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长来咨询关于孩子特长培养的问题,对于特长班的选择问题,其实我真的没有什么经验。我出生在70年代的农村家庭,父母没有任何爱好。所以,我从小也没有什么特长。
我先生是典型的理工男,小时侯比较喜欢画画,但工作后,也比较忙,就不再接触了。所以,我们的家庭对儿子没有任何艺术熏陶。而且,我对儿子的早期教育更多的是孩子的自然成长,只有在儿子提出要求时,才有机会接触他喜欢的活动。记得5岁左右,他喜欢看动画片《围棋少年》,于是,就学习了大概一年的围棋。后来,他自己不喜欢了,也就放下了。
虽然儿子现在也会时常在网络上自己去学习、探索象棋和围棋,也没有打过比赛,获得什么奖励,或是什么段位。
唯一如果说对孩子兴趣特长培养我认为我们比较系统的部分就是教会了孩子看课外书。
培养孩子爱上阅读,这件事应该是我们坚持了大概四五年的时间,在孩子刚刚有认知,就是在两岁时,我记得很清楚,我每一天晚上都要给他读书,风雨无阻。尽管那时候很累,很多压力,但是只要和儿子读上书,儿子和我都会很安静,到现在儿子依然具有热爱阅读的好习惯,而且就算是5分钟的休息他也会很安静的看进去自己想要看的书。当然这个兴趣同时给他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因为很多文化课知识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埋藏。
别把“兴趣”变成“障碍”
我的经验虽然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在多年的咨询辅导,让我接触了大量的学生,我发现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报了好多特长培训班,导致很多孩子对于本来产生乐趣的事,出现了厌烦,甚至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几年前,曾有一个中学生因考试焦虑来求助。在调整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对大部分竞技类的活动都很抵触,伴有焦虑、不安的情绪。而这些焦虑恰恰是源自于他小时候学琴的经历。孩子说,如果做练习答卷,他的思路会很清晰、流畅,但只要老师一说要交上去批分,他就一下子大脑一片空白,思路顿时没有了,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就算是打篮球,闲玩时,投篮率很高,但是,只要一比赛,似乎他的能力一下子就归零了。
这个孩子就是把“兴趣”变成“障碍”的典型例子。孩子三岁左右,开始跟姑姑学钢琴。姑姑很严厉,要求很高,课上时还必须叫她“老师”。这就使孩子在学习钢琴时,一直伴着焦虑的情绪。而且,不断地考级也让孩子很害怕,因为每次考级都有许多曲目必须完成,练不好就会受到姑姑严厉的批评和责罚,孩子压力很大,每天的练习他都带着强烈的焦虑感、恐惧感。最后,导致孩子的很多“不良情绪”和“学习钢琴”形成了条件反射,甚至泛化到所有的考试和比赛。
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儿子的同学,很喜欢,也很擅长体育。他的妈妈看到了孩子的优势,就想让孩子去比赛,获名次,得奖。结果,孩子由于长期去比赛,孩子压力太大,产生了心理问题。只要一面对比赛项目,就会出现焦虑,比如,游泳,一下水就恶心;打篮球,一上场就迷糊。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些反应,就是因为家长和孩子过渡的关注比赛结果,出现的焦虑情绪所导致的身体、生理出现了不适应性现象。
作为家长,努力培养孩子更优秀,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我们很多家长不懂得按照科学规律去培养孩子,也没有关注孩子在学习和兴趣班的情绪,最后,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没养出孩子的特长,还导致孩子的生理和心里出现了各种问题。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获得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在积极的情绪中去学习特长。只有当孩子有了一个积极的情绪,他才有持久的学习力,否则就会厌烦。
学什么,取决于孩子
另外,有的妈妈在问,应该让孩子学习什么特长好呢?其实,孩子学习哪样特长,取决于孩子自己,我们应该更多地鼓励孩子去尝试、去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有些孩子很可能中途放弃,也是正常的现象。这也是每一个孩子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因为,这是一个让孩子自主选择的过程。只要我们作为家长保持一个良好、开放的心态,鼓励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接触,保护他们的积极情绪,孩子的兴趣必然会持续下去。相反,如果每一个妈妈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了追求光环,很可能就会出现逼迫和强制,这就必然引发孩子的焦虑和不安,这种焦虑和不安,就会给孩子带来厌烦。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既然是要培养孩子兴趣或特长,那么就不必和其他孩子攀比,也不必模仿和学习其他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他不同的花期。
我们家长要积极地鼓励孩子去尝试、去努力,至于最后,他们选择了哪一个,或是都没有坚持下来,也不必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因为,当下的这段学习经历必然会为他未来的学习打下一个伏笔,做了准备。也许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他还会与这些兴趣和爱好邂逅。那么,他就会欣然的投入,全心的学习,会厚积薄发,事半而功倍。相信孩子们的每一份经历,除了你能看到了成功之外,还有很多潜移默化、意义深远的影响,这将会让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