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
12月的午后,曲阳路街道阳光之家教室,戴着墨镜的沈敏用电子琴奏出熟悉的旋律,心里也唱起了歌。
指导老师施虹飞坐在沈敏跟前,专注地观察学生的指法,聆听节奏是否正确。一旁的陆元祥主动打起拍子,其他学员静静地听。
这是施虹飞老师指导曲阳路街道阳光之家学员组建乐队、进行训练的第14年。作为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名教师,每周三下午,他都会准时来到这里,和智残学员共同开启一段音乐时光。学员陆元祥将这段经历形容为“拨云见日,重启人生”。
2022年步入尾声,施虹飞正在考虑一件事——明年他要退休了,乐队怎么办?
挚爱音乐的学员告诉他,他是照亮他们生活的一缕阳光。最近,得知自己获评“虹口好人”,施虹飞告诉记者:“你们该关注的不是我,而是这群学员。他们才二三十岁,对我来说就是孩子,他们的未来还很长。我陪着他们用音乐重启人生,是因为,他们用纯粹的心打动了我。”
播放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爱的流动
你体会过心意流动的感觉吗?
在阳光之家的排练教室,看着学员们澄澈的双眸,即便身为男儿,施虹飞的心也忍不住柔软起来。
眼前这群年轻人,和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培训的普通学员,有着本质的不同。“在那里,我就是一个寻常的授课老师,他们和我的交集只在课堂上。”施虹飞解释着这种差异。
但在阳光之家,施虹飞成了学员们关心的对象。“老师,你怎么咳嗽了?是不是太辛苦了?”一粒润喉糖,被学员悄悄塞进施虹飞的掌心。
在决定付出爱的时候,施虹飞还没想过,自己会收获什么。大学里,他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告诉他,老师应该尽己所能去爱学生。和健全人相比,阳光之家的学员经历了智残带来的不便和痛苦。“他们遇到过社会上的有色眼镜,心灵更敏感细腻,需要更多呵护。”施虹飞说。
他和学员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8年。“你愿意教他们学习乐器吗?他们很想学。”曲阳路街道阳光之家的陈老师问施虹飞。这些学员从密云学校毕业后,来到阳光之家培训,希望掌握更多技术,充实人生。
“好,我来教,只要他们愿意下功夫。”施虹飞欣然应允。但他坦言,毕竟是智残学员,能不能教好,能坚持多久,他并没有把握。
学员都是零基础,入门乐器必须容易上手。他自掏腰包买了一批口琴,分发给学员,开始了乐器的启蒙教学。
学员能吹完整的曲子了,施虹飞比谁都高兴。他设置了不同的声部,让琴声此起彼伏,展示给阳光之家,效果很不错。口琴班升级成了口琴乐队,施虹飞就想:能不能让乐器更丰富些?
施虹飞年轻时“玩”过乐队,会的乐器多。架子鼓、葫芦丝、萨克斯……他把它们一样一样搬进乐队,观察每位学员的特长,引导他们学习适合自己的学器。
这样一来,排练的时候,施虹飞就很忙了。以近期的排练为例,检查完沈敏的电子琴演奏,他要看祁侃敲架子鼓,再听马怡菲吹萨克斯,听陆元祥吹中音号……施虹飞在教室里来回穿梭,但他乐此不疲。
施虹飞与乐队排练中
拨云见日
十四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学员有来有去,但乐队一直延续,目前稳定在12人的规模。
每次登台演出,是学员的高光时刻。在上海市阳光之家达人秀的决赛舞台上,他们代表虹口,奏起《在阳光下成长》,捧回荣誉。
“这是一首联奏作品,是我用《小星星》、《上学歌》、《小燕子》、《童年》、《我相信》、《歌唱祖国》等六首曲目配器后串成的,孩子们苦练了一个多月。”施虹飞介绍。至于他为曲目起的名字,意义不言而喻。
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见面,隔三岔五的线上回课,让施虹飞对每个学员都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用文字来描述这幅群像,大致是这样的——
1991年出生的祁侃身材健硕,外表有些孩子气,一点都不像三十多岁的人。施虹飞和学员们亲切地喊他“祁宝宝”。他来乐队已经快三年了,目前主要负责演奏架子鼓。“我这套架子鼓,是施老师买给我的!”对于这份偏爱,祁侃有些小得意。
在施虹飞眼中,祁侃是乐队里不成文规定的队长,因为乐队的训练事宜他都会主动张罗。此外,他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暖男”。施虹飞喉咙不适时接到的润喉糖,就是贴心的祁侃第一时间递来的。
面对记者,单纯的祁侃说不清音乐对人生究竟有何改变,但他很清楚,自己比以前更快乐了。“在这里,我们是一个集体,有一种集体的荣誉感,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支乐队,让祁侃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归属感。
