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潍坊市政协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专题协商会议召开,青州市邵庄镇代表青州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近年来,邵庄镇积极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聚焦群众需求,赋能乡村治理,助力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先后获评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山东省书香之镇、山东省“创新阅读空间”、潍坊市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潍坊市综合文化站一级站、潍坊市“潍美”公共文化空间、潍坊市首批“版权示范文化站”等荣誉称号。


一、叫响文化品牌,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优势
一是打造齐风青韵·祥瑞邵庄文化品牌。邵庄镇与齐国故都临淄毗邻,自古以来是齐国的后花园和养马场。境内有一个王朝:两晋十六国时期,慕容德建立南燕国国都广固城,是山东境内唯一一座作为帝都的城池;一处王陵:田齐王陵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只瑞兽:“峱”,齐桓公因见峱而九和诸侯、一匡天下,是国运昌盛的吉兆。邵庄镇历史底蕴深厚,有古国、古墓、古树、名人等齐文化资源,通过打造“齐风青韵·祥瑞邵庄”文化品牌,全面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二是补足精神之钙,注入齐文化灵魂。成立齐文化研究会,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齐文化展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等。打造凤凰引民宿艺术村、石鼓岭“花园村庄”、“奔腾”北马、“印象王家辇”艺术村等一批齐文化风情村。建设艺术书房“稷下书房”,乡建小院、特色土菜馆等,举办“寻齐之旅”齐文化研学26次。潍坊市美术馆“行走的美术馆”首场活动在王家辇“稷下书房”成功举行。镇歌《最美的遇见》获评潍坊市首届镇歌大赛优秀创作奖、优秀MV奖,构筑起乡村振兴“精神堡垒”。
三是文化赋能乡村建设,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将全镇划分为13个和美乡村片区,以文化赋能乡村建设,全域打造和美乡村。设计艺术“乡建”村标30余个,建成“艺术花坛”、民俗公园等乡村艺术景观110余处,绘制齐文化艺术主题壁画3.8万平方米。探索出突出党建引领、文化为脉,美学赋能的和美乡村建设模式。形成王家辇齐文化风情线、石羊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区、桃花源美丽乡村聚落、车马古道风情线,绘就齐文化美丽村居图。潍坊市人居环境现场会、潍坊市农民丰收节、山东省晚熟桃大赛在我镇举办,获评潍坊市美丽乡村示范镇,潍坊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入选山东省小城镇创新提升试点镇。



二、聚焦群众需求,文化服务千家万户。
一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供人民满意的文化服务。以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四民”幸福工程、民心工程为宗旨,优化镇村文化资源配置。镇综合文化站围绕“功能丰富、群众满意”的目标,实现“一站多用”,创新性利用各个功能室,开设“公益服务进乡村”系列文艺培训服务,截至目前已利用周末、重大节假日开设“传承书法艺术 弘扬中华文化”公益性书法课程、“大手牵小手 亲子共阅读”公益性亲子活动、“童声相伴 音乐同行”公益性儿童趣味音乐活动、“墨香四溢 传承经典”公益性成人书法绘画培训、“音符奏响公益课 文化惠民零距离”成人声乐培训20余场,惠及群众400余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
潍坊市“潍美”公共文化空间、潍坊市综合文化站一级站、潍坊市首批“版权示范文化站”、潍坊市全民阅读推广基地等荣誉称号,在“2022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荣获“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基层文化空间奖项。
二是整合各类资源推动文化阵地“全覆盖”。利用各村闲园子、边角地,整治垃圾沟、废弃湾坑,新建或提升文化广场22处、4万平方米配套健身器材960余台套,实现92个村级文化广场全覆盖,建成“一村一品一景一韵”、“5分钟文化广场休闲圈”的文化广场。盘活闲置院落资产,建成镇王家辇村“乡村记忆馆”、北马村史馆、“稷下书房”等,建成“农家书屋”86处,配置书架160个、各类书籍32万册。
三是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组织开展97场跨区域“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免费放映电影500余场,形成“村村有文化演出”的浓厚文化宣传氛围,让群众看得尽兴,乐在其中。开展“喜迎二十大 农家书屋阅读好时节”、“首届齐鲁书香节”等全民阅读活动130余场。以各个节点、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各王家辇乡村音乐节、尧王山桃花艺术节、雀山流苏艺术节等群众文化艺术节会。



三、用好文化人才,激发本土文化造血功能
一是聘任“文化顾问”搭建“文化智库”。为加快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让活跃在乡村建设战线上的文化人才有平台、有作为,邵庄镇举行“文化顾问”聘任仪式,聘任在全市文化领域有一定建树、关心参与全镇乡村振兴的人才担任“文化顾问”,成为镇党委政府文化决策的“智囊团”、文化建设的“助推器”、沟通百姓的“传声筒”。如凤凰引民宿艺术村的主理人田齐老师,“春秋大观”自媒体号运营者冯殿佐老师等,为我镇的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吸纳乡土人才组建“文化专班”。以社区为单位,定期组织村支部书记、包村网格长、民间文艺演出团队负责人、红白理事会会长等召开会议,研究艺术美村、文化场所建设、文体活动开展、移风易俗等工作,构筑和美乡村建设精气神。
三是扶持文艺队伍,“文化人”管“文化事”。全镇92个村均配备专职文化管理员,专职图书管理员文艺队伍,拥有尧王山艺术团、峱山艺术团、黑山艺术团3个自组剧团,并有北马、马家军等20个业余团队,各团体有二胡、马头琴、快板、琵琶等专业人员共近400人。成立非遗协会,依托各文化阵地开展非遗培训、“非遗大集”等,凝聚非遗传承人队伍,目前有青州石雕传承人孙鼎万、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杜吉河、东台头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明德等20余名传承人,带动镇域内500余人参与非遗传承,丰富乡村文化形态。


四、探索“文化治理”,推动实现乡村善治。
一是探索“美德小院”的德治功能。以“弘扬新时代美德、共建共享健康生活”为主题,依托各村“文化大院”建设“美德小院”,涵盖“幸福食堂”、“美德积分超市”、“理论宣讲室”等活动场所,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尊老敬老等志愿服务,全面倡树善行义举“美德”。
二是发挥“文化议事”的自治效果。我镇是推行“街坊议事”的发源地。“文化议事”是“街坊议事”的重要内容,通过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制度,结合定期组织村干部、网格长、文艺骨干等召开“文化议事会”,把问题摆出来,敞开心扉谈问题、谈想法、谈措施,做到问题大家提、办法大家想、决策大家定,讨论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文化公益活动和乡风民风建设的积极性。相关经验做法先后被中央、省、潍坊等各级主流媒体报道,入选《山东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案例选编》《潍坊市乡村振兴百个案例》,写入《潍坊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青州市推广实施。2021年12月,马石西村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三是推广“乡村美育”塑造乡村善治的文化生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文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乡村美育的种子一经播撒就会蓬勃生长,它激活了村民创意,让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到村庄建设中来,现在,村民都自发在街头巷尾、墙角花坛栽种养护,可谓是‘人人动手、家家受益’,为我们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美丽村庄,推动乡村精神共富,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青州市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立足实情、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兴盛沃土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上一篇:艺术培训机构用什么管理软件好一些
下一篇:从“心”启航 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