诗词题跋)等;创作类科目中的命题创作、诗词曲赋意境表现、素材组合创作等。打破考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概念化、套路化的习惯性思维,提升考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以多元而全面的艺术修养,为日后独立精神品格的塑造打好基础。
20世纪70年代,(左起)邓白、陆维钊、刘苇、吴茀之、陆抑非、诸乐三合影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一大批教育家和先辈名师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中国画与书法教学的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学院具有目前国内最为完善的民族书画艺术的教学体系和专业构架,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学科优势与学院力量,以鲜明的学科特色、优秀的学术群体、严谨的治学方法和笃行的治艺精神成为当代国内中国画与书法高等教育领域的标杆,是中国美术学院构建中国视觉文化优质特色学科群和视觉艺术东方学文化中心的元本基石。
二、完善教学体系和生源质量保障
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教学体系建设,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招考方式,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同时也与考生弘志励学的理想信念和全面素养的预期训练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一方面,应积极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支撑性、基础性和前沿性的核心课程,进一步推进传统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为考生树立良好的标杆,明确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则要强化问题意识,广泛调查研究,思考招考命题与课程设置的合一性,防止招培模式的程式化和同质化,以新颖而有效的招考理念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1980年,沙孟海在书法课堂
教与学的素质、质量、能力、成果是决定培养方案系统性、前瞻性和持续性发展的保障。中国美院坚持利用资源优势,完善教学平台;优化教材教案,提升教师素质;重视师资建设,促进梯队发展。未来,中国美院将继续推进“国美金课”系列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增设研究生理论通识课,进一步完善基础课程设置,实现跨专业领域的融通。同时,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一贯秉承传统学科的优秀教学传统,充分发掘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内涵和核心精神,以“宽口径、高层次”为教学定位,以“两端深入、多元互动”为教学思路,依托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中国画线性研究所、当代水墨研究所、书画文献研究所四个研究机构,以多层次的专业教学、多方位的学术研究、多类型的工作坊和实验室建设,完善“传统优势学科高点”的学科建设策略,构筑具有中国美院鲜明特色的中国画学和书学的学术构架,营造人才培养“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成人之境。以“通人之学”积极推动美术学科内涵式发展,持续夯实视觉艺术东方学建设,强化中国艺术教育的自主意识和话语体系,为保障优质生源,不断优化学科总体布局,探寻学科创新机制,打造一批由高端人才领衔的学科发展平台,在学科建设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构建教学新模式,以美术学“四学院一中心”为依托,强化学科统筹,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探索导师制、工作室制与院所制的结合。坚持“一科一策”“一院一策”,完善学科分类评价机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教师岗位流通;加强实验室建设,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美术学步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从东方文化主体立场出发,建立艺术创造与教育的“中国方案”,打造“视觉艺术东方学”的人文高地,持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和东方文化思想,共同构筑引领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美术学学科体系。
1985年,陆俨少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上课
同时,保证生源质量,也是落实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从招生源头抓起,确保生源具备艺理贯通、道术相济的全面素养,真正实现传统艺术精神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在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的招考设置环节,持续思考如何在维护与拓展中“让传统活在当下”,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相信这也是转型期传统学科招生考试的重要命题。
三、建构中国画学一体化长学机制
“十四五”期间,中国美院美术学将以教育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为契机,立足未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构建科学务实的学科体系,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流学科高地。强化内涵发展,突出专业特色,坚持艺理并重,全面建设以艺术创造为内核、社会美育为担当的新人文教育体系。持续优化学科发展布局,增强学科发展内涵。以“传统活化,当代创新,全球视野,本土情怀,会通品质,诗性精神”的战略规划为目标,打破学科壁垒,坚持以本为本,凝练学科品质,为转型期传统学科招培一体化建设提供未来发展的中国方案。
2020年,张捷带领学生沿“唐诗之路”于永嘉写生
中国美院一贯秉承林风眠先生倡导的“中西融合”的学术思想和潘天寿先生提出的“传统出新”的教学理念,两条脉络构成了中国画教学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有着悠久的文脉传承和优良的教学传统,担负着厚植传统文化土壤、放眼全球视野的双重职责。目前,全国各大高等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方向的本科招生,均以素描、速写等西画造型基础作为衡量中国画专业技能的考试科目和标准,在各大美院同质化的“西学中用”的招考办法下,唯独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始终一以贯之地坚守传统国艺的血脉,也是目前国内同行业中唯一以传统笔墨进行招考的学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拿刀叉吃饭,还是筷子吃饭”的问题,也不是铺天盖地的考前西画培训机构重复西画模式而缺乏传统笔墨生源的问题,而是招培一体化机制下的主体文化立场与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的问题。尽管目前各大艺术院校的新兴学科不断发展和壮大,但作为传统学科的中国画学体系及其教学思想,更需要我们“睹往轨而知来辙”的学术引领,由此来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自主招生的专业化培养目标。同时,对新专业、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等方面也应加强探索和实践,打破专业壁垒,拓展新文科背景下的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本科一年级课堂实景
中国画是中华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如果说“中国画学”是一门“国粹之学”,那么建构中国画学一体化长学机制将势在必行。在原有的“中国画学”教育基础之上,传承丰厚学脉,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时代范式,汇聚全国中国画学精英和顶尖艺术人文学者,打通预科到本硕博连读的长学机制,是新形势下新的培养方案和目标。当前,全国中小学已将书法、国画等课程纳入了教学体系,但开展系统性“中国画学”高等教育的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不足以将众多中国画爱好者转化为真正的中国画艺术家。同时,中国画人才培养在教学上普遍存在专业分科窄化、创作与研究脱节,重写实轻写意、重制作轻笔墨、重形式轻内涵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学养深厚、观照现实、笔墨精湛、国际视野的中国画学研习者和创造呈现中国气象与时代风骨的艺术精品。中国美院作为中国画高等教育的开创者,近百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画的研究、创作和人才培养,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画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将聚集全国专业力量,汇通艺术与人文学术资源,推动“中国画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学科的招生考试方式,重建中国古典脉络中的“通人”之学,再造民族画创作与研究的时代高峰。
张捷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