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是继课程思政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动向。近年来,各大院校通过多元形式建设“大思政课”,取得了不少成绩。从“大思政课”的课程论角度来看,要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需要关注一切课程的育德价值,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化视野。艺术设计专业以“以美育人”为目标,其美育与德育的双重价值为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文章立足“大思政课”视域,探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建言献策。
突破思想政治课程窄化,建设“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大思政课”的本义在于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持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与民族复兴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复合型,单纯以思想政治课程的一般性德性培育来促进大学生智慧、砥砺其思想品德,难免会引发不同专业人才培育的不适性。而课程思政实现了思想政治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将思想政治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的统一,有效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窄化困境,有效推动了“大思政课”建设。
打破育人空间局限,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是一个曲折过程,需要长期连续施以引导,才能使思想政治内容深入人心,获得大学生深刻的认同与自觉实践。思政工作作为学生思想培育与道德养成的基本途径,强调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协同施教。打破育人空间的局限性,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同向同行、全面联动,切实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建构思想政治实践场域,巩固育人效果的应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应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多元化实践应用于具体行为的规范与价值导向。专业课程全面涵盖社会、自然等多个学科领域,能够为思政工作提供丰富的实践场域,因此,推进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逻辑的必然性,有助于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学科逻辑: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内容依据。社会学家费孝通曾以“文化化人、艺术养心、以美塑人”作为艺术功用的总结,而高校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型交叉学科及最直接的审美与艺术教育活动,同样具有以美育人的功能。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积极正向的精神世界。美育与德育的双重功能属性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内容依据,强调对内充分挖掘艺术设计的内在德育元素,对外充分渗透和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使学生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逐步突破学科界限,养成关注人生精神需求、真善美等形而上思考的理论自觉。
历史逻辑:审美与道德关系演变为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历史基础。实现美育与德育的互补与融合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而要找寻这种互补与融合的路径,需要回溯美与善、审美与道德关系演变的历史语境进行解释和认知。纵观历史,审美与道德关系一共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大阶段,从美与善的结合观,到审美与道德的疏离观,再到美育通向德育的时代需求,人们对于审美与道德的关系认知愈加深刻,美育与德育被内在地联系起来,成为改造国民性、净化人心、美化人生的重要途径,这无疑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现实逻辑:以美育德是后现代复杂语境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导向。进入新世纪,面对全球化、消费社会、高新科技、大众传媒等错综交织的后现代复杂语境,美育也出现了一系列新形态、新方式,开始由自律走向他律、由超越现实的非功利存在逐步介入到现实生活中,重塑全新的价值体系。美育和德育均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与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价值引领的相通性,可见,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目标与“以美育人”的美育目标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因此,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不能单纯依赖于抽象思辨的道德说教来实现,而要通过挖掘美育隐含着的丰富感性教育与人格教育,实现“以美育德”的功能,这无疑成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导向。
价值引领,坚持艺德并举与知行合一相统一。从“大思政课”视域来看,要推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不能“淡忘主业”,将“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想政治课程,而要把握好“艺”“德”“知”“行”四大维度,实现艺德并举与知行合一,实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一体化推进。一方面,要面向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大目标进行细化,从理论知识拓展、人格修养及道德素质提升、社会情感丰富、教学方式转换、实践训练递进、学生行为改变等多个方面建构清晰的纵向目标序列,再由教师依据教情实际对作进一步分解,将艺、德、知、行四大维度全面涵盖其中,培育兼具审美素养、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及实践能力的优秀艺术人才。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艺德并举与知行合一相统一,既要从课程内容出发,将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贯穿课程全过程,使设计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又要从教学方式入手,将知识教授予行为实践相联系,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不断巩固、深化、提高认知,并以认知指导、推进实践。
设计先行,实现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相结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大思政课”高度,以专业为单元作好顶层设计,通过分类推进专业引导、课程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及保障机制,探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设路径,实现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高校要强化党委领导与组织管理,在党委的统筹下,既要横向推进“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又要纵向探索思想政治课程、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形成高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广泛参与和协同推进的立体多维的“全思政”格局,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提供支持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机制,既要以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点为基础,以经典案例为切入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制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又要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思政课骨干教师,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协同探索和创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实现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
队伍保障,注重师德建设与交流互鉴同推进。从“大思政课”视域看,推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落地,关键是“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业务硬、自律严、人格正的师资队伍,多维并进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提高育人工作成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高校要推进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既要加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主题培训,引导专业课教师肩负起育人职责、落实育德使命,又要加强教师品行监督,将校部机关自上而下的监督与学生自下而上的监督有机结合,规范教师的师风师德;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教师交流互鉴,通过“科际融合”的集体研究,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知性内容的前沿化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道德教育精细化,具体而言,要加快组建由思政课教师、专业骨干教师、教辅人员、学者专家等共同组成的立体化教研团队,建立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艺术设计专业思政名师工作室”等,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空间融合,促进一二课堂与线上线下相贯通。课堂是人才培养及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场域,为保障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成效,必须全面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彻底打通各教学要素间的关联性,实现多元教学空间的协同联动。一方面,要推进教学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学生完成由理论向实践的升华,在实践中树立起员工意识、承担起社会责任、养成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加快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对接,立足“大思政课”视域开展专业实训、企业实习等德育实践,配合丰富的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校内外社会实践,营造艺德并修的良好氛围;此外,教师要注重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在5G、AI、VR等技术支持下打造“云上艺术大思政课”等主体活动,形成课程思政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新样态。
“大思政课”强调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基本依循,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持续拓展育人资源、教育场域、教育途径和方法,而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义与枢纽环节,是形成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关键举措,也是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承载着美育与德育的双重使命,这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实践的可行性。高校要推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立足“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视角,以专业为单元作好顶层设计,既要从横向上兼顾课程差异,又要从纵向上做好不同阶段的衔接,打造一个以部门、教师、课程、课堂为支点的协同育人大格局,切实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作者:杨雪系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