祁侃说话时,陆元祥拿着口琴,在一旁笑眯眯地。这是一个很有毅力的学员,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症,他学音乐比其他同学要慢。但在施虹飞一遍又一遍的耐心指导下,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尽管起步稍晚,但他已经掌握了口琴和中音号的演奏技巧。
今年春天,因为疫情,所有人都被封控在家。得知陆元祥担心训练受到影响,施虹飞便每周安排时间和他视频,指导他吹口琴,常常一练就是一个多小时。谈及音乐对于人生的改变,陆元祥一字一句地告诉记者:于他而言,音乐意味着生活的勇气,“非常感谢施老师给了我一双音乐的翅膀,让我拨云见日,看见生命的阳光。”
在吹口琴的陆元祥
热爱生活的人,总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精彩。陆元祥的另一项特长是用单反拍照,团队出去活动,他就是摄影师。疫情好转,阳光之家重新开园,陆元祥用相机定格这珍贵一幕,获得上海市残疾人书画摄影作品展三等奖。
乐队里,掌握乐器最好的成员是谁?施虹飞认为,是年龄最小的马怡菲。26岁的她身材窈窕,跳起民族舞来活泼又灵动。一旦拿起萨克斯风,她又成了专注的乐手。“我刚加入乐队时,连五线谱都不认识,是施老师一遍又一遍耐心教会我的。” 马怡菲说。
女孩子心细,灵巧,但也更为敏感。马怡菲从小心脏不好,又十分看重训练的机会和效果,在2019年的一次排练中,由于过度紧张,她突发不适,不得不赶往医院。但在身体恢复后,她又第一时间回归,继续参与乐队的排练和演出。
“音乐对我的人生改变太大了,它不仅让我变得开朗,还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这是马怡菲深爱乐队的缘由。她说,自己曾经是一个非常自卑的女孩,不敢也不喜欢和别人玩。但自从来到乐队,她就像变了一个人,现在的她,常常把学到的乐理知识分享给同伴,并且乐在其中。
祁侃和马怡菲在练习
乐队里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女学员——38岁的键盘手沈敏。她总是戴着一副墨镜,安静地坐在角落里,让悠扬的电子琴声从指间起飞。
沈敏幼时就对音乐感兴趣,2009年开始学习电子琴。遗憾的是,由于视力障碍,她看不见普通的曲谱。施虹飞就用纸笔将谱子重新抄给她,一年一年,字越抄越大。“我知道她的视力又退化了,很心痛,但她并不因此放弃练习。”施虹飞说。
2020年,沈敏甚至遭遇了突然失明,通过手术才恢复了一点视力。但沈敏更勤奋了,常常对着厚厚一叠乐谱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逐渐把曲子背了下来。
最近,沈敏正在学弹一首她很喜欢的歌,莫文蔚的《这世界那么多人》。“在我的身边,一直有充满爱心的人陪伴,比如施老师。”她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学会了前奏、A段、B段,正在学习结尾段,“每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施老师总在一旁鼓励我,对我说要相信自己。”沈敏觉得,这样的鼓励就像一束光,照亮了生活的希望。
施虹飞为沈敏手写的乐谱
重获自信
让智残学员学会演奏至少一种乐器,甚至能登台表演,最关键的是什么?
施虹飞老师用十四年经验,确认了问题的答案:“是自信。”
在阳光之家的教室里,陆元祥用口琴吹奏施老师熟悉的曲目《望春风》。他吹得很流畅,因为练了很久,解决了单音不清晰、音符长短不准确的问题。乐队的经历让陆元祥相信,只要足够努力,是可以完成挑战的。正如他说话天生有些吃力,但经过长期训练,表达的句意清晰完整。
《望春风》有句歌词,叫“青春花当开”。身为老师,施虹飞最爱看学员自信的笑容。年轻人就该像花一样绽放,哪怕身有残疾,也不轻易向命运屈服。
没有自信的学员学不好技艺,这也是施虹飞最“怕”的事。如何树立他们的信心,是乐队训练面临的最大挑战。“老师,我不行的,对不起我太笨了……”每接收一名新学员,施虹飞几乎都会遇到学员的情绪低谷。
沈敏的情绪低谷表现得尤为明显。小学时,要强的她发现自己跟不上班级进度,急的直哭,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这种阴影一直伴随她长大成人,坐在乐队的电子琴前,面对弹不好的曲目,沈敏又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沈敏,你行的!”施老师每次都这么说,鼓励她重新振作。这也让沈敏觉得,世界上最信任她的除了父母,还有敬爱的施老师。
施虹飞指导沈敏练习
帮助学员建立信心,还包括发现学员的特长,找到适合他们的努力方向。祁侃从学习口琴开始入门,一段时间后,施虹飞告诉他:“你的节奏感和乐感都很好,适合学习打击乐。”
为了引路,施虹飞自掏腰包送给祁侃一套架子鼓,让他从小军鼓的基本鼓点开始练习,逐渐过渡到组合鼓的演奏。架子鼓体量大,不好搬来搬去,祁侃就把它放在阳光之家。上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演奏,回家后用报纸叠放在床上,模拟各个鼓的位置进行敲击练习,平时在爸爸接送的路上,会用手在爸爸的背上敲打鼓点、领悟节拍。如今的祁侃不仅是乐队不可缺少的鼓手,还成了打击乐小组的小老师,经常辅导其他学员练习。
在指导这些学员时,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