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聚焦 | 延边“歌舞之乡”美誉因何而来?
在延边,处处可听佳音,人人皆可起舞。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1966年,延边民歌《红太阳照边疆》唱遍大江南北,成为传唱半个多世纪的经典佳作。
“难忘的那一天,长白山彩云飘荡,你来到阿妈妮洁白的村庄,就像亲人一样……”2015年,一首《难忘的那一天》再次唱响四方,声名远扬。
农乐舞、长鼓舞、扇子舞、象帽舞等享誉中外,伽倻琴、洞箫等表演独具特色……
这里,无论城市乡村,往往一人放歌,众人随和;乐声一响,男女老幼舞姿翩翩。从公园、广场到街头、小巷,延边的每一天都像一个美妙的节日。
延边“歌舞之乡”的美誉实至名归。
艺术界的闪亮名片
延边歌舞团创作的大型舞剧《春香传》、大型歌剧《阿里郎》和大型舞蹈诗《长白情》均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长白情》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2年,大型朝鲜族原创歌舞《放歌长白山》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及多个最佳奖。大型朝鲜族原创话剧《朱德海》,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2013年,朝鲜族唱剧《沈清传》获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剧目金奖。
此外,2017年,舞蹈《长鼓行》荣获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奖——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排名榜首。2021年,歌舞诗《海兰江畔稻花香》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奖。
一直以来,延边歌舞团深深扎根于民间艺术的土壤之中,继承、繁荣、发展朝鲜族民族文化艺术,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朝鲜族艺术精品的生产基地和培养朝鲜族艺术人才的摇篮,扩大了延边乃至吉林省的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70年来,延边歌舞团已成为延边民族文化的闪亮名片。
大力普及民族艺术
延边一直走在继承、普及、繁荣、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前列。
从2011年开始,延边群众艺术馆实行免费开放,并面向成年人免费组织舞蹈、声乐培训班,每到假期还免费为中小学生和返乡大学生提供舞蹈、声乐、乐器等培训。此外,面向全州8个县市文化馆、文化站开展音乐理论、伽倻琴培训,以及面向东北三省举办伽倻琴、朝鲜族农乐舞等培训班100余次,受益群众近万人。
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1957年成立至今,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先后在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CCTV全国舞蹈大赛、西部民歌大赛、原生民歌大赛、全国少数民族器乐大赛、中国“荷花奖”舞蹈比赛、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并从2016年开始连续三年在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出演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专题节目。
目前,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搭建了教学、研究、创作和展演为一体的文化传承平台,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有影响力、民族特色浓郁的艺术高等院校。
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延边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通过有效挖掘、保护和传承,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历史、点亮现实,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延边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名录项目19项、省级名录项目90项、州级名录项目141项。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名录,成为我国唯一入选的舞蹈类项目。极富表现力的长鼓舞,音色柔和、琴声深沉的伽倻琴艺术,沉厚悠扬的洞箫音乐等,都是延边极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在延边流传的这句民间俗语更是贴切地诠释出歌舞文化在延边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沙春霞 马春雪 刘源江 张颖 李娜 文/图