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歪着戴,身材胖乎乎,眼睛笑眯眯,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董浩叔叔”;那首“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成为儿歌金曲,许多人听着这首歌的旋律,就仿佛看到那个胖胖的、笑容可掬的董浩叔叔,童年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董浩说,自己的一大爱好就是写儿歌歌词,他觉得每个人都有童年,儿童音乐创作要尽可能去唤醒大家的童心,承载起传递优秀儿童音乐文化的重担:“老实说,在资讯爆炸的今天,应该呼吁大家多多关注儿童音乐的创作,要用音乐和孩子牵手,不要让这些歌曲飘在空中,让这些音乐更多地走进每个孩子的怀里。”
2021年董浩穿起与曾经《大风车》栏目有关的服装,他在社交平台发文“爷青回”。 图来自受访者微博
第一次听《大风车》就知道此歌必火
当年电视频道分类不像如今这样丰富,孩子们最想看的就是少儿频道,蹦蹦跳跳的董浩,便是孩子们童年里最喜欢的“胖叔叔”。董浩早有涉猎儿童音乐的创作,除了配音、主持领域的工作,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创作歌词,对什么样的儿歌会受到小朋友的喜欢早已心中有数。《大风车》栏目之前,董浩在1990年开始主持的中央电视台青少节目《天地之间》就已成为孩子的“每周必看”,每当这个节目的主题曲响起,孩子们就搬来小板凳开始收看。“《天地之间》的主题曲很短,但是歌词非常精妙,这是乔羽先生创作的作品,写出了天地之间的神奇,也写出了孩子面对未来的希望感。再到后来的《大风车》更是妙笔生花,乔羽先生非常能够贴近孩子的视角,并且能从轻快简单的歌词中给孩子们带来正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们无限遐想的世界,这就是那时候这些歌能够受孩子欢迎的原因。”
董浩与韦唯合作演唱《天地之间》主题曲。 视频截图
在董浩的印象里,那个年代的传播渠道极为有限,大家几乎就通过电视机获得观看乐趣。董浩说自己第一次听《大风车》主题曲的时候,就确定这首歌一定会成为家喻户晓且流传久远的金曲,因为当时是电视台最辉煌的年代,歌曲因为稀少、高质量的节目得到观众的关注,也贴合节目内容、动画角色,更是坚持站在孩子的视角上,为孩子服务。当时的创作者包括主持人,都会一起为儿童音乐出谋划策,探讨如何做到短小、上口、有趣且有意义,再加上当时电视台渠道的大力支持,儿歌“出圈”顺理成章:“当时对一首主题曲的推介力度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是‘央视推一个,火一个’,就比如你第一次听《大风车》,可能第一印象是这首歌旋律悠扬,挺好听的,但不一定就能完全背下来。但经过电视台不断地重播,数十次、百次后,这个歌你是拒绝不了的,因为好曲好词,自然也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
董浩在社交平台发布花絮照:央视少儿频道第一个宣传片。 图来自受访者微博
儿歌创作要了解孩子们心声
董浩一直关注着如何为孩子们创作出好的作品,他认为给孩子听的音乐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心声——靠近孩子,走进他们的世界,从多方面了解他们想听的作品。作为少儿节目的主持人,董浩除了给这些儿歌创作者出谋划策,他也在很多场合演唱过这些经典歌曲:“演唱儿歌时,不光是要考虑这个歌好不好听,还要在让孩子获得乐趣的同时,考虑他们的心智培养。我们需要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待问题,和各个环节的创作者、教育者沟通。其实很多儿歌不是那么容易就诞生的,需要不断修改、汲取经验,若是没有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和创作者深入沟通,很难造就经典。哪怕写出无数经典的乔羽爷爷,他也需要反复唱,对孩子了解的事情和心情进行梳理。”
董浩经常出现在六一儿童节晚会中。 图来自受访者微博
除了过往的创作经历,让董浩更为关注的问题是——为何如今的儿歌很难产生经典?近十年来,孩子们能够获得并且聆听到的经典儿歌数量不多,儿歌的创作更是偏成人向,董浩称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些年的少儿节目确实很难产生大量的经典儿歌,有很多客观原因。一个是自媒体等渠道日益增长,大环境下缺乏一个长时间的、统一的窗口为大家展示儿歌创作。再一个,创作者也很难像那个年代一样和小伙伴朝夕相处,孩子们也很难像以往那样,每到节目时间就搬着小板凳一起坐着收看,因为大众的关注度比较分散,有些音乐创作难有机会呈现在孩子面前。”他认为,更多儿童音乐创作者应该有更多贴近生活、贴近儿童语境的儿歌,这将对儿童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歌曲大量涌入市场,网络平台也让电视台、广播等渠道弱化,并且涌现出很多五花八门的音乐,再加上动漫、游戏更是多种多样,儿歌很难占据稀有资源。我们应该多关注孩子,哪怕多做点公益,给孩子们带来好的精神食粮。我认为广大平台和各个渠道都应该给孩子们的歌开绿灯,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引导创作者创作出更多优质的儿歌。”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