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文化馆零基础舞蹈工坊受欢迎
黑色地胶、黑匣子一样的剧场、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和自己一样沉醉起舞的同伴……这一切细节都让平时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刘小可感到舒适。最近的工作有点烦,可当自己化身“舞者”的这一刻,她觉得所有的压力都找到了宣泄出口,飘离她的身体。而能到达这个境界,刘小可仅仅用了5天时间。近日,她报名参加了在朝阳区文化馆举办的第五届“北京新舞蹈国际艺术节”工作坊。工作坊连续5天,每天上午面向舞蹈零基础市民开放,带领大家跳舞。刘小可和其他50位市民,都是通过网络抢到的席位。
第一天上课,刘小可耳朵里就不断听到“想象用你的锁骨舀一碗水”“用你的两片肩胛骨跟你后面的人说话”“你仿佛在水中漫步”“让你的骨盆产生地震”“关节就是水流中的小石头,承受水的阻力,或者与水嬉戏”……老师浅显却形象生动的语言,让她很快感觉到舞动身体其实并不难,而且也无需害羞。一点点,她的身体从小心笨拙变得自如流畅。直到最后一天结业演出时,她有点不相信自己的变化。“我竟然能当着这么多陌生人的面,在舞台上跳起舞来。”
大学毕业至今5年了,刘小可曾经的业余生活也是下班回家吃吃饭、刷刷剧。她也尝试过参加成人舞蹈培训班,但发现绝大多数成人班都在追求技能培训。“腰得有一定软度、腿得有一定开度,这是基本门槛。为了学会标准的跳某一种舞,身体各部分的摆放位置都有要求。”刘小可说,这让她感觉更像是上课,而非放松。她也尝试过看舞台剧、听音乐会。“那是一种单向的接受和欣赏,而亲身参与艺术工坊却是双向的,有吸收、也有释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参与工作坊的清华大学老年研究中心学者成梅说,她调查发现,虽然成年人对带有社交功能的文艺生活非常有期待,却普遍不愿意支付太多费用,这就使得产业化之路难以走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得不担起责任,填补这个巨大的空白。
“但是公共文化机构中能匹配这样高品质艺术工坊的也并不多。”协和医院粉红花园乳癌康复社区的袁小非说,粉红花园常年寻找和联络可以帮助姐妹们放松身心的艺术活动,不过今年到目前为止,只联络到这一处工坊。
目前,北京各区文化馆均提供种类丰富的文艺培训,古琴、瑜伽、书法、摄影、快板等不一而足。“说实话,大多数还是延续了传统的培训路子,若非有极大兴趣,恐怕难以坚持。”一位学员说。
目前不少商业机构也在试探推出艺术解压服务。记者在西单商业区多家商场内调查发现,已经有手工制作金银饰、手工制作皮具、烧制陶艺等许多种类型。若按照服务时间来计算,其收费从一小时100元到一小时400元不等。“但手工工坊有个局限性,过于安静,缺少社交。”成梅说,这对于一部分工作时间对着电脑坐一天的人来说,仍然无法实现身心彻底放松的目的。“上班族缺乏释放压力的渠道,告别技能培训模式的艺术工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压途径,但具体可以发展哪些形式,除了舞蹈工坊、戏剧工坊外,还有待进一步开掘。”记者 李洋 实习生 陈雯纾
关于中美贸易战,这些消息都是假的!搜“中国网”抖音号(787874450),看